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大創(chuàng)作原則
1.線條堅而渾——激情原自線條的熟練。線是力和勢的組合,行筆要沉著痛快,做到穩(wěn)健、輕便,重筆勢(即趨向),根據(jù)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線條斜勢,整體縱向走勢。
2.結(jié)體奇而穩(wěn)——注意重心。欹側(cè)、擒縱、疏密、高低。
3.章法變而貫——竹節(jié)式(幾個字一節(jié))節(jié)數(shù)間有空隙;貫珠式(中心線);蛇行式(左右擺動);疏影式(疏疏朗朗)。
二、七大布局要點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與字之間有呼應,上承下啟,左映右?guī)?,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書眼放中央,可大些,字與周邊氣貫。
3.整體上展出適合墨跡濃重的作品。掛家中適合疏淡的作用。
4.作品中不能有錯別字,異體字不過于冷僻。
5.作品整體布局上面重下面輕。
6.評作品好壞主要看總體視覺效果:節(jié)奏、墨色、用筆。
7.三三兩兩,似散還續(xù),氣脈一貫,此布局之妙也。
三、十個書寫關鍵
1.八面出鋒。借助于八面出鋒,自然顯出墨色濃淡,濕中有干,干中有濕,濃中有淡,淡中有濃,變化千萬,使作品富有節(jié)奏感。
2.剛?cè)嵯酀?。剛?----鐵劃銀鉤(粗):柔力-----行云流水(細)。
3.惜墨如金??瑫笳阂淮文珜懸粋€字,甚至數(shù)字;行草一筆寫3-5字,每筆結(jié)束筆毛復原,要求紙上調(diào)鋒。
4.豁然開朗。留白處有寬有窄,寬處給人以忽然開朗之感。藝術是制造矛盾,到解決矛盾的過程。
5.中側(cè)并用。中鋒得法立骨,側(cè)鋒得勢求變。中鋒是理性的要求,是書法審美的核心所在;側(cè)鋒是情性的化身,是書法通神的手段。
6.深思熟慮。創(chuàng)作前要深思熟慮,反復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一氣呵成。書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現(xiàn)。要在身體與心情皆好的狀態(tài)下寫字。書寫時隨意揮灑,一氣呵成。
8.錯落有致。一般情況下,作品的行距要寬,字距要緊。字忌并列,要錯開。節(jié)數(shù)間有空隙,排列組合要有節(jié)奏,大小字參差,突出中間書眼。
9.筆情墨趣。書法是無聲的音樂,無形的舞蹈。求變化中有呼應,使整體和諧,有強烈的節(jié)奏和視覺沖擊力。用好拙筆,用筆略慢,動中有靜,寫出墨趣。
10.重視貫氣。書法的氣,是指點劃與不同字之間的呼應,字與字之間的趨向。
四、十二條用筆細節(jié)
1.草書不見橫畫。行草書有橫線條的盡量短些,要有縱向感。可用虛、細線替代。
2、忌由快產(chǎn)生的平拖、干筆、粗細一樣的現(xiàn)象,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3.墨淡無神。重新起筆用濃墨,濃墨字的筆畫要交代清楚。
4.忌單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間一行是作品重點。一作品中,要有幾個突出、精彩、有個性的字。這也叫“書眼”。
6.長線條字很重要,收筆時要謹慎,一般筆勢結(jié)束時用干筆。
7.筆墨重的字不能面積相等,字的重輕要有過渡,忌團狀。
8.細筆要有韌性,粗筆要結(jié)實。要有鐵劃銀溝的粗筆,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細筆。
9.墨干時速度稍慢,濕時略快,粗時略慢,細時略快。行草有楷意,楷書要行寫。
10.交筆時,起訖分明,每筆要交代清楚。
11.講究提按:齊而不齊,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著筆向下按”。
12.中鋒側(cè)鋒并用,八面出鋒,細處用中鋒,厚處用側(cè)鋒。
