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odarone)用作抗心律失常藥物已30余年,它在心律失常治療中的地位褒貶不一;但在上世紀90年代后,該藥的地位逐漸被多項臨床試驗所確立,在美國和歐洲占抗心律失常藥物處方的1/3,在拉美占70%左右,已成為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中不可缺少的成員。 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初應用胺碘酮以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臨床用藥方法還有不規(guī)范之處,故此制定本指南,以供臨床應用參考。 一、胺碘酮的藥理作用 胺碘酮是多通道阻滯劑,可表現出I~IV類所有抗心律失常藥物的藥理作用。包括:⑴輕度阻滯鈉信道,作用于信道失活態(tài),特點是心率快時阻滯作用強,但沒有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所特有的促心律失常作用。⑵阻滯鉀通道,胺碘酮可同時抑制慢、快成分的延遲整流鉀電流(Iks、Ikr),特別是開放狀態(tài)的Iks。一般的鉀通道阻滯劑多作用于Ikr, Ikr是心動過緩時的主要復極電流,因此該通道阻滯劑表現出逆使用依賴特性,即在心率減慢時作用加強,易誘發(fā)尖端扭轉型室速(Tdp)。但在心動過速時,Iks復極電流加大,此時胺碘酮作用較強,表現為使用依賴性,即在快速心率時胺碘酮仍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胺碘酮延長動作電位時程,但基本不誘發(fā)Tdp ,這是因為胺碘酮雖可延長心房和心室的動作電位時程,但不誘發(fā)后除極電位。此外,胺碘酮還可阻滯超快激活的延遲整流鉀電流(Ikur)和內向整流鉀電流(Ik1)。⑶阻滯L型鈣通道,抑制早期后除極(EAD)和延遲后除極(DAD)。⑷非競爭性阻斷α受體和β受體,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血流量,減少心肌耗氧,擴張外周動脈,降低外周阻力。因此靜脈注射能明顯地降低血壓,對心排血量無明顯影響。胺碘酮有類似β受體阻滯劑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作用較弱,因此可與β受體阻滯劑合用。 胺碘酮藥代動力學的最大特點是吸收慢,半衰期長,且個體差異大。其生物利用度約為30%~50%,血藥濃度和劑量呈線性相關。胺碘酮具有高度脂溶性,廣泛分布于肝臟、肺、脂肪、皮膚及其它組織,主要通過肝臟代謝,幾乎不經腎臟清除,可用于腎功能減退的患者且無需調整劑量。胺碘酮口服起效(需數天至數周)及清除均慢。靜脈注射顯示I類、II類、IV類的藥理作用較快,III類藥理起效時間較長。胺碘酮清除半衰期長,長期口服治療后清除半衰期可長達60天。靜脈注射后血漿中藥物濃度下降較快,此并非代表其清除半衰期短,而是由于胺碘酮從血漿再分布于組織中。胺碘酮主要代謝產物去乙基胺碘酮也具有藥理活性,比胺碘酮的清除半衰期更長。 胺碘酮的電生理作用主要表現在抑制竇房結和房室交界區(qū)的自律性,減慢心房、房室結和房室旁路傳導,延長心房肌、心室肌的動作電位時程和有效不應期,延長旁路前向和逆向有效不應期。因此它有廣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抗房顫和室顫,可治療房速和室速,亦克治療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等。 二、胺碘酮在房顫的應用 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而且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60歲以上多發(fā)生于器質性心血管病。房顫雖不即刻導致生命危險,但多造成不適及血流動力學障礙,尤其伴有明顯器質性心臟病時可能使心臟功能惡化,出現低血壓、休克或心衰加重。房顫分為陣發(fā)性、持續(xù)性及永久性。