最基本的一個國際貨幣匯率對比— 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國的貨幣比值大概是: 1英鎊=5美元=6.2兩白銀(9銀圓)=25法郎=10盧布=7日圓 (也就是1艘無畏艦的價格大概為1000萬銀圓)
法幣購買力資料
1935年中國銀價大漲,經(jīng)濟日益惡化。11月3日,蔣介石的財政部長孔祥熙宣布改革,從次日起中國只有三大銀行的鈔票,即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的鈔票才是惟一的法幣,不論個人還是企業(yè),限3個月內(nèi)將白銀兌換成法幣。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前夕,法幣發(fā)行總額還不過14億余元,在八年抗戰(zhàn)期間,guo民黨政府利用法幣不斷擴大發(fā)行量來壟斷全國經(jīng)濟,搜刮人民財富,加上國土大幅度淪陷,稅收驟減,一切軍政費開支,惟依賴發(fā)行鈔票。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的發(fā)行額已達到5569億元,為抗戰(zhàn)初期的360倍。
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對作家默爾·米勒說:“他們?nèi)际琴\,他們從我們送的38億美元中偷去了7.5億美元,他們把錢投在圣保羅的房地產(chǎn)中,有些就投在紐約這里…”(美國總統(tǒng)對中國美援的看法,其中的他們指宋子文等四大家族成員)而法幣的購買力,100元法幣,1937年可買一頭耕?;騼深^黃牛,1938年值一頭黃牛,1939 年值一頭豬,1941年值面粉一袋,1943年值一只雞,1945年值雞蛋2個,1946年值肥皂六分之一塊,1947 年值煤球1個,1948年5月值大米0.002416兩(每斤16兩),1949年5月值大米0.000000000185兩,即一粒 米的千萬分之二點五。
根據(jù)《大眾晚報》1947年7月30日的資料,在不同的年代100元法幣能夠買到:
1937年兩頭大牛,1938年一頭大牛一頭小牛,1939年一頭大牛,1940年一頭小牛,1941年一頭豬,1942年一條火腿,1943年一只母雞,1944年半只母雞,1945年一條魚,1946年一個蛋,1947年一只煤球或三分之一根油條,1948年4粒大米。
1946年按法幣計算的最低生活費
1946年2月20日,guo民黨控制的報紙《前線日報》發(fā)表了一篇報道,根據(jù)社會調(diào)查的結(jié)果,認為當時上海等城市一個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費為法幣15萬6000元(購買力大約合抗戰(zhàn)前法幣50元,今人民幣1500元)。
當時計算出這個最低生活費的根據(jù)是:每月一個五口之家,需要消耗大米1石2斗價2萬元,煤球4擔2萬元,柴一擔3000元,油10市斤5000元,蔬菜和副食品每天1500元、每月4萬5000元,車力(交通費)每月3萬3000元,房租、醫(yī)療費等3萬元,共計法幣15萬6000元。
1946年初,法幣100元約合今日人民幣1元。而1946年夏季,法幣200元約合今日人民幣1元。
1941年行政院在社會學、經(jīng)濟學專家主持下,根據(jù)社會調(diào)查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公務員日用品消費量”,也就是包括文化人在內(nèi)的一個典型“當成年人”每月日常生活費用標準,包括五大類、29項。
西南聯(lián)大的學者們按照這個公認的標準,結(jié)合昆明地區(qū)1941`年10月的物價,計算得出了“昆明市生活費指數(shù)”,也就是每個“當成年人”每月的生活消費量,如下:
(一)食物類
1、米—中等白米,2市斗(32斤)每斗12元5角5分,合每斤7角8分,計25元1角;
2、面粉—2斤半,每斤2元2角6分,計5元6角5分;
3、豬肉—五花肉,5市斤,每斤4元2角4分,計21元2角;
4、豬油—板油,1斤半,每斤6元3角3分,計9元5角;
5、雞蛋—中等大小9個,每個2角7分,計2元4角3分;
6、食鹽—0.8市斤,每斤2元1分,計1元6角1分;
7、白糖—半斤,每斤8元5角2分,計4元2角6分;
8、醬油—1斤半,每斤1元4角5分,計2元1角8分;
9、豆腐—10斤,每斤8角4分,計8元4角;
10、蔬菜—20斤,5種主要菜價平均每斤1元5角7分,計31元4角;
以上食物類消費值合計111元7角3分。
(二)衣著類
11、陰丹士林布—國產(chǎn)美亭牌1尺,每尺2元6角8分;
12、白土布—中等1尺,每尺1元9角7分;
13、沖嗶嘰—國產(chǎn)梨花牌1尺,每尺9元9角2分;
14、布鞋—兩月買一雙,每雙29元7角8分,計14元8角9分;
15、皮鞋—20個月買一雙,每雙86元6角7分,計4元3角3分;
16、線襪—中等國貨兩月買一雙,每雙4元,合2元;
以上衣著類消費合計35元7角9分。
(三)房租類
17、居住面積—每人半方丈,合5平米,每平米4元6角7分,
