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分享,點(diǎn)擊標(biāo)題下‘瑯沐創(chuàng)意年代’訂閱關(guān)注 『中國茶文化』 參禪飲茶,?;劬阍觥D┓ㄊ廊?,無不若投窗之蜂,執(zhí)迷不悟。終日無所事者,無非竹籃打水,水中撈月之類。追名者失勢(shì)于仁途,逐利者失足于商海。苦心勞形,無窮無盡。然,佛陀言之諄諄,祖師意之切切。吾等凡夫,既然煩惱,何不拋卻剛犟難調(diào)之頑性,理會(huì)祖師西來之善意。至少,每日可坐上幾刻鐘,理些頭緒,飲上幾碗茶祛些邪濁,懷一顆平常心,悟個(gè)中消息于事茶之際,證無上甚深于止觀之間。如是圓融,如是微妙,實(shí)不可說,不可說也。 茶之為物, 產(chǎn)自崇高的山, 吸收天地的靈氣, 還必須配上清潔的流泉。所謂"仁者愛山, 智者愛水"; 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國文人、哲人深愛的天、地、山、水、仁、智。 茶與禪宗 "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趙州和尚即著名的唐代名僧從諗(公元778-897), 因常住趙州(今屬河北省趙縣)觀音院(今柏林寺), 又稱"趙州古佛", 由于其傳揚(yáng)佛教不遺余力, 時(shí)謂"趙州門風(fēng)"。他于禪學(xué)于茶學(xué)都有很高的造詣, 《廣群芳譜·茶譜》引《指月錄》文曰:"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處, 僧曰: '新近曾到此間么?'曰: '曾到。" 師曰: '吃茶去。"又問僧, 僧曰: '不曾到。"師曰: '吃茶去。" 后院主問曰: '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 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師召院主, 主應(yīng)諾。師曰: '吃茶去。'" 茶與書法 著名茶貼有: <唐>懷素《苦筍帖》真跡釋文:“苦筍及茗異常佳, 乃可逕來,懷素白?!?/strong> <宋> 蘇軾《啜茶帖》 <宋> 蘇軾《季常帖》 <宋> 蘇軾《新歲展慶帖》 <宋>蔡襄《精茶帖》 <宋>蔡襄《天際烏云帖》 <宋>米芾《笤溪帖》 <宋>趙令疇《賜茶帖》 <清>金農(nóng)《玉川子嗜茶帖》 茶畫 著名茶畫有: <唐>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 <唐>周昉《調(diào)琴啜茗圖》 唐人《宮樂圖》 <北宋>宋徽宗《文會(huì)圖》 <元>趙孟頫《斗茶圖》 <元>錢選《盧同煮茶圖》 <元>趙元《陸羽品茶圖》 <明>文征明《惠山茶會(huì)圖》 <明>唐寅《事茗圖》 <明>丁云鵬《玉川烹茶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