發(fā)作過程中不論有無癥狀,其對患者的不利是相似的。 房顫的藥物處理策略為:⑴將房顫轉復并維持竇性節(jié)律;⑵對不能恢復竇律者則控制心室率。近年來非藥物或起搏治療房顫取得成績,但藥物仍是多數房顫患者的主要治療措施。雖然四類抗心律失常藥對房顫都能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但其中以III類的胺碘酮循證醫(yī)學的資料最豐富。與其它藥物或安慰劑相比,胺碘酮對房顫的療效較好,促心律失常反應少,適用于各種臨床情況。多中心臨床試驗證明,在心肌急性缺血或AMI或心功能障礙時,當其它抗心律失常藥屬于禁忌,胺碘酮并不增加重癥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也未促使心功能惡化,使之成為重癥情況合并房顫時的首選藥物。 ㈠胺碘酮轉復房顫 臨床轉復之前要充分估計復律的必要性、成功率、復發(fā)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出現的危險。當房顫導致急性心衰、低血壓、心絞痛惡化或心室率難以控制,尤其是房顫經房室旁路前傳引起的快速心室率時,應立即施行復律。雖然目前主要采用同步直流電復律,但藥物轉復仍是經常使用的方法。 胺碘酮轉復竇律的效果和安全性已被眾多試驗證實,國內也較廣泛應用。有較多的因素影響或決定房顫復律成功與否,其中關鍵之一是房顫病程。短于48h的短時程房顫中,約有1/3可自行復律。超過48h的房顫,自行復律的機會減少,藥物轉復成功率也有所降低。不論病程長短,胺碘酮轉復率均高于其它抗心律失常藥物或對照組。7天上下是劃分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性房顫的界限。2002年歐美制定關于房顫的治療指南中,將房顫常用治療藥物分為兩類,即:已證實有效的藥物和療效較差或未完全了解的藥物,按房顫發(fā)作時程、藥物轉復的推薦類別和證據水平列于表1、2。 表1 房顫發(fā)作在7天以內(包括7天)的轉復藥物 藥物分類 給藥途徑 推薦類別 證據水平 已證實有效藥 多非利特 口服 I A 氟卡尼 口服或靜脈 I A 依布利特 口服或靜脈 I A 普羅帕酮 口服或靜脈 I A 胺碘酮 口服或靜脈 IIa A 奎尼丁 口服 IIb B 療效較差或未完全了解藥 普魯卡因胺 靜脈 IIb C 索他洛爾 口服或靜脈 III A 地高辛 口服或靜脈 III C 注:推薦類別:I類:證據和(或)共識認為該處理對患者有效; II類:該處理的效益在證據或認識上存在分歧,IIa類:證據或認識傾向于該處理有效, IIb類:該處理的效益缺少證據; III類:證據和(或)共識認為該處理對患者無效,甚至認為對某些患者有危害。 證據水平:A:最強,證據來源于多個隨機臨床研究;/ B:中等,證據來源于有限的隨機、非隨機研究或觀察性登記; C:最弱,根據專家的共識推薦。 表2同此 表2 房顫持續(xù)超過7天以內的轉復藥物 藥物分類 給藥途徑 推薦類別 證據水平 已證實有效藥 多非利特 口服 I A 胺碘酮 口服或靜脈 IIa A 依布利特 靜脈 IIa A 氟卡尼 口服或靜脈 IIb I B 普羅帕酮 口服或靜脈 IIab B 奎尼丁 口服 IIb B 療效較差或未完全了解藥 普魯卡因胺 靜脈 IIb C 索他洛爾 口服或靜脈 III A 地高辛 口服或靜脈 III C 從表1、2中可見,無論是7天以上或7天以內的房顫,胺碘酮都是充分證實有效的轉復藥物(證據水平為A級,推薦級別為IIa);但因為胺碘酮有一定的不良反應,選藥前需要謹慎。 胺碘酮轉復房顫的有效率各家報告不一,在12h內復律占25%~89%,不良反應占7%~27%。在重癥心血管病合并房顫,I類及部分III類藥物相對禁忌使用,胺碘酮可作為首選復律藥物。雖然胺碘酮轉復起效時間較長,在血流動力學相對穩(wěn)定者,12h左右的等待時間是可以接受的,況且在用藥過程中,心室率減慢也有利于房顫患者。胺碘酮轉復的用量,目前國內外相近似,不主張用量過大,用量明顯小于惡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以免發(fā)生不必要的不良反應。用大劑量者的低血壓、心動過緩甚至病死率可增加。