房租(每人)合23元3角4分?!?span id="ldvqloi"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四)燃料類
18、柴(燒火用)—70斤,每斤2角,計14元;
19、菜油(點燈用)—1斤半,每斤3元3角9分,計5元9分;
以上燃料類消費合計19元9分。
(五)雜項
20、自來水—12挑(0.72噸)每挑9角6分,計11元5角2分;
21、肥皂—金鐘牌半塊,每塊8角,計4角;
22、毛巾—100天一條,每條4元7角2分,計1元4角2分;
23、牙膏—三星牌,100天一支,每支2元8角2分,計8角5分;
24、茶葉—綠茶0.1斤,每斤12元5角7分,計1元2角6分;
25、車資—30公里,每公里2元3角3分,計69元9角;
26、沐浴—盆塘2次,每次3元6角7分,計7元3角4分;
27、理發(fā)—2次,每次4元2角2分,計8元4角4分;
28、洗衣—12套,每套2元4角4分,計29元2角8分;
以上雜項消費值合計 130元4角1分。
(六)其他
29、醫(yī)藥費、文化教育費等(加15%)計48元5分。
由此得出一個“等成年人”每月平均消費值—法幣368元4角1分。相當于抗戰(zhàn)前夕銀圓12.5圓的購買力,或一個普通工人的最低薪金。這就是1941年10月昆明市生活程度的平均費用,由于物價 飛漲,這個數(shù)字還在不斷地上升。
西南聯(lián)大的經(jīng)濟學家、社會學家作了《昆明教授家庭最低生活費的估計》指出:戰(zhàn)前五口之家每月最低生活費為50圓(僅僅相當于戰(zhàn)前一個大學剛畢業(yè)的助教月薪的一半,而當時大學教授、副教授 月薪平均350圓),也就是說,每人平均最低生活費為12圓5角。按這樣的最低標準,參照昆明市場物價實際情況,則1942年11月知識階層一個家庭的最低生活費,應該為7千5百元。
這樣的普通五口之家最低生活水準究竟如何呢?讓我提供一個具體的形象。
伙食:每人每天吃1斤米飯(偶爾面食)0.7斤青菜,0.3斤豆腐,大約2兩豬肉、半兩油( 每月5斤豬肉、1斤半豬油),三天一個雞蛋。每月一兩茶葉,半斤白糖?!?span id="sungrue"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穿著:每年買一套內(nèi)衣*和兩件外衣,每兩月買一雙布鞋和一雙襪子,每20個月買一雙鞋。100天買一條毛巾和一支牙膏,兩個月一塊肥皂,每月洗澡兩次、理發(fā)兩次、洗衣服十二套。
居住條件:每人5平方米的簡陋平房(兩人或三人合住一間),照明沒有電燈而用暗淡的菜油燈,每夜點半兩菜油;做飯和取暖不用煤爐而用煙熏火燎的炭爐,每天2斤多木炭。
好在當時子女的學費并不貴,有的可以減免。此外每月可以買一本普通的圖書,一些必需的紙張文具?;蛘邆L感冒時服用一點便宜的藥片…
在日常費用里,沒有計入維修住所的錢、沒有置辦家具桌椅書柜的錢、沒有大病住院的錢、沒有全家星期天進劇場看戲看電影的錢、沒有婦女化妝品的錢、沒有下飯館聚會的錢、沒有春秋遠足(旅行)的錢、沒有水果點心零食的錢、沒有給兒女買玩具皮球的錢、沒有節(jié)日請客送禮的錢、沒有過生日買蛋糕的錢、甚至沒有逛公園玩游戲的錢!…
但是,每月要維持這樣的基本消費,在1941年10月必需有1千8百元(每人368元);短短一年之后,由于物價飛漲四倍,到1942年11月則必需有7千5百元。 而同期西南聯(lián)大教授的薪金如何?1941年10月平均6百多元,為最低生活水準的三分之一; 到1942年11月更不足1千4百元,僅為最低生活水準的五分之一了。這就是教授們不得不面對的冷酷現(xiàn)實。
抗日戰(zhàn)爭期間,重慶(陪都)大學教師及一般職員和產(chǎn)業(yè)工人,每月的貨幣收入及實際收入(
合戰(zhàn)前銀圓)如下表:
大學教師(平均) 產(chǎn)業(yè)工人(平均) 一般職員(平均)
月薪收入 合戰(zhàn)前銀圓 工資收入 合戰(zhàn)前銀圓 工資收入 合戰(zhàn)前銀圓
1936 242圓 23.3圓 19圓
1937 225元 212圓 24.0元 22.6圓 20元 18.9圓
1938 212 176.7 41 34.2 32 26.7
1939 257 130.5 52 26.3 60 30.5
1940 375 61.8 100 1* 138 22.7
1941 837 42.5 233 11.8 317 16.1
1942 1038 22.7 436 9.6 594 13.0
1943 2826 23.9 1064 9.0 1492 12.6
1944 4588 19.6 3854 16.5 5500 23.5
銀圓的購買力資料1:
20世紀頭30年以銀圓為本幣(1根金條為10兩,1兩黃金相當于大約100銀圓,1銀圓大約等于 0.7兩白銀) 從1912年到1936年24年間,中國的物價是基本穩(wěn)定的,升降平緩、浮動不算大。 蔡元培和魯迅所活動的時代,主要在這24年之間,中國市場上流通的主要貨幣是銀圓,而不是后來的紙幣;所以,我們把這一時期稱為“銀圓時代”。
從中華民國成立到20年代初,市場上通用的貨幣以銀圓、銅錢為多,而紙幣(國幣或兌換券)信譽不佳,還并未成為正宗。
