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帶上的城市、鄉(xiāng)鎮(zhèn)斷層給人類營造了空間,也帶來了災難我國處于環(huán)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等幾個板塊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個地震斷裂帶。如果將斷裂帶很詳細地勾畫出來,可以有效減輕地震的破壞。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fā)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死于地震的人數(shù)達55萬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數(shù)的53%。 從圖中我們觀察到地震帶上遍布著各種城市、鄉(xiāng)鎮(zhèn)。這是因為,在斷層經(jīng)過的地方,巖石比較破碎,容易在河流的作用下形成河谷。而河流的側向侵蝕作用又會使河谷變寬變平,形成階地,適于人類在此耕作生活。小階地有小村莊,大的階地就會有城市。所以,斷層、河流、階地和城鎮(zhèn)是一體的。斷層給人類營造了生產(chǎn)的空間,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地震帶上能蓋房子嗎在專家眼里,地震斷裂帶被形象地視為方便食品外包裝封口處的一個口子,因為這是應力集中的部位,從這里容易撕開。試想,如果把建筑工程建在地震斷裂帶上,一旦地震發(fā)生,后果將不堪設想,這樣的建筑并不是用技術手段就可以達到抗震目的的。因此,建筑抗震的首要原則就是要避開活動斷裂帶。按照我國《城市抗震防災規(guī)劃標準》的規(guī)定,一般要求地震斷裂帶兩側50米范圍內(nèi)絕對禁止修建建筑,而那些不可能斷定位置的活動斷裂帶,要求建筑避讓在200米以外。 不過,避開斷裂帶不意味著不能在斷裂區(qū)蓋房子,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地質(zhì)力學研究所譚成軒表示,在兩條斷裂帶之間建房并沒有問題,猶如馬路上下行車道間的“安全島”。 怎樣才能最大避免地震損失預測or 救援? 每每地震之后,人們面對震后悲劇總是質(zhì)疑政府的地震預警,如果提前預報地震,損失不就可以避免了么?這里要糾正大家的一個觀點就是,地震預警不是預報,它其實是在地震發(fā)生之后才啟動的,信息傳遞可以比地震波更快,地震預警利用的就是這個時間差。當然,這個時間差不可能會很大,根據(jù)美國的一項研究,地震預警系統(tǒng)對不到一半的地震可以給予10秒以上的預警時間,對絕大多數(shù)地震都無法超過30秒。預警時間或許能讓收到信息的人就近躲起來,讓高速運行的列車緊急減速,但這么短的時間也有很多事情來不及做。 當?shù)卣饋砹?,救人成為第一重要的事情。然而震后的救災只能作為一種補助性的救援手段。 其還有很多的局限性,比如對時間的要求——地震的“黃金救援時間”是震后的72小時,如果在72小時內(nèi)把廢墟中的幸存者營救出來,他生存下來的幾率會比較大。一個是震時預警,一個是事后救援,這兩者,都不是未雨綢繆,也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地震帶來的損失。 殺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地震中,殺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因此,防震最要緊的是加強房屋的抗震性能。近年來我國地震頻發(fā),從汶川、玉樹、彝良、蘆山、定西、于田等地震災害造成的傷亡看,受災民眾和傷亡人員大部分生活在地理環(huán)境比較惡劣的農(nóng)村,住在磚木混合及土坯結構居多的房屋,不但抗震能力差,而且人在震后往往被垮塌的建筑物所困住,造成二次傷害。地震波并不傷人,一震就垮的房屋建筑才是真正的“幕后殺手”。 未雨綢繆關鍵在房屋結構據(jù)最新消息,云南魯?shù)榈?.5級地震目前已造成400多人遇難,中國地震局已啟動的救災響應也由二級升至一級。不過,根據(jù)1980年編訂的《中國地震烈度表》,7級地震對應的現(xiàn)象是“房屋輕微損”,而6級地震對應的現(xiàn)象是“簡陋棚舍損壞”,何以6.5級地震造成這么多人遇難? 這就要從房屋結構說起,房子的機構上大體分兩類,一是重結構,比如磚頭混凝土結構,簡稱磚混結構。 一類是輕結構,比如常見的木結構、鋼結構。在地震的頻發(fā)地區(qū),磚混結構的房子是最要命的。在發(fā)達國家的地震帶,磚混結構的房子幾乎是見不得的。就拿舊金山海灣地區(qū)而言,基本上只允許蓋輕機構的房子。 重結構的房子,無論再怎么加固,用圈梁、加支撐,倒了的時候都是會壓死人的。 魯?shù)榈恼鸷髲U墟上,遍地都是磚木建筑的殘骸。 給民房加固為何比救援難?什么樣的房子最抗震? 即便知道了房屋結構是防震的關鍵,在偏遠山區(qū)家家戶戶想蓋抗震的房子是不可能的。這甚至被喻為是比震后救援更難的事情。 云南魯?shù)椋谡鹬旋堫^山老街,所有老舊建筑幾乎全部變成了廢墟。唯有修建于1949年的龍頭山供銷社三層木樓巍然屹立,只受了一點點“皮外傷”,當時睡在底樓的兩個小孩因此而躲過一劫。能讓人擁有安全感的房子,和樓層關系不是最直接的,它的抗震性主要取決于建筑的受力材料和構造方法。最抗震的房子應該是木結構和鋼結構。 村民覺得蓋抗震房不值2008年“5-12”之后,許多農(nóng)村人都有了“抗震”的意識,所以對于房屋質(zhì)量也有了更多的要求,但是這樣蓋房的成本確實增加的很多,再加上抗震房的時間成本也比較高,一般都得40多天(一般房屋需要30天左右),這對于沒有臨時安置點的村民來說的確是個大問題。這也是為什么推進“抗震房”這么難的原因。 由于在農(nóng)村房屋都是自建,90%的土建建筑根本不具備抗震性,憑借當?shù)亟ㄖ?jīng)驗和習慣,圍繞“省錢、省時”所建的房屋可以想象在地震中的作用……一般抗震房蓋法比起普通的蓋房方法每平米的成本會增加200元左右,陜西一戶村民在蓋完抗震房,核算成本時發(fā)現(xiàn),整個房子蓋下來比普通房要貴上4萬多。許多村民就覺得這部分錢花得不值,認為還不如把這個錢花到裝修上,在這些地方村民們的理念還未能轉變過來。 政府的推動還未達到最大力度我們國家對于農(nóng)村抗震房的建設并沒有專項的扶持資金,這也造成抗震房推進速度不快,許多村民因為成本問題就放棄了蓋這樣的房子。還有的地方雖然對農(nóng)民土坯房改建有補貼,但是金額不多,補助與建房成本差距很大,大多數(shù)生活貧困的農(nóng)戶仍然沒有經(jīng)濟能力改建,只能將就著仍然住在危險的土坯房中。 魯?shù)槭菄壹壺毨Эh,在這樣的地方讓農(nóng)民的自住房具備抗震功能,最好由政府推動。政府需要投入力量和資金,在地震沒有來的時候就把工作鋪開。然而,目前政府在防震房的改建上,還在小范圍試點 ,比如北京、海南、新疆等地,政府已經(jīng)設立了專門的“抗震房”專項補貼資金,對按照抗震要求建房的農(nóng)民,給予了資金上的補貼,使農(nóng)民在建房上逐步達到抗震設防的要求。例如山西試點農(nóng)村住房抗震改建,每戶可獲得3萬元的補助??墒悄切┎辉谡?guī)劃點范圍的村落,房屋改建依舊沒有日程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