五、四條落款要點
落款是正文組成部分,不可輕視。要點:
1.署名是正文字一半以下大小。兩行落款要右高左低,不要換筆。
2.落款不能留空過多,要注意輕重比例。
3.蓋章作品下墊玻璃加書本。
4.印章最好不要超過三個。書法創(chuàng)作要領
1、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創(chuàng)作內(nèi)容是一幅書法作品的載體,在選定作品內(nèi)容時,首先要求內(nèi)容健康、向上者,自己有感而發(fā)的詩文聯(lián)語更佳。如果我們已經(jīng)選定了書寫的內(nèi)容為一首唐詩宋詞,我們一定要在書寫之前,對這首詩詞進行細讀,甚至還要查閱有關這首詩詞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當時的意境。只要我們了解了這些情況之后,才能劃破歷史的長空,與古人心心相印,設身處地地以古人的意境誘導出我們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的意境。接下來,我們就要從詩詞的意境出發(fā),進而決定書法創(chuàng)作的字體。如在岳飛的《滿江紅》中暴溢著一股忠憤之氣,我們就應當以較為狂放的行草書體為之,行筆宜沉健果敢,中含精忠報國、威武不屈的精神氣慨。這樣,創(chuàng)作出的書法作品才能達到內(nèi)容、形式與意蘊的高度統(tǒng)一,相得益彰。再如,我們要寫一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最好用楷書書寫,一定要在一種清靜虛無、心氣和平的意境中書寫。一則可以使人體悟到空門的清靜,更重要的是表達人們對佛祖的虔誠和崇敬。這時,如果書者于夜深人靜之中或清晨凈面之后,一人獨處,遠離塵囂,書案前再燃起一爐檀香,或放上一曲《焚香贊》之類的佛教音樂錄音。在這種氛圍中,作者不躁不慢、一筆一畫地書寫,在似夢似幻、不知不覺中,一幅疏朗恬淡,具有無限天機的書法作品就會呈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又如寫與秦代有關的詩文,最好用小篆,寫與漢代有關的詩文適宜用隸書,這樣,才可謂有意識地做到了書法作品內(nèi)容、形式與時代風尚的一致。
提到了時代風尚問題,也自然而然地牽出了書法作品的內(nèi)容與形式問題。我們當今所處的時代,與已往的各個時代大不相同。在當代社會中,有些唐詩宋詞古語的思想內(nèi)容已不適應人們的生活需求,所以,我們當代的書法家們沒有必要總是反反復復地寫那些“朝辭白帝彩云間”、“遠上寒山石徑斜”以及“之、乎、者、也”之類的詩句,這些詩句連幼兒園里的許多小孩都背誦得滾瓜爛熟,我們動輒為人書寫這些內(nèi)容的作品,未免顯得自己有點幼稚,對人可謂不恭;若寫出一些令人費解的古語,又不能在作品中加上注解文字,更顯得我們書家有點賣弄學問、強裝高古。寫這不能,寫那不可,究應寫些什么內(nèi)容呢?我認為,最好寫些能被當今人們普遍理解、接受和喜愛的內(nèi)容,其立意要新,要對人對社會有益。
在日常生活當中,有許多人愛好書法,想求得一些知名書法家的作品,以之裝飾自己的廳房居室。我們書法家面對這些索書者,必須詢問清楚他們欲求的作品是自己用,還是轉(zhuǎn)送別人,其作品是在私人家中客廳、臥室掛,還是在辦公室、會議室、酒店或其它什么場合掛,這些因素都影響著對書寫內(nèi)容的決定。例如:在私人家中客廳,宜寫“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看花”之類的詩句;在書房懸掛一幅“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的對聯(lián)尤佳;在臥室里可寫“溫潤如玉”之類的佳句;在辦公室、會議室里可寫“與進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之類的時代語;在灑店里可寫一些與中國的酒文化、飲食文化有關的詩文佳句……等等,真是不勝枚舉。有寫作能力的書法家還可以時常自撰一些詩詞聯(lián)語,以應眾索,這是再好不過的了,這樣,更能充分表達作者的情感和創(chuàng)意,更能接近生活、滿足群眾的需求。