情況穩(wěn)定的患者可在門診開始服藥,但需2~3天隨訪一次。 ㈡胺碘酮用于房顫(復律)后維持竇律 1.胺碘酮在房顫復律后維持竇律的效果:由于各種試驗所選房顫的類型、年齡、心臟病等情況及病程均不同,其結果的可比性差。多數抗心律失常藥物在6~12個月時能夠保持竇律者不及50%,而胺碘酮仍有50%~73%可以維持。 胺碘酮的不良反應與維持劑量大小有關,若為500~1200mg/周,不少房顫患者可有效保持竇律而副作用卻明顯減少。國內臨床經驗表明,對房顫往往只需較小劑量即可保持竇律,如200mg、隔日一次或200mg/d、每周5天。尤其對體重較小的患者可減少用量。若是應用某個維持量仍有發(fā)作,可以短期適當增加劑量,以后給予新的維持量。用胺碘酮期間,如果僅有偶爾的發(fā)作,發(fā)作時頻率不快,持續(xù)時間不長,不應視為失效,可以繼續(xù)用原劑量維持。 2. 控制房顫發(fā)作或控制心室率的選擇:近年發(fā)表的AFFIRM(Atril Fibrillation Follow-up Investigtion of Rhythm Management)試驗,入選老年(65歲以上)的房顫患者,發(fā)現用生存率進行評價,控制房顫發(fā)作并不比控制心室率更好,控制心室率還可減少藥物不良反應。這一結論簡化了臨床處理房顫的概念,明確指出對于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性房顫,控制心室率同樣是一線的處理方案。但AFFIRM試驗入選者為老年,心功能正常為主;若是年輕的房顫患者,癥狀明顯或合并有心衰,則室率控制與竇律維持是否等效還有待證實。 ㈢胺碘酮控制房顫心室率 房顫不能轉復為竇律或無需復律時,應該將心室率控制到合理范圍,安靜時60次/min左右,一般活動時70~80次/min。首選的藥物是β受體阻滯劑或鈣拮抗劑。有心功能降低時,洋地黃制劑最為合適。胺碘酮口服或靜脈給藥,雖然也可降低快速房顫的心室率,但長期應用可能有一定副作用,而且與華法令等藥物有相互作用,因此在歐美及我國處理房顫的建議中,實際推薦類別僅為IIb。 ㈣胺碘酮治療房顫的進展 臨床研究表明,胺碘酮與β受體阻滯劑合用,心臟死亡、心律失常及猝死死亡相對危險均較單用其一明顯降低,用藥后心率減慢程度不因合用β受體阻滯劑而明顯降低。已使用β受體阻滯劑的患者,發(fā)生房顫需要加用胺碘酮,無需停用β受體阻滯劑。 伊貝沙坦(irbesartan)與胺碘酮合用預防房顫復發(fā)的臨床試驗發(fā)現,胺碘酮與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合用,可使維持竇性心律者明顯增多,未發(fā)房顫者的生存率明顯高于復發(fā)者。 心臟手術(尤其是CABG)后,房顫發(fā)生率達20%~50%,多發(fā)生于術后2~3天。近年有臨床試驗在手術前后用胺碘酮預防取得療效,因例數較少,尚缺乏效價比值。 三、胺碘酮在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應用 ㈠胺碘酮用于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急性治療 靜脈胺碘酮的適應證為控制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的單形性室速、不伴QT間期延長的多形性室速和未能明確診斷的寬QRS心動過速。在嚴重心功能受損的患者,胺碘酮優(yōu)于其它抗心律失常藥。在相同的情況下,與其它藥物相比療效較好,促心律失常作用低。雖然有報道,胺碘酮可以使持續(xù)性室速終止,但室速持續(xù)時間過長或血流動力學不可耐受時,對不能及時終止者應進行電復律。本藥的主要功效是預防復發(fā),這種作用可能需要數小時甚至數日才能達到。靜脈胺碘酮應首先使用負荷劑量,在不短于10min的時間內緩慢注射,繼之靜脈滴注維持。如果心律失常復發(fā)或對首劑治療無反應,可以追加負荷量。靜脈胺碘酮的使用劑量和方法要因人而異。不同患者的劑量可有很大的差異,應根據心律失常的發(fā)作情況和患者的其他情況進行調整。靜脈胺碘酮的使用最好不要超過3~4天,應特別注意使用大靜脈,最好是中心靜脈給藥。 