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課堂蕩漾人性之美 ——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曾經在學校組織的校本培訓中看了著名教育學家馮恩洪教授《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系列講座,其中馮恩洪教授的一段話令我感觸很深。他說在4300節(jié)聽課記錄中有一節(jié)關于電磁感應的高二物理課讓他至今難以忘懷,這節(jié)課以拿破侖給法拉第的信導入,引出法拉第用自己的智慧改變了人類社會,用法拉第退休時與英女王的對話結束,突出科學工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教師借他人對法拉第的評價給學生傳遞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他覺得這樣蕩漾著人性之美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影響是一生的,比純粹的知識講授更為有效,更能吸引學生、教育學生,更能體現教育的目的。 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教育更應突出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因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 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和規(guī)律, 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基礎課程。但反觀我們平時的歷史課堂教學,教師的絕大部分精力放在傳授知識上,單單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機器,忽視了對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引導,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通過這次校本培訓,我認為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切實做好以下幾點,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一、創(chuàng)設平等的課堂氛圍,搭建人文信息的平臺 課堂應該是一個“情感場”,是師生情感對話和交流的平臺,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系統(tǒng)。教師在教學中,能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尊重、理解學生,挖掘學生的個性智慧,發(fā)展學生的人格及潛力,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啟迪智慧,激發(fā)思維,陶冶性情,這樣學生更能將物化的知識轉變?yōu)閮刃牡那楦畜w驗和感受。所以在平時我們要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愉快的人文心理氛圍,為教師傳遞人文信息打開通道。我相信學生真正“親其師而信其道”,人格素養(yǎng)才能得到提高。 為了做到這點,在教學中我時刻提醒自己要做好學生良好人格的榜樣。平時上課不遲到,不早退,這么多年來碰到了各種各樣的學生,我總是用理智去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寬容的心態(tài)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從不譏諷斥責學生,把微笑帶進課堂。課堂提問時,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回答適合自己的問題,有時答不上來,用眼神去鼓勵他,肯定其回答中的閃光點;當答出來時,及時評價及表揚,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讓他們暢所欲言;特別是在上公開課的時候,我總是會給后進生表現的機會,讓他們相信自己,體驗成功。有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某一知識點或問題產生興趣,我不是阻止,而是給予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自由討論,最后請幾位學生做總結性發(fā)言。這種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勇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學生從信任教師,繼而喜歡教師的課,從信任教師的人格,繼而愿意聽取教師傳遞的道理。就這樣我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學生,我用自己的人格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在與老師的共處、交流中耳濡目染,讓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 二、轉變課堂教學觀念,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 雖然在現今高考體制不變的前提下,社會、學校、家長對教師學生的評價依然是分數。教育功利性工具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教師的“教”實際上就是為了學生的“考”。教師往往只注重教教科書,考試考的還是教科書,學生讀的是教科書,作業(yè)寫的還是教科書,成天圍著教科書,圍著分數打轉,沒有閑情逸致引領學生去歷史的長河中觀光暢游,顧不上引導學生去感受豐富多彩的人文生活從而促其養(yǎng)成人文素養(yǎng)。但新課改以來,高中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充分強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重視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有人說過:歷史并不在于讓學生熟記那些殘垣斷壁、僵尸枯骸,而在于通過歷史知識這個龐大厚重的載體去認識和明曉社會變遷的規(guī)律和趨勢,以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以我認為教師一定要轉變課堂教學觀念,不要為了考試、分數而教,而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重視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例如:在講授選修三戰(zhàn)爭與和平中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這一教學內容時,按照應試教育的目標,教師只講授戰(zhàn)爭的背景、爆發(fā)的原因、過程、影響等知識點即可,能讓學生記住知識點,能在試卷上做出正確的判斷即可。