2、書法的用筆。書法貴用筆,用筆貴用鋒,用鋒妙在中,中鋒用筆千古不。書法的用筆有多種多樣,諸如:中鋒、側(cè)鋒、提、按、絞、轉(zhuǎn)等。
中鋒。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雖說用筆沒有定法,但,以中鋒為主、其它用筆為輔的用筆方法已得到書法家的普遍應用。何謂中鋒用筆?即是藏筆鋒于點畫之間。簡而言之,就是毛筆在紙面上的行進中,鋒尖始終處于墨線的中間或墨線之內(nèi),這種用筆的特點是,通過筆鋒的按壓,從筆鋒的根部起,墨汁可以酣暢淋漓地由筆毫的兩側(cè)流淌、直達鋒杪,而所形成的線條兩邊墨的份量較大,其份量也相對平衡,線條中部墨的份量較小,相對線條兩邊份量較輕。這種線條的墨象給人的視覺感受是:兩邊色深,中間色淺,類似于素描物體中的明暗兩面,可以增強線條的立體感。在篆、隸、楷書中,最講究中鋒用筆。中鋒用筆,是千百年來書法家們在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寶貴經(jīng)驗。因為中鋒用筆,行筆的自由度較大,最利于行筆方向的隨意變化,又能體現(xiàn)出力透紙背的藝術效果。
側(cè)鋒。多用于行書、草書之中。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強作品的氣勢。察其用筆,筆桿向一側(cè)傾斜,其鋒尖倒向墨線一側(cè)或墨線之外。它所形成線條的墨象是:一側(cè)重,一側(cè)輕;一邊實,一邊虛,反差較大,對比強烈。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側(cè)鋒不宜多用、濫用。因為我們中華民族向來崇尚樸實平和之美,在書法藝術中也倡導樹立這種審美觀念,所以,我們還是從用筆做起,把字的每一個點畫寫得實在些、平和些為好,不要使人產(chǎn)生一種華而不實、劍拔弩張的感覺。
提按。提,即是把毛筆稍微提起;按,就是把毛筆稍微按下。提與按的輻度在毫厘之間,亦在一種意念之間。筆鋒提起一毫,線條就會明顯地細一些;筆鋒下按一毫,線條就會明顯變粗。提按用筆在大字行、草書中應用的最為廣泛,給人的視覺感受也最為強烈;而在小字徑書法創(chuàng)作中,亦用提按之法,但其行為主要靠意念和感覺的支配來實現(xiàn)。沒有經(jīng)過長期實踐和鍛煉的書家是不能得心應手地應用此法的。
絞轉(zhuǎn)。這種筆法多用于字的轉(zhuǎn)折處和線條的內(nèi)部運動中。一則是為了在行筆中調(diào)整好筆鋒,達到筆筆中鋒或中、側(cè)鋒交替互用,并使行筆順暢;另一則是為了增強線條的動感,增添線條的內(nèi)涵。絞轉(zhuǎn)之法較難掌握,因為這不只是技術層面上的事,主要是憑書家在書寫過程中感情的誘導而發(fā)生。所以,絞轉(zhuǎn)之法運用得自然、得當者,最能抒發(fā)書家的思想感情和創(chuàng)作意境,也最能體現(xiàn)出書家的基本功力和審美意識。
除了以上列舉的幾種用筆方法之外,還有藏鋒、露鋒、逆鋒、順鋒、立鋒、臥鋒等等諸多用筆方法,這些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也值得書家們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去玩味。
3、選筆與執(zhí)筆。毛筆有大有小,有長鋒、中鋒、短鋒,又有軟毫,硬毫、兼毫,各有用場,任君選擇。在寫字前必須選定適當?shù)拿P。選定毛筆的一般原則是:寫大字用大筆,寫小字用小筆;寫行草書宜用軟毫、長鋒;寫楷書、篆書、隸書多用中鋒、短鋒和硬毫、兼毫。我們絕不可用大筆寫小字或用小筆寫大字。用大筆寫小字,勢必會造成用筆不精到,其作品給人有一種粗制爛造之感;用小筆寫大字,由于用筆提按空間有限、攝墨不足,其作品點畫線條的粗細變化不大,墨的份量較輕,甚至筆毫中的墨就根本不夠用,只能用枯筆渴墨干擦,其作品肯定會使人感到有些輕浮單薄或蓬頭垢面。選用什么樣的毛筆,有些書家也有自己的習慣,如:書法大師于右任先生愛用中鋒禿筆,當代書家陳少默先生喜用雞毫,茹桂先生多用長鋒等,他們都能嫻熟地駕馭手中的毛筆,寫出各具特色、無限精彩的書法作品來,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他們在選筆上的得當。在這里,我再說個題外話:我們從歷代書法大家的作品中,偶爾也會發(fā)現(xiàn)其擇筆不當?shù)淖髌?,對之,我們要客觀地看待和評論。比如:于右任先生書寫大幅面對聯(lián),從書寫正文和落款字型偏大或用筆粗糙。我想,這或許是因為當時條件所致,或其書寫時激情勃發(fā),一氣呵成,來不急換筆。
