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南昌古城地理,有一句很精練的歸納,叫做“七門九洲十八坡”。端午節(jié)前后到南昌繩金塔游覽,對那幅長廊壁畫很感興趣,特別是這個“七門”,通過與老者交談,感到南昌人有著強烈的“七門”情結(jié),由此而形成的民間“七門”文化也經(jīng)久不衰。雖然古老的城門早在82年前(1927--1928)就已看不到了,但人們對“七門”還是念念不忘…… 2005年,反映南昌明代風俗的《七門風俗圖》在繩金塔景區(qū)的60米長回廊上落成。這幅以“七門”為主線,通過山水、建筑、街市、人物等展示豫章古城的風土民情、市井文化、宗教文化和商業(yè)文化的大型壁畫,成為展示古南昌獨特文化的“清明上河圖”。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元璋命大都督朱文正全面改筑南昌城。城墻全部改筑成高二丈九尺、厚二丈一尺、深一丈一尺的城墻,并對東、西、北城濠進行浚修,并且將城門固定為七座。這就是后人熟知的進賢門、惠民門、廣潤門、章江門、德勝門、永和門和順化門。 這七座城門都有嚴格分工,在清朝的《南昌府治圖》上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包括德勝門在內(nèi)的7座城門全都朝南?!?這七座被甕城遮擋著的城門,忠誠地守護了南昌500多年?!捌唛T”是南昌民生百態(tài)的生動寫照。 從明代開始至1928年拆城墻建馬路前,除清康熙年間重建德勝門、廣潤門外,南昌的城門和城墻幾乎沒有再修建過。清咸豐年間,太平軍圍攻南昌。由于城墻堅實高大,圍城93天都未能破城。 1926年北伐軍攻打南昌時,守城的北洋軍閥鄧如琢、岳思寅企圖以火阻止北伐軍入城,便下令在廣潤門、章江門、德勝門一帶民房縱火,大火連燒三日,千年古閣滕王閣也在這次大火中被燒毀。 國民革命軍進駐南昌,正式設(shè)立南昌市,人口劇增,交通也隨之改變,政府開始改建舊城。從1927年1月至1928年12月,古老的南昌城墻被全部拆除,并在原城墻地基上改建馬路。這些路大致就是現(xiàn)今的沿江路、永叔路、船山路、榕門路、陽明路和八一大道。 城墻沒了,城門自然也不復(fù)存在。南昌從此沒有了城門。曾經(jīng)可以代表南昌繁華南昌風情的“七門”,留給后人的只有不滅的記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