20世紀頭30年(1900-1930),以銀圓為本幣(銀本位)的幣值是比較堅挺的,沒有此后40年代guo民黨政府發(fā)行的“法幣”和“金圓券”那樣的通貨膨脹和物價飛漲。因此可以對銀圓的實際購買力有相對穩(wěn)定的描寫。
以抗戰(zhàn)前一年或通行法幣前夕(1936年)的1銀圓折合今人民幣30元,作為換算的基準單元。 1911-20年間,上海的米價恒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也就是每斤米3.4分錢;1銀圓可以買30斤大米;豬肉每斤1角2分-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這時“一塊錢”大約折合20 世紀90年代中期人民幣45-50元;折合今(2007年)人民幣60—70元。
1920-1926年間,在上海的大米價格為每市石(160市斤)9.5銀圓,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 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豬肉每斤1角4分-1角5分錢,1銀圓可以買7斤豬肉;這時期“一塊錢 ”大約折合20世紀90年代中期人民幣40元;折合今(2007年)人民幣48—55元。
1927-1936年間,在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160市斤)10.2銀圓,也就是每斤大米6分多錢;1圓可以買16斤大米;豬肉每斤2角-2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4-5斤豬肉;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折合20世紀90年代中期人民幣30元;折合今(2007年)人民幣36—40元。
而當時在北京(北平)的物價普遍比上海低些。例如1934-36年北平市1銀圓可以買8斤好豬肉 ,或買兩丈(6米)“藍士林”布…
1934—35年間(法幣改革前夕)的銀圓為“基準銀圓”;1955—56年間新人民幣為“基準人民幣”。
根據(jù)一系列史料考證和研究成果,我有充分把握指出—“基準銀圓”1圓 =“基準人民幣”3元
以此兩者為基本坐標,可以計算出歷年銀圓與人民幣購買力的比值。詳盡論證請參看拙作《 文化人的經(jīng)濟生活》以及《知識分子與人民幣時代》(皆文匯出版社印行)
舉些形象的實例:
20年代30年代在北京,一塊銀圓可以請一頓“涮羊肉”;在上海,一塊銀圓可以請兩客西菜 套餐。要逛公園,一塊錢可以買20張門票;要看演出(戲劇或電影)一塊錢可以買2-3張入場券。至于精神 食糧,一份報紙零售3分,一塊錢可以訂閱整月的報紙;一部《吶喊》售價7角(優(yōu)惠價5角),一塊銀圓可以買一本比較厚的書,或者兩本比較薄的書?!斎唬鞣N物價漲落并不是同步(按照同一比例)的。
貨幣購買力有復雜的計算方法,茲不詳述。這種算法有問題,上海北京等發(fā)達地區(qū)銀元購買力比較低,但在內(nèi)陸落后地區(qū)3-4塊銀元能夠買一坰地,相當于3畝,一個人命價常常是一個銀元。如果以 55—56年間新人民幣為“基準人民幣”,人民幣也是一個銀元,當時就是根據(jù)銀元的購買力確定人民幣一元的價值的,而且由于紙幣容易攜帶,所以在落后地區(qū)民間紙幣兌換一個銀元還不是非常愿意。
1911-20年間,上海1銀圓可以買 30斤大米,可以買8斤豬肉,即3.75斤大米就可換1斤豬肉;1920-1926年間,在上海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可以買7斤豬肉,即2斤半多一點大米就可換一斤豬肉,如果這樣的話豬肉豈不是太便宜了?在畜牧業(yè)再發(fā)達的國家也沒有這樣的比價。
wen革時期白面一毛八分五,機米一毛四分七,大棗兩毛七,小棗三毛六,(市斤)*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時一月工資是8個大洋。
現(xiàn)在要管幾百元這種算法有問題,上海北京等發(fā)達地區(qū)銀元購買力比較低,但在內(nèi)陸落后地區(qū)3-4塊銀元能夠買一坰地,相當于3畝,一個人命價常常是一個銀元。如果以55—56年間新人民幣為“基準人民幣”,人民幣也是一個銀元,當時就是根據(jù)銀元的購買力確定人民幣一元的價值的,而且由于紙幣容易攜帶,所以在落后地區(qū)民間紙幣兌換一個銀元還不是非常愿意。
銀圓的購買力資料2:
20世紀前半期,我國一塊銀圓(或國幣)的實際購買力如何呢?我們可以參考歷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價來計算。但一方面,物價隨年月的變遷而變遷,另一方面,物價又隨地點的不同而不同 。我們只能做一個大概的描述。
以大米、豬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場的價格為例:
1872年上白米為每舊石(音擔)2.7銀圓,計算大米的容量單位1舊石=10斗=160舊斤=177.7市斤(許多人通常誤認為1石=100市斤是搞錯了),就是說當時每斤上白米價格為1.5分銀圓。這時期1塊銀圓大約折合今人民幣1百多元。