胺碘酮已被證明可以改善院外心肺復蘇患者的入院存活率,并證實此種作用優(yōu)于利多卡因,因此胺碘酮用于持續(xù)性室速和室顫可以改善電復律的效果。在室速或室顫造成心臟驟停時,經常規(guī)心肺復蘇、應用腎上腺素和電復律無效的患者,在持續(xù)進行心肺復蘇的情況下應首選靜脈胺碘酮,劑量是300mg稀釋后10min靜脈注射完畢,然后再次電復律。 當口服胺碘酮劑量過低而導致室性心律失常復發(fā)時,若病情緊急,可以進行靜脈再負荷。再負荷后的靜脈維持用法與初始用法基本相同。可以一直用到心律失??刂撇㈤_始新的口服維持量。 靜脈使用胺碘酮的主要副作用是低血壓和心動過緩,減慢靜脈推注速度、補充血容量、使用升壓藥或正性肌力藥物可以預防,必要時采用臨時起搏。 靜脈使用胺碘酮時,除注意觀察療效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外,應做好詳細的使用記錄,內容包括當日靜脈劑量、口服劑量、累計劑量(從使用胺碘酮第一天開始累加的劑量)、血壓、心率、心電圖的重要指標(PR、QRS、QT、QTc等)以及一些重要的病情和實驗室檢查資料。 ㈡胺碘酮用于持續(xù)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慢性治療 對于已經有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無脈搏室速、室顫)病史的患者,目前已明確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應該作為首選。即使置入了ICD,30%~70%的患者仍然需要同時口服胺碘酮。如果沒有條件置入ICD,雖然臨床試驗的證據不多,但目前認為應該選擇胺碘酮治療,單用胺碘酮無效或療效不滿意者可以合用β受體阻滯劑。即使不能完全控制心律失常的發(fā)作,但胺碘酮可使室速的頻率明顯減慢,血流動力學可以耐受。有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口服胺碘酮不應過分強調小劑量。根據目前臨床使用的情況,多數患者可以用200~300mg/d維持而無發(fā)作。最大的每日維持劑量400mg/d應該是安全的。劑量越大,出現副作用的可能也越大,有關的檢查(如甲狀腺功能、X線胸片、肝功能)也應越頻繁。 ㈢胺碘酮用于有器質性心臟病的室早和非持續(xù)性室速 雖然單個臨床試驗沒有證實胺碘酮能夠減少總死亡率,但多數證實可明顯減少心律失常死亡,薈萃分析顯示也可使總死亡率明顯下降。對于有器質性心臟病同時伴有頻發(fā)室早和短陣室速的患者,特別是復雜室早伴有心功能不全者,應該進行危險分層,越是高危的患者越要加強治療。首先應治療原發(fā)疾病,控制促發(fā)因素。在此基礎上,β受體阻滯劑為起始治療。胺碘酮可用于此種復雜室早的患者,特別適用于有心功能不全者。 發(fā)生于器質性心臟病患者的非持續(xù)性室速很可能是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先兆。如果患者左心功能不全或電生理檢查誘發(fā)出有血流動力學障礙的持續(xù)性室速或室顫,應該首選ICD。無條件置入ICD者用藥物治療,首選胺碘酮。如果電生理檢查不能誘發(fā)持續(xù)性室速,治療主要針對病因和誘因,在此基礎上,應用β受體阻滯劑有助于改善癥狀和預后。對于上述治療措施效果不佳且室速發(fā)作頻繁、癥狀明顯者可以按持續(xù)性室速用胺碘酮,預防或減少發(fā)作。 對此種潛在惡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直接口服負荷量直至維持治療。起始負荷劑量不必很大,可以采用目前常規(guī)的做法:即200mg、每日3次,共5~7天;200mg、每日2次,共5~7天;以后200(100~300)mg、每日1次維持。 四、胺碘酮在心肌梗死的應用 AMI時,由于缺血性心電不穩(wěn)定可出現室早、室速、室顫或出現加速性室速自主心律;由于泵衰竭或過度交感神經興奮可引起竇速、房早、房顫、房撲或室上性心動過速。AMI并發(fā)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療,必須在積極血運重建、改善泵功能及抑制過度交感激活的基礎上進行。