再說執(zhí)筆問題。古人云“執(zhí)筆無定法”,這是一個大概念,事實上這也就是樣。無論是在歷代書家中,還是在現(xiàn)代書家中,他們執(zhí)筆方法有多種多樣。其中有五指執(zhí)筆法,有三指執(zhí)筆法,還有滿把握筆法;有的執(zhí)筆低,有的執(zhí)筆高,有的執(zhí)于筆管的中部??傊?,他們都能將筆使得渴得心應手,能寫出精美的書法作品來。但是,執(zhí)筆還是有原則可循的。概而言之,執(zhí)筆宜緊,運腕宜活;指實掌虛,五指齊力。修煉到較高境界的書家,其實已經(jīng)忽略了手中所執(zhí)的筆,而是自覺不覺地當筆為自己手臂的延伸,在意念中是用我手寫我心,達到了心手雙暢、天人合一的美妙幻境。
4、用墨與用紙。如果說,用筆是書法中的“骨法”的話,那么,用墨就是書法中的“肌膚”,兩者統(tǒng)一在一氣的運化之中。在我國書法史上,用墨的變革有三個里程碑:一是顏真卿將孫過庭所謂的“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達到了極致;二是黃庭堅在大草中通過用水的方法來體現(xiàn)墨的韻味;三是董其昌和王鐸一方面繼承了黃庭堅用水來豐富墨的層次感,另一方面開始以水墨混用和有意無意地使用宿墨,使字的點畫在水墨滲化的邊緣出現(xiàn)了深黑色的“口子”。水墨的混用對后世書法創(chuàng)作影響巨大,至今仍教書家們沉醉其中,揣摸不透。許多初學書法的朋友在用墨上不太注意,他們簡單地認為,書法不就是用毛筆醮上黑色的墨汁在潔白的宣紙上寫字嘛!這種認識可以說是對的,但并不準確到位。近代書家林散之歸納“墨分七色”,即:破墨(濃墨點水)、宿墨、積墨、焦墨、淡墨、濃墨、渴墨。其實墨色不僅僅此七色,應該說有許多種。這些以黑色為基調(diào)的墨色是用什么方法來調(diào)節(jié)的?各種墨色的變化和運用又有什么意義呢?下面,我僅舉其一例作以簡單說明。
就以破墨為例。所謂破墨是以水來破的,分水破墨、墨破水和墨中摻水調(diào)和三種方法。水破墨是用毛筆先蘸上濃墨,然后再蘸上適量的清水,趁著墨與水在筆毫上相互滲化交融之際,及時下筆為書,繼而水與墨在宣紙上繼續(xù)滲化和交融,最終所形成的墨象是由淡而濃,字的點畫中間色深,而周圍有一圈稍淡的滲化均勻的水墨暈痕。其中色深者似骨,其外色淺者若肉,又好象人們常說的“棉里裹鐵”的那種感覺,頗具立體感。先蘸水后蘸墨,這叫墨破水,在宣紙上所成的墨象也有一種立體感,與前者不同的是由濃及淡,線條的中間色淡,而其外部色深,打破了線條的平面感,給人一種渾圓的視覺感受。在墨中適當?shù)卣{(diào)和些水,其墨不再是死墨,在宣紙上留下的痕跡層次更加豐富多變,有一股生氣,像人的血液在血管中流淌、在整個身體中默默地運動一樣。除了焦墨以外,其它各種墨色都是靠水來調(diào)節(jié)其色的深淺。
一般來說,作行草書宜用濃墨淡墨;作篆、隸或?qū)懶∽诌m合用焦墨;作大字榜書常用宿墨或濃墨。這些用墨方法需要在長期的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中去探索,去體驗。
在書法的用墨上,古今書家有不同的法則和習慣。北宋時濃墨實用;南宋時濃墨合用;元代人墨薄于宋,在濃淡之間;到了明代,董其昌開淡墨一派,人們稱之為“淡墨曇花”;到了清代,又出現(xiàn)了“濃墨宰相”?劉鏞,用濃墨、焦墨作書。現(xiàn)代著名書家鐘明善,在寫大字時,先用清水濕筆,再醮濃墨;在寫小字時,而是先將墨與水調(diào)和均勻后再作書,這也可見其用墨之活。