1901年米價為每舊石4銀圓,也就是每斤2.2分錢。這時期的1塊銀圓大約折合今人民幣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價恒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也就是每斤米3.4分錢;1銀圓可以買30斤上等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棉布每市尺1角錢,1銀圓可以買10 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錢,植物油每斤7-9分錢;食鹽每斤1-2分錢?!@時期“一塊錢”大約折合今人民幣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9.5銀圓,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錢,1銀圓可以買7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2分-1角4分錢,1銀圓可以買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錢,植物油每斤1角5分錢,食鹽每斤2-3分錢?!?span id="4ngk83j"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折合今人民幣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10.2銀圓,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錢;或者說,1銀圓可以買16斤大米;豬肉每斤大約2角-2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4-5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5分-1角8分錢,1銀圓可以買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錢,植物油每斤2角錢,食鹽每斤3-5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折合今人民幣30—35元左右。
當時上海的物價比北京(1928年以后稱為北平)高出大約10-20%,一般說來,南方的物價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價更比鄉(xiāng)鎮(zhèn)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塊銀圓(大洋)可以請一頓“涮羊肉”;在上海,一塊銀圓(洋鈿)可以請兩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園,一塊銀圓可以買20張門票;要看演出(戲劇或電影)一塊銀圓可以買10張入場券。至于精神食糧,一份報紙零售3分,一塊銀圓可以訂閱整月的報紙;一部《吶喊》售價7角,一塊銀圓可以買一本比較厚的書,或者兩本比較薄的書。
由此,我們對于清末民初一塊銀圓(或國幣)的價值可以得到一個具體的概念。
〔附注〕歷史上豬肉價格的比較資料
2002年9月8日陶世龍先生看到我關于《文化人的經(jīng)濟生活》的研究文章,以及《魯迅一生掙了多少錢》以后,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提供了以下補充資料:
根據(jù)《中國工人階級歷史狀況》一書中,記錄1912—1924年北京市的物價。當時北京的豬肉價格,1913年是每百斤11圓7角;1916年有所上升,每百斤13圓3角;
那時的1斤(老秤)合596.82克,現(xiàn)在1斤(新秤)合500克。所以老秤1斤約合新秤1斤2兩。
北京1913年豬肉每百斤(老秤)11圓7角,合每斤(新秤)約1角銀洋;
1916年豬肉每百斤(老秤)13圓3角,合每斤(新秤)1角1分銀洋。
由此可以計算出—
魯迅1913年1月薪俸220銀圓,可購買豬肉1122千克,即今秤2244斤;
1916年1月薪俸300銀圓,可購買豬肉1346千克,即今秤2692斤。
又,陶先生舉出當時李四光為答復魯迅說他在京師圖書館當副館長一事所作的說明;這副館長一職的月薪是500銀圓,但他只支取一半,還有一半捐給圖書館了;其實不捐也是可以的。所以當時教授的實際收入要比每月2000多斤豬肉還要多些。難怪魯迅在北京居住的15年間,能花上相當26000斤 豬肉的錢去購買圖書資料,另外還買了住宅。
現(xiàn)在(2002年)北京的豬肉每斤價格是5元到7元之間。當然,貨幣購買力不應僅僅以豬肉 一項的價格來計算,而應以多項生活用品的綜合比價來計算。可見,陳明遠估算民國初年(1912—1919年) 的1銀圓平均購買力約相當于今人民幣50元,還是基本上符合實際情況的,甚至是比較保守的數(shù)字;因為當時北京市的物價比上海低廉10—2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