胺碘酮在AMI中的應用原則如下。 ㈠AMI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療 1. AMI伴發(fā)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AMI伴發(fā)房顫較為常見,且與預后密切相關,多見于老年、高Killip分級及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房顫急性發(fā)作時,如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可靜脈推注胺碘酮,或復律后不能穩(wěn)定地維持者亦可靜脈推注胺碘酮(推薦類別I,證據水平C),僅在有心衰時可靜脈用毛花甙丙。靜脈注射胺碘酮可減慢快速心室率,并可能對終止房顫發(fā)作有用。復律后可口服用于維持竇律,避免房顫復發(fā)。AMI后恢復期需對房顫持續(xù)或復發(fā)傾向做進一步評價,以決定是否需要長期應用胺碘酮。 AMI伴發(fā)房撲較為少見,且多為暫時性,胺碘酮應用原則與房顫相同。 AMI伴發(fā)其他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胺碘酮治療指征尚未確定。 2. AMI伴發(fā)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胺碘酮可用于持續(xù)單形性室速,美國心臟病學院和美國心臟學會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療指南中指出,在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的患者(無心絞痛、低血壓、肺水腫等),靜脈注射胺碘酮為首選,未推薦利多卡因的應用。 ㈡AMI后發(fā)生心律失常的治療 對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特別是房顫,胺碘酮應用與一般原則相同。對需要持續(xù)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者,不宜長期用I類抗心律失常藥,胺碘酮應屬首選藥物。 對于AMI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療,I類鈉通道阻滯劑可使這種患者的死亡率增高。有關胺碘酮在這類患者中的臨床試驗均證明,胺碘酮可顯著減少心律失常死亡及心臟性猝死,薈萃分析發(fā)現可降低總死亡相對危險性。因此對于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整體治療和β受體阻滯劑的基礎上,可采用低劑量胺碘酮口服治療,包括對室速或室顫的預防性治療,也可用于頻發(fā)或復雜性室早。對于伴心功能不全患者尤為適宜。對于伴復發(fā)性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也可與ICD聯合應用,可顯著降低心律失常死亡及心臟性猝死。但一般AMI無室性心律失常高危因素,胺碘酮未列入預防用藥。AMI時,靜脈用藥尤需注意密切觀察血壓等變化。 上述各指征中,胺碘酮的劑量及應用方法與一般用法同。
五、胺碘酮在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應用 心衰是心功能失代償的表現,心衰時心臟排血分數降低,交感神經張力上升,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活動增加,心電活動已不穩(wěn)定,因此房顫、室速或室顫的概率上升,在心衰病例中的年心律失常/猝死率為10.7%。 心衰者NYHA心功能III~IV級、LVEF<35%、室早≥10次/h、年齡≥65歲并有室速史者,屬心衰猝死高?;颊?。已有資料表明,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在長期應用中使總死亡率增加,不能用于心衰時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防治。