古代人寫字前是磨墨的,磨墨,是很有趣味的,也可以說是一種享樂。?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寧靜的書案上,均勻地磨墨聲沙沙作響,硯池中墨花輕翻,浮起細微的泡沫,溫暖的書齋中飄著松麝的芳香。難怪唐代詩人李賀在其《青花紫硯歌》中寫道:“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薰”;宋代蘇東坡詩云:“小窗虛幌相嫵媚,令君曉夢生春紅”;元代趙孟?又有“古墨輕磨滿幾香,硯池新浴燦生光”。這些美妙的詩句都寫出了磨墨的雅趣。
現(xiàn)在人們寫毛筆字,大多數(shù)都是用的墨汁,不再像古人那樣硯墨,這樣也好,既省時,又省力,容易買到,很方便。需要注意的是,建議大家最好是用書畫墨汁,要用新墨,不要用陳墨或陳積殘墨。書畫墨汁中墨粉的顆粒都比較細,且添加有香料,用之寫出的字,在宣紙上滲透力強,有較好的固定性。同時,在書家書寫過程中,墨汁所散發(fā)出的香氣在整個書齋中彌漫,給人營造了一個非常愜意的創(chuàng)作氛圍;這種墨香也會較為持久地吸附在宣紙里,當人們綻開書卷觀覽賞玩時,依然有一股淡淡的墨香迎面襲來,沁入心脾,這也是一種美的享受。
概而言之,是水豐富了墨色的變化和韻致,是用筆增強了書法線條的節(jié)奏和旋律。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我們應當對含墨量、濃度與長度間的對應關系,用筆輕重、順逆間的對應關系,行筆枯澀、緩急間的對應關系,以及用水、用墨的對應關系等予以高度重視、深刻體悟。
在書法作品的用紙方面,我們必須要求用宣紙或其它傳統(tǒng)的手工紙。因為宣紙或手工紙吸水性較強,能較好地吸附和滲化墨汁。再者,宣紙或手工紙中很少有化學成份,故其壽命一般比現(xiàn)在常用的機制紙要長一些。從現(xiàn)在出土的文物中,我們還可以見到一千多年前的紙張,這便是一個有力的佐證。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一般是多用生宣,多用白色的宣紙。但作小楷書時,宜用熟宣,因為熟宣相對于生宣其吸水性較小,不致于點畫因墨的滲化而湮水。雖說書法藝術是以黑白兩色為基調(diào)的造型藝術,但有時候為了打破作品形式上的單一或渲染特有的氣氛,我們也可以使用一些色宣、虎皮宣以及有水印花紋圖案的特制宣紙。如某人過壽、完婚或門店開張需要我們作書為祝,選用紅色的灑金宣紙是再好不過的了;如我們給禪房名剎中寫字,最好選用上等的佛教黃色宣,更能烘托出神佛的尊嚴;再如,我們要寫一首詠梅詩,就要有意識地采用一張有梅花水印圖案的宣紙,這豈不能更好地渲染書法作品的意境,使書畫交融,更見風彩。
5、章法與形式。作文講結(jié)構,書法講章法。章法亦即布局,相對整幅作品而言的。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一個字與周圍幾個字之間都要有連帶顧盼關系,不能“獨善其身,各行其事”。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書法是一門黑白色彩藝術,是用墨色的墨線分割白色紙面,而又重新整合畫面的一門造形藝術。我們的目光不能僅僅關注在黑色的字的點畫上,同時要顧及白色的空間視覺感受,所謂“計白當黑,知白守黑”。一般來說,楷書作品的章法,多采用界格書寫,分有行有列、有行無列,分字距小、行距大或字距行距相等;大篆、行書、草書,則以有行無列、無行無列多見。這些特點都需要我們在平時的臨帖中多加留心。此外,在行、草書創(chuàng)作中,我們要靈活自然地運用筆墨,在用筆的輕重強弱、用墨的濃淡枯潤、布局的疏密以及行筆的快慢等方面多加變化,以之顯示出作品筆意的節(jié)奏感和旋律來。
書法作品的形式有多種多樣。我們常見的有條幅、中堂、對聯(lián)、橫幅、長卷、扇面、冊頁、書扎等,在條幅中又有多條屏,在中堂中包括斗方。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要根據(jù)不同需要,做到形式多樣。如今大多數(shù)人還是采用由右到左,從上到下的書寫形式,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在橫幅作品中,我們還可以適當?shù)剡\用由左到右的現(xiàn)代的書寫形式,只要整體章法布局和諧,這也無可厚非。但此類作品在落款時,一定要搞清上款與下款的位置,不能出笑話。
