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是指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即《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李玄/李洪水)、漢鐘離(鐘離權)、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何曉云)、呂洞賓(呂巖)、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 道教的八仙緣起于唐宋時期,當時民間已有“八仙圖”,在元朝馬致遠的《岳陽樓》、范子安的《竹葉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雜劇中,都有八仙的蹤跡,但成員經(jīng)常變動。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并沒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呂洞賓度鐵拐李岳》中,有張四郎卻沒有何仙姑。明《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演義》中的八仙,則以風僧壽、玄虛子取代張果老、何仙姑。 五代宋初,關于呂洞賓的仙話傳說,流傳甚盛,與道教內(nèi)丹修煉法的傳播相煽助,兩宋之際即盛傳“鐘呂金丹道”。金元時全真道教興起,為回應民間信仰及傳說以宣揚其教法,將鐘離權、呂洞賓等推為北五祖,民間傳說、雜劇戲談等便與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傳益廣,內(nèi)容益繁富。呂洞賓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稱之為呂祖,各地道觀,尤其全真道觀祭祀不輟。 馬致遠的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第四折末《水仙子》,以呂洞賓的口吻,依次介紹八仙道:“第一個是漢鐘離,現(xiàn)掌著群仙箓;這一個是鐵拐李,發(fā)亂梳;這一個是藍采和,板撤云陽木;這一個是張果老,趙州橋騎倒驢;這一個是徐神翁,身背著葫蘆;這一個是韓湘子,韓愈的親侄;這一個是曹國舅,宋朝的眷屬;則我是呂純陽,愛打的簡子愚鼓?!鄙鲜霭讼?,均為男性,沒有現(xiàn)在所傳八仙中的何仙姑,卻多了個徐神翁。 自從明代吳元泰的演義小說《東游記》一書問世后,“上洞八仙”才選定了。吳元泰排定了八仙的順次:一、鐵拐李,二、漢鐘離,三、藍采和,四、張果老,五、何仙姑,六、呂洞賓,七、韓湘子,八、曹國舅。這八仙的組成及排名次序,已經(jīng)與現(xiàn)在所傳八仙完全吻合,說明大多數(shù)人接受了吳氏的說法。
民間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各顯其能)”的諺語。八仙過海旅游景區(qū)(又名八仙渡)是神話傳說中八仙過海的地方?!鞍讼蛇^?!钡澜痰涔手?。也拍成了是戲曲,電影和連續(xù)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