但心衰高危者,特別是室上性心律失常發(fā)作者,從胺碘酮預防治療中能獲益。惡性患者和無條件置入ICD者,應考慮胺碘酮治療。但在心衰猝死一級預防中,胺碘酮的防治效果與安慰劑相似,僅ICD能降低心衰猝死的死亡率(SCD-HeFT)。 器質性心臟病、左心功能不全、左室肥大、室內傳導障礙者發(fā)生室性心律失常,只能選用胺碘酮作為防治藥物,因為胺碘酮無論靜脈注射或口服基本不影響心功能狀態(tài),不影響心室內傳導,基本無促心律失常作用。胺碘酮用于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或猝死的治療和預防,安全性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 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療應該是綜合性的,只有在心功能改善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抗心律失常作用,ACEI、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洋地黃是不可少的。但胺碘酮與某些抗心衰藥物合用,尤其與利尿劑、洋地黃聯合應用,有可能表現出促心律失常作用,甚至發(fā)生尖端扭轉型室速(Tdp)。因此在心衰中應用胺碘酮要勤觀察,勤隨訪,隨時調整劑量。 六、胺碘酮使用方法與劑量的建議 由于胺碘酮的藥效學、電生理學及藥代動力學有諸多復雜的特性,針對不同的心律失常,其用藥途徑、方法和劑量均有不同的要求。同時,由于用藥不當還可造成急性低血壓、休克或慢性心外并發(fā)癥。因此,必須針對具體的患者慎重選擇用藥途徑、劑量并進行必要的監(jiān)測和隨訪。以下根據現有的國內外文獻資料,針對不同的心律失常,對胺碘酮的靜脈和口服的用法和用量提出一個范圍,供臨床應用參考。 1.室顫或無脈性室速的搶救:經連續(xù)3次有效放電除顫并在加用腎上腺素后再次除顫未能成功復律者:⑴即刻用胺碘酮300mg靜脈注射,以5%葡萄糖稀釋,于10min注射完畢(切忌快速推注),然后再次除顫。⑵如仍無效,可于10~15min后重復追加胺碘酮150mg,用法同前。⑶室顫轉復后,胺碘酮可靜脈滴注維持量。在初始6h內以1mg/min速度給藥,隨后18h內以0.5mg/min速度給藥,在第一個24h內用藥總量(包括靜脈首次注射、追加用量及維持用藥)一般控制在2000 mg以內。⑷第二個24h及以后的維持量一般推薦720mg/24h,即0.5mg/min。維持量的用法要根據病情進行個體化調整。 2.持續(xù)性室速:對于血流動力學尚穩(wěn)定的持續(xù)性室速,胺碘酮亦可作為藥物復律的選擇之一。⑴首劑靜脈用藥150mg,用5%葡萄糖稀釋,于10min注入。⑵首劑用藥10~15min后如仍不見轉復,可重復追加150mg靜脈注射,用法同前。⑶維持用藥同室顫或無脈性室速者。 3.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預防:非可逆原因引起的室顫或室速,在復律后為預防復發(fā)常需在靜脈用藥后繼續(xù)口服維持;非持續(xù)性陣發(fā)性室速的治療和預防,胺碘酮口服亦屬優(yōu)選藥物之一。⑴起始負荷量800~1600mg/d,分次服用,共2~3周,宜在住院期內開始應用。⑵維持用量一般不宜超過400mg/d,女性或低體重者可減至200~300mg/d維持。⑶對已置入ICD者,合并應用小劑量胺碘酮(200mg/d)可以減少室顫或室速發(fā)作次數,降低室速的頻率,使發(fā)作時易于耐受。 4.房顫的治療與預防復發(fā):口服胺碘酮用于治療房顫,用量明顯低于治療有致命危險的室性心律失常。一般可在門診開始用藥。⑴負荷量:600mg/d或400mg/d ,分次服用7~14 d; ⑵維持量:100~300mg/d;或200mg/d每周5次;⑶病情嚴重、房顫室率較快時,靜脈注射胺碘酮,可有效地控制心室率。 5.胺碘酮的使用劑量:國內外都沒有統一過胺碘酮的使用劑量,這是因為:⑴個體差異很大,年齡(老年用量小)、性別(女性用量小)、體重(體重輕用量?。?