6、落款與用印。書法作品的落款和用印是其整體章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書法家只注重作品主體內(nèi)容的書寫完美,而輕視了落款和用印。因此,我們常??梢钥吹接行ㄗ髌?,主體內(nèi)容寫得很好,而其落款和用印顯得有些草率,使人產(chǎn)生不和諧的感覺,甚至有些作品的落款和用印對整個作品造成了損傷,這種損傷使人難以挽救,甚覺惋惜!有較高素養(yǎng)的書家在落款和用印上是非常講究的,甚至他們在創(chuàng)作前打腹稿、打草稿時,就將落款和用印納入了整體創(chuàng)作構圖中。一般來說,書法作品的落款文字分上下兩款,上款要署明贈予者的姓名、尊稱、禮語等,下款署明書者的姓名、字號、創(chuàng)作時令、地點以及名章等,其文字內(nèi)容和書寫格式一定要符合傳統(tǒng)的禮儀規(guī)范。落款字體不宜與正文字體反差太大。如正文為楷書,其落款宜為行楷;正文為草書,其落款可選用行草;篆書、隸書的落款用楷書、行書較好。落款字徑的大小要與正文字徑大小搭配和諧,最忌誨者為落款字有霸氣、有野氣。應當是在正文書法中見作者的性情,而在落款文字上窺視作者的功力和治學的嚴謹態(tài)度。用印的大小與落款文字的字徑相仿佛,不可署小字款而用大印章,落大字款而用小印章,印文風格要與落款文字的風格基本一致。在作品首行第一、第二個字間的右側(cè)常蓋閑章,此謂起首章;較長豎幅作品首行中部的右側(cè)常蓋腰章,下部亦有蓋壓角章的。下款署名后則蓋作者名章。下款亦有同時加蓋兩個印章的,按照常規(guī),第一個印章多為作者字號或齋號,多為陽刻文字,第二個印章則為作者名章,多為陰文。兩個印章的間距一般為一印章距離,或與落款字的字距相同,兩個印章并用,前者為陽文,印面鏤空,印文以線為主,空靈疏朗,后者紅底陰文,以面為主,顯得厚重,使人產(chǎn)生一種“底盤較重”的穩(wěn)定感。蓋印時一定要認真,醮印泥要輕,蓋印時要加力重按,用力均勻,這樣蓋出的印才清晰醒目,能給作品平添“畫龍點睛”一樣的美感。此外,我們一定要用書畫印泥,堅決不能用常見的辦公印泥,因為,辦公印泥中多含化學成份和油質(zhì),對宣紙有損傷,也易油漬污染,對而后作品裝裱與保存造成不利影響。人常說:“飾不過三”,除作品構圖特殊需要外,書畫作品用印也不宜太多,多則亂,多則俗!
7、創(chuàng)作意象與創(chuàng)作意識。中國漢字從古文發(fā)展演變到隸書之后,也就是發(fā)展到方塊形文字之后,越來越遠離了象形的成份,而走向了抽象的境界,同時,書法家面對這種抽象的方塊文字,有了更加寬廣的意象創(chuàng)作空間。有些書家寫一個草書“龍”字,就會將心中想象的一條云中飛龍的形象用筆墨表現(xiàn)出來;有些書家寫出的“黃河”二字,使人通過作品仿佛看到了壺口瀑布,奔流直下……我們在創(chuàng)作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雪》書法作品時,不妨先想象毛澤東當時站立在高塬崖畔,傲視一望無垠的冰天雪地、旁若無人、雄視天下的情景,在這種意境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書法作品便會更好地表達詩詞的意蘊。我們在創(chuàng)作大字書法作品時,應想象到自己置身于高山之巔或太空之中,在這種意境下寫出的字才能達到氣勢磅礴,耐人尋味。有些書家在創(chuàng)作之前喜歡飲酒,在微醉的狀態(tài)下,拋開了客觀物象對自己創(chuàng)作意識的影響,飄飄欲仙,似夢似幻,為所欲為,放浪形骸,這時創(chuàng)作出來的書法作品有一種令作者本人事后也難以置信的逸氣和神奇,真是妙不可言!難怪懷素會有“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后欲書書不得”的狂顛之舉。這就是“酒”壯了書家的膽,是“酒”激發(fā)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激情。古人有言“玉壺買春”,他們把“酒”比作“春”,像春天一樣使萬物充滿了無限生機!
