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前,我寫過一篇小文叫“我對科研的一點看法” 。從香港的研究助理到以色列讀博,時間在流逝,我對博士本身的思考卻從未停止。 我想把我的思考做以總結(jié)。 第一. 博士之于科研 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 博士制度,形成19世紀的德國,而能夠延續(xù)至今。其合理性也植根于其所在的科研圈子。 科研圈子就是一個等級金子塔,處于金子壇底層的博士,以低廉的試錯成本,維持著整個塔的穩(wěn)定。 博士的存在,對于科研界本身是極為合理和收益為正的。但是對于某個博士個體,卻成本很高,風險很大。 因為研究歸根結(jié)底是個小概率事件,一個很好的可以出成果的東西掉到你頭上的可能幾乎為0. 博士生的試錯成本顯著高于其它工作,因為科研工作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但反饋率極低的活,你在很長時間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在正確道路上。 從功利角度看,對于博士生,其回報在于學歷本身,對于在科研金子塔向上爬,這個是入場券。但是被很多博士生忽略的是,這張入場券背后依然是金子塔上寬下窄本身造成的高淘汰率。你不僅需要讀完博士,而且要卓越,才算真正獲得這張入場券。 存在的不代表合理的,這個世界很多的存在,只是歷史遺留,是慣性。 第二, 博士之于個體發(fā)展 假如拋開科研看,博士對個體的發(fā)展又究竟起什么角色呢? 有人說博士可以鍛煉思維,增長智慧,有人說博士提供給人以持久能堅持的證明, 有人說博士只是個文平。 先說博士增智慧。博士的主要任務是想完成一個工程一樣回答一個未知問題,如鳥兒是怎么飛起來的(joke)。的確確需要大量腦力勞動是真的,但是腦力勞動不代表產(chǎn)生智慧。 就像勞動也不一定產(chǎn)生價值。 事實上一個能夠增長智慧的東西很少是封閉的,而這正是科研圈的現(xiàn)狀。你需要強烈持有某觀點,或者說給自己洗腦,只有這樣,才有戰(zhàn)斗力。但是也許這是所有行業(yè)的慣例,卻與智慧無關(guān)。 我覺得讓一個智慧增進最快的,一是博覽群書,二是和高人交談,三則需要離開一定距離的個人思考。 如果這三點和你的職業(yè)有關(guān),已經(jīng)很不錯??蒲性谶@三點上可以符合,但并沒有絕對的優(yōu)勢,還要看你時間管理的水平。 然后說說用博士文憑證明持之以恒的耐力,我們可以把這個觀點換個說法,就是我你愿不愿意付出4年做一個沒什么意義的東西, 來證明我們能夠持之以恒的做事情。這點看應該農(nóng)民們都更比博士更強。所謂這點顯然是荒謬的。 最后一點是肯定成立的,那就是文憑,所謂博士文憑,還是帶著光環(huán)的,尤其在與科研有一定距離的人民眼里,博士生簡直就是每天拿著粒子加速器撞來撞去的火星人。我想這也是博士的最大價值所在。 博士內(nèi)外: 首先說說我對博士和非博士生活的想象。博士就像在潛水,你是在你的思維深度里下潛,達到周遭無人的境地。 而創(chuàng)業(yè)一類工作,在我想象里,更像沖浪。你無須在自己的思維世界下潛太深,但你的洞察力需很好,需要緊緊盯住世界,找到這個世界的需求,然后去做弄潮兒。 我想,大多數(shù)人的腦還是給沖浪用的. Mind is disigned to cope with the external world, to dig deep into itself makes no sense. 而要知道讀博對你的意義,是要比較你可以通過博士得到的機會和因為博士失去的機會。 得到的機會剛才討論過了,進入科研界的入場券,以及眾人眼中的火星人。 但是這個世界變化快,你用博士花費的4年,往往也是世界各個領(lǐng)域機會不停涌現(xiàn)的時候。尤其一個人的精力之有限,尤其是年輕的精力,在成家之前,也就是3,5年功夫。你的博士,實際是和你在其他領(lǐng)域80%可遇的機會換的。 關(guān)于個人成就問題,如果你找對了路子時機,兩三年的收益反而比讀博要大,風險要小。原因在于在社會上打拼還是創(chuàng)業(yè),都是快速試錯的過程,你在多輪試錯后找到正道的機會就越大。 第五,綜合一下。 博士是值得崇敬的人群,科學是偉大的事業(yè)。對,但是籠統(tǒng)的東西對個人是無借鑒的。對于生存,博士文憑可能讓你進入高盛做一個分析員,但是如果僅為了高盛的分析員,花最好的年華去換不一定值得。如果你要去做教授,由于金子塔結(jié)構(gòu)的存在,這是個高風險的選項。我們說創(chuàng)業(yè)風險大,但也不可低估讀博的風險。 對于追求智慧的理想,我覺得純粹想了解科學,掌握智慧,方式很多,讀博并沒有絕對優(yōu)勢。 那么什么時候適合讀博士? - 如果你enjoy在自己思維的深度里下潛的過程。完全enjoy用幾個月時間,制造一篇paper的創(chuàng)造過程-如同流沙里堆起城堡,并且耐得住寂寞,慢慢在科研金子塔向上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