、疾?。ㄖ匕Y心衰耐量?。?、心律失常類型(室上性心動過速、房顫用量?。┘皞€體(相同條件的個體反應不同)均有差異,因此反映在使用劑量上有差別。⑵胺碘酮過去使用劑量較大,維持量在400 ~600mg/d,現在多偏向小劑量100~300mg/d維持??梢姲返馔囊陨贤扑]劑量,在個體治療中仍可調整。 6.胺碘酮由靜脈過渡到口服的方法:大多數靜脈應用胺碘酮的患者都需要繼以口服治療。目前沒有嚴格的藥理學試驗指導靜脈與口服的接替方法。原則上靜脈應用的時間越長,劑量越大,口服的開始劑量越小。如靜脈負荷后,720mg/24h靜脈滴注2周者,停用時改口服可用維持量200~400mg/d ;靜脈維持量720mg/24h、超過1周者,停用時口服負荷量400mg/d分次,2周后改200mg/d ;靜脈維持量720mg/24h、不足1周者,停用時口服負荷量600mg/d,2周后改200mg/d。鑒于靜脈使用胺碘酮的時間不宜太長,可以考慮從靜脈使用的當天就開始口服,從常規(guī)負荷量起始;如果患者的情況不允許(如氣管插管、意識不清等),可以延長靜脈的使用時間直至具備口服的條件。 七、不良反應 胺碘酮的藥理學特征復雜,作用多樣,不難預料會引起多種不良反應(表3略)。 由于半衰期長,胺碘酮潛在的器官毒性比半衰期短的藥物更嚴重,也更難處理。有些不良反應只要予以解釋,解除患者的顧慮,嚴密隨訪觀察即可。而重要臟器的毒性,可能是致命的,需要更積極的處理措施。 肺毒性最早期的表現是咳嗽,但病情進展時可出現發(fā)熱和呼吸困難。胸部X線片顯示局部或彌漫的浸潤,一氧化碳彌散功能較用藥前基礎檢查下降,支持診斷。支氣管鏡檢查有助于除外結核、腫瘤播散等其他疾病。肺泡樣巨噬細胞只是藥物吸收的表現,不一定表明毒性作用。糖皮質激素治療胺碘酮的肺毒性通常是有效的,但一般應予停藥。肺毒性的早期表現可類似于慢性心衰,因此高度警惕這一毒性作用是必要的。未能早期診斷肺毒性反應,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目前,臨床實踐中主張使用小劑量維持(<400 mg),肺毒性的發(fā)生率大大降低。 消化系統的不良反應如惡心、食欲下降和便秘很常見,特別是在開始服用負荷量時容易出現,減量后服用維持量時癥狀通??梢跃徑?。最嚴重的消化系統不良反應是肝炎和肝硬化。如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達2倍以上,應考慮肝炎的可能。診斷胺碘酮的肝臟毒性時應除外其他原因(如其他藥物、病毒、酒精等)所致的肝功能異常。肝臟活檢有助于明確是否有肝炎或壞死性肝硬化。Mallory小體(與前面已經提到過的泡沫樣巨嗜細胞一樣)只是胺碘酮吸收的征象,并不表明發(fā)生了毒性反應。如果確診發(fā)生了胺碘酮肝臟毒性反應,應該停藥。胺碘酮引起的肝炎可能是致命的。 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發(fā)生率報告不一,有高達20%以上,對于僅化驗異常而無臨床表現的患者,可監(jiān)測促甲狀腺素的水平而不需要特殊處理。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發(fā)生可能比較隱匿,其癥狀和體征易被誤診為其他原因所致,如心動過緩常歸因于胺碘酮本身或其他藥物。甲狀腺功能亢進則可能表現為心律失常加重或體重減輕,由于胺碘酮的負性變時作用,通常沒有靜息性心動過速。甲狀腺功能低下用左旋甲狀腺素易于治療,而甲狀腺功能亢進比較難處理。由于碘化鈉的吸收被胺碘酮分子中的碘化物抑制,所以不能進行131I放射治療。胺碘酮所致甲狀腺功能亢進一般是甲狀腺炎,所以糖皮質激素可能有效。丙基硫氧嘧啶和他巴唑可以作為間歇治療措施。如果無法停用胺碘酮,可以考慮甲狀腺切除術,能夠逆轉甲狀腺功能亢進,可以繼續(xù)服用胺碘酮。術后的醫(yī)源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容易治療。 皮膚藍灰色改變是長期服用胺碘酮的特征,通常在面部和眼睛周圍最明顯。這只表明有藥物的吸收,日曬可使之加重。如患者有光過敏,即使不嚴重,也要告訴患者避免日曬,使用防曬用品。 