說來說去,歸根結(jié)底,書法創(chuàng)作主要是意識層面的行為,如同古人所說的那樣“書者,神彩為上,形質(zhì)次之”。每當書家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時,就不再斤斤計較如何用筆,如何結(jié)字等技術層面上的問題了,而重在抒發(fā)情感,重在對創(chuàng)作過程的心理體驗!
8、書品與人品。書法藝術是一門綜合內(nèi)容頗豐的學科,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它不僅僅是人們常說的寫字,而是做學問,做人。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始終貫穿著“儒、釋、道”三大文化的哲學思想,它的思想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是“與人為善,清靜無為”,是“中庸和合,道法自然”,更是“以人為本,自強不息”。所以,許多卓有成就的書法家,他首先是一個學問家;亦有許多學問家,雖然他們在書法學習上沒有花費多少功夫,但能寫出精彩可人的書法作品來。這正是這個道理。
宋代的秦檜、元代的趙孟?、明茨王顨e竊謔櫸ㄉ隙加瀉芨叩腦煲瑁俺貧朗饕恢牡拇蠹遙捎謖治上或人格上因素的影響,秦檜所創(chuàng)的書體并沒有以“秦體”譽之,而稱作“宋體”,趙孟詈屯躅熘灰蟶砦臣,受人卑視,難以獲得歷史的“正名”!
有一些著名書法家,字寫得當然很好,有許多人喜愛,但是,當愛好者報以對藝術摯愛的、虔誠的心情上門索求墨寶時,時常會遇到書家本人所造的“天價照壁”,只能碰壁而歸(當然,有的書家是不堪應索之勞,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他們其中的一些人是否深刻地思考過“藝術”是孤芳自賞的,還是為大眾服務的?藝術是用來求名求利的,還是繼承和弘揚民族先進文化的?于右任先生晚年,每天要寫五十幅字,一生中創(chuàng)作出了數(shù)以萬計的書法作品,大多數(shù)都散了人,到如今擁有于右任書法真跡的人有幾個?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我們時常還會遇到一些走江湖的書家,他們并不是以書會友,弘揚祖國文化,而是唯利是圖,動輒就侃侃而談,炫耀自己的書法作品有如何如何好,有多么多么珍貴。有的甚至枉費心機,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利用電腦合成技術,使其與高層領導、藝術大師合影,其目的還不是為了“自我吹捧,自作廣告”,我們稱這類人為“書法騙子”、“藝術混混”!
“德藝雙馨”這個桂冠,不是隨便可以戴在任何人頭上的,它需要以人格和品德為衡量標準。所以,我們從事書法藝術的人們,都應以人格和品德為起點,作書先學作人,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藝術魅力贏得社會公正的品評。
線條是書法的靈魂
書法之道,得技法易,得墨法難,得墨法易,得水法難。
有人太迷信“藏鋒”下筆小心翼翼,那象書法家寫字,一點自信都沒有,筆之鋒,本就是中國書法所需的,那用得上“藏鋒”的“嬌揉動作”如對筆法有深入的理解,收藏自好是自然,并不是公式化,那里藏,那里不藏,怎么搞創(chuàng)作呢?
寫字時,要大膽落筆,合得攏,放得開,天骨開張,用筆不得含糊,要筆不壓筆,墨不淹墨,自然和諧,以達到筆筆能看,才能有大氣象。線條要振迅天真,不可描畫做作,要在運動中見筆法,顯神采,這樣才符合生命在于運動的科學,線條也就有生命力了。
一幅好作品,由一些帶有節(jié)奏的符號組成,線條。要跳舞,要抒情,才感人,才動人。能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觀眾,感動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