但我認為這就失去了歷史教育的重要功能即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所以我在講授這一內容時,先用對比的方式展示幾組照片:一組是戰(zhàn)前風光宜人的歐洲,一組是戰(zhàn)后一片廢墟的歐洲,提問學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引入課題,讓學生在強烈的對比中感受戰(zhàn)爭的殘酷;然后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片段真實再現戰(zhàn)爭的場景,那種子彈呼嘯而過戰(zhàn)士倒下的瞬間震撼學生的心靈;最后用直觀的數字展示戰(zhàn)爭帶來的影響,用一張戰(zhàn)后陵園里一排排的,望不到邊的十字架傳遞戰(zhàn)爭的無奈與痛苦。通過這些人文信息的傳遞,讓學生深刻感受戰(zhàn)爭的殘酷與影響,從而無形中樹立和平的理念。這種正確的理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對學生的一生都是有用的。比如在對待“中國與周邊領國領土爭端”等問題上,網上也有各種各樣的議論,有人主張以外交手段解決爭端,但更多的人主張用武力手段,給周邊國家以強硬的態(tài)度。但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當我與學生交流中,我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對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矛盾處理能做出理性判斷,對國家的政策及措施能充分理解,這何嘗不是歷史教育的成功之處呢。 三、補充歷史教材,凸顯教材人文內涵 教科書是體現課程目標、落實課程內容和展開課程實施的主要載體和中介,然而高中歷史教科書主要是按照社會結構幾大領域即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文化史、外交史等編寫的,只注重對歷史事件的描述,即使是人物評價也只側重對人物事跡的描述,而缺少事跡背后精神的挖掘。比如學“司馬遷”,教材只介紹他寫《史記》,不說他的史德;講錢學森只提到他是新中國尖端科技領域的開拓者,而沒涉及他濃濃的愛國情懷及戰(zhàn)勝困難的可貴品質等,這樣就不會使學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引起共鳴,因而也難以使學生由此產生積極的態(tài)度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也就喪失了歷史人文教育的目的。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深挖歷史教材,發(fā)掘教材中隱含的人文精神,用適當的材料補充教材缺乏的人文信息,凸顯教材人文內涵。 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我為了突出錢學森的高貴品質,補充了幾段教材沒有涉及的錢老先生的人生經歷的材料:(1)他在28歲時就已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2)美軍次長金布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3)艱辛的回國過程,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甚至不惜釋放11名美軍高級將領作為交換;(4)錢學森在極其困難的環(huán)境中,制造出了“兩彈一星”。通過這些材料的補充,錢老身上所具有的濃濃的愛國主義的情懷體現無遺,也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凸顯了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這一主題。 四、提升自身文化素養(yǎng),彌補教學缺憾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多十倍、二十倍。”但事實上,很多教師無論是在學習階段,還是在工作、培訓時期,學習的接觸的幾乎都是與本專業(yè)有關的知識,涉及的領域不廣,因此可能缺少人文教育所必須的人文知識、文化底蘊、藝術修養(yǎng)等,難以完美地向學生解釋教材內容。 比如講到必修三文藝復興時期這一內容時,教師除了向學生介紹代表人物及作品外,理應更深層次地向學生分析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傳遞作者高貴的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但教師可能由于自身知識的缺陷,藝術修養(yǎng)的不足,無法理解作品的含義,也就在表達與傳遞上大打折扣,因而在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上有所缺失。 所以教師要多多閱讀專業(yè)以外與教學有關書籍,以拓展和豐富自己的內涵,不斷為自己“加油”“充電”,完善和發(fā)展自我,以適應不斷發(fā)展的教育新形勢的需要。例如在講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這幅名作時,我只知道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品,但不能更好理解這一作品的內涵,所以我通過網上查看達芬奇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背景,及其別人對這幅畫的評價,加上同辦公室剛好有一美術老師,向他請教這幅畫的人文之處,使我對這幅名作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也更能理解《蒙娜麗莎》與人文主義之間的內在聯系,因而在向學生講授過程中更能淋漓盡致地表達教材,傳遞人文信息。 總之,在歷史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越來越有必要重新確立歷史教育的本體意識,自覺地把人文素養(yǎng)教育作為歷史學科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要積極凸顯人文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使歷史課堂教學蕩漾人性之美。 |
|
來自: 昵稱15221501 > 《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