神經系統異常有小腦性共濟失調,表現為感覺異常的末梢神經炎、睡眠障礙,偶爾有記憶力下降;往往與藥量有關,減量即可減輕或消除癥狀。 視覺變化常見。角膜沉著僅反映藥物吸收,光暈也很常見,一般不影響視力,應向患者解釋,使之免除顧慮。最嚴重但很少見的合并癥是視神經炎,一旦發(fā)生,必須停藥。 心臟的不良反應比較少見。心動過緩是可想而知的藥物作用,偶爾需要永久心臟起搏。服藥期間QT間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長,一般不是停藥的指征。QT間期延長是藥物與組織結合的表現,不屬藥物不良反應指征。胺碘酮并發(fā)Tdp不常見,即使有扭轉型室速發(fā)生,多有誘因如低血鉀、心動過緩或與洋地黃類合用等,因此必須注意消除誘因。 對老年人或竇房結功能低下者,胺碘酮進一步抑制竇房結,竇性心律≤50次/分者,宜減量或暫停用藥。心室收縮功能不受影響。 其他藥物反應更為少見,如附睪炎、勃起功能障礙等。盡管需要停藥,但附睪疼痛的消失多與停藥無關。 靜脈推注有低血壓反應和誘發(fā)靜脈炎,因此應選用大靜脈、緩慢注射。最后,胺碘酮常與起搏器以及ICD合用。胺碘酮不改變起搏閾值,但與ICD有明顯的相互作用。胺碘酮可使室速的心率減慢至ICD診斷的頻率閾值以下,長期應用還可以提高除顫閾值。因此已經置入ICD的患者服用胺碘酮時,完成負荷量之后應進行電生理復查,明確是否需調整感知和除顫參數。 八、隨訪 對于服用胺碘酮的患者,應進行長期隨訪。隨訪的主要目的是:評價藥效,達到穩(wěn)態(tài)后仔細調整藥量,監(jiān)測和處理毒副作用,注意藥物相互作用,藥物和置入性裝置之間的相互作用等,并給予患者必要的解釋、指導,以便患者更好地配合。隨訪的內容如下。 1.相關病史:⑴詢問患者心律失??刂魄闆r和可能不良反應的癥狀,有無乏力(提示心動過緩、AVB或甲狀腺功能低下)、呼吸困難或咳嗽(提示肺毒性)、心悸(提示甲狀腺功能亢進或心律失常復發(fā))、暈厥(提示快速心律失?;虻脱獕海?、感覺異常或無力(提示外周神經炎);⑵詢問用藥的情況,特別是否加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藥、華法林、β受體阻滯劑和地高辛等,以防相互不良作用(表4);⑶是否新置起搏器、ICD等。 2.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檢測血壓、心律(率)、甲狀腺有無腫大、肺羅音、肺動脈高壓和左心功能不全的體征、肝臟大小、有無神經系統表現(震顫、書寫困難或異常步態(tài))。 九、結語 胺碘酮屬III類抗心律失常藥。它的急性作用(靜脈推注)主要起I類效應,但無I類的促心律失常作用,不影響心室內傳導;它的慢性作用(口服)主要顯示III類效應,使QT間期延長,但在通常情況下不誘發(fā)Tdp;它雖有L型鈣流的阻滯和β受體阻滯作用,但基本不顯負性肌力反應。 胺碘酮是多通道阻滯劑,能終止多種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無論對自律性增加、觸發(fā)活動或折返激動均有效。因其促心律失常作用小,不影響室內傳導,不加重心衰,有良好的抗顫作用,所以主要用于各種器質性心臟病、AMI、慢性心衰、心肌肥厚、左室功能不全、室內傳導阻滯中的維持竇律、終止危重室性心律失常并預防其復發(fā),降低猝死率,增加房顫電復律和室顫除顫成功率,也能與ICD合用,減少放電次數。 胺碘酮是呋喃類結構含碘化合物,因此慢性應用可誘發(fā)甲狀腺功能減退或甲狀腺功能亢進,可能引起肺纖維化等心外副作用,因此應用中要加強隨訪;急性應用中可出現低血壓、心動過緩、靜脈炎,因此需有心電和血壓監(jiān)護,并選用大靜脈滴注。 胺碘酮反應個體差異甚大,本指南編寫根據國內外有關臨床應用指南、循證資料、臨床報告和薈萃分析,提出了不同心律失常中胺碘酮的應用,著重于應用原則,以便能個體化地治療患者,做到既有證可循,又不墨守成規(guī),按需地使用胺碘酮,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限制其不良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