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颙評價曹操:“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p> 橋玄評價曹操:“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鮑信評價曹操:“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并以撥亂反正者,君也。茍非其人,雖強必斃。君殆天之所啟!”
他們看重曹操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天下將亂”,也就是說東漢的統(tǒng)治將要崩潰,而當時士人的主流還是希望革新政治,匡扶社稷的——因此曹操的影響只在少部分人當中。
即便是后來引以為傲的軍事方面,曹操當時表現(xiàn)的也不明顯。他的軍事經(jīng)歷就是協(xié)助皇甫嵩大破穎川黃巾軍,其時皇甫嵩已經(jīng)用偷襲戰(zhàn)術(shù)擊潰了黃巾,而曹操正好帶著騎兵趕到,于是就和皇甫嵩一同追殺,只算是撿了個便宜。
相比之下,士人出身的盧植、王允要比曹操出色多了。盧植曾被任命為北中郎將,獨當一面討伐黃巾軍主力張角部。盧植只有幾千人,卻連破張角的數(shù)萬大軍,并將其包圍。若不是因為宦官誣陷盧植免職,則盧植將成為平定黃巾之亂的第一功臣。
王允也不象《三國演義》上講的那樣是個不會打仗的文人,相反他有相當?shù)能娛滤?,在豫州刺史任上,率軍大破黃巾軍別部,又會同皇甫嵩、朱雋徹底殲滅了豫州境內(nèi)的黃巾主力。
王允、盧植等人的才學、治績、官職、聲望影響,在當時士人的眼里都在曹操之上,就更不用說身為士人領(lǐng)袖和希望的袁紹了,因此曹操在諸多士人俊杰中也就算個中等水平。
當然,在曹操平凡的經(jīng)歷中蘊藏著不平凡的因素,就是他的權(quán)謀之術(shù)、實用政治、法家思想、軍事韜略,但這些因素的發(fā)揮需要相應(yīng)的環(huán)境,在當時的情況下還沒有這樣的環(huán)境,因此表現(xiàn)平凡也就不奇怪了。
因為正史對大眾的誤導,有必要對在此期間時人對曹操的評價再辨析一二。
一是何颙對曹操的評價:“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我認為這個評價純粹是后人給栽上去的,實際上不存在。因為何颙當時參加了以袁紹為領(lǐng)袖的政治集團,投身于士人借助外戚力量誅殺宦官的斗爭中,史載“颙常歲再三私入洛陽,從紹計議”,也就是同袁紹謀劃大計,在他眼中,安定天下的希望應(yīng)該在袁紹身上,否則他就應(yīng)該象另一個賞識曹操的鮑信一樣,死心塌地的跟著曹操走了。因此我想這句話應(yīng)該是何颙對袁紹的評價,由于袁紹后來敗給了曹操,因此正史把所有對袁紹有利的評價都廢棄不用。正如“古廟杉松巢水鶴”朋友說的:“正史就是一部勝者的歷史”。
認為這條評論不存在的另一個證據(jù)是曹操后來對何颙的態(tài)度。何颙后來因為參與王允刺殺董卓的計劃暴露,被董卓逮捕,死在獄中(何颙是條漢子,寧肯一死也沒有供出王允等人,故王允后來才得以誅殺董卓)。何颙死后,身后之事沒有人管,在曹操挾天子都許后,還是荀彧趁著迎取叔父荀爽尸骨的時候收葬了他的尸首。若是何颙對曹操有此出色評價,則曹操應(yīng)該象對待另一個給他出色評價的橋玄那樣,感激他,照料他的后事。
二是鮑信對曹操的評價:“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并以撥亂反正者,君也。茍非其人,雖強必斃。君殆天之所啟!”鮑信是曹操的鐵桿兒,有此評價并不奇怪,這句話不能說明問題,因為諸如袁紹的屬下或者劉備、孫權(quán)的屬下對他們的主子肯定都有很高的評價,否則就不會死心塌地的追隨了。何況鮑信當時并不知名,他的這一評價在當時并不能產(chǎn)生很大影響。
對曹操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評價是橋玄和許劭說的。
在曹操還任俠放蕩的時候,他碰到了橋玄,橋玄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這個評價是真實可信的,因為后來曹操和他兒子曹丕曾用“太牢”之禮祭祀已經(jīng)去世的橋玄,“太牢”是用來祭司孔子的禮法,可見他們對橋玄的尊敬和感激。橋玄是當世大儒,聲名卓著,曾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他的評價使當時東奔西跑毛遂自薦的曹操總算有了名氣。
橋玄建議曹操去找許劭,許劭是東漢末年著名的節(jié)目主持人,他主持的“月旦評”就和央視的“人物”節(jié)目一樣出名,經(jīng)過他好評的士人無不一夜成名。曹操滿懷希望的去找許劭,但許劭避而不答,曹操找機會脅迫他,許劭不得已說了句:“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許劭對曹操的這個評價是盡人皆知的,其實許劭的評價有兩種說法,上面這一種是《三國志·武帝紀》里面記錄的,而《后漢書·許劭傳》里則說是“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無論哪種說法,都是突出了曹操的兩個特點,一個是奸,一個是能,而對曹操的德操只字不提,在東漢那樣一個講究德操的年代,這個評價不能不說是貶義的。這從后來曹操的兒子曹丕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來,曹丕非常痛恨“月旦評”,恨不能要了許劭的命(可惜那時許劭已經(jīng)死了),可見許劭的這個評價對曹操產(chǎn)生了很大負面影響。
因此,以曹操當時的聲望和影響,尚不足以成就大業(yè),于是他投身到好朋友袁紹的陣營當中,參與了袁紹謀誅宦官的計劃,失敗之后又跟隨袁紹起兵討董卓,在軍閥混戰(zhàn)初期,又借助袁紹的支持經(jīng)略東郡,占據(jù)兗州,成為一方軍閥,打下了霸業(yè)的基礎(chǔ)。同白手起家的劉備、孫策這些人相比,曹操是幸運的。他的成功既因為有一個提攜他的好朋友袁紹,也因為他自身的才能。
下面就是曹操如何經(jīng)略東郡,占據(jù)兗州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