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屬胃部狀態(tài)不良,產生此種病癥的原因往往是胃體機能的惡化。因此,治療首先應以促進胃部機能為主。對背部的胃俞、脾俞、腹部的巨闕、不容、手臂的曲池等穴位進行刺激,可提高消化器官的機能,促進胃部運動,使胃液分泌活性化。 常用穴位:膻中、上脘、中脘、梁門、氣海、關元、足三里、膈俞、脾俞、胃俞,用補法。 隨癥選穴:胃痛者加內關;頭暈者加百會、印堂;失眠者加神門、心俞穴;便秘者加支溝、天樞、豐隆、大腸俞;腹瀉者加天樞、陰陵泉、命門、大腸俞。 (1)不容 刺激本穴位可緩解胃部積食和疼痛,尤其對胃積食或疼痛、胸部灼熱有效。 位置:位于人體的上腹部。穴位找法:當臍中上6寸,距前正中線2寸。 操作:患者仰臥,醫(yī)者用兩手拇指壓在其穴位位置,同時用手掌包住患者側腹指壓。與中脘按摩配合效果更佳。 (2)胃俞 可提高胃腸機能,促進胃液分泌,使消化機能活性化。 位置:位于背部。穴位找法:位于第12胸椎的左右兩側約2個指幅處。 操作:患者俯臥,醫(yī)者兩手掌壓在其背部,同時拇指稍加力量指壓左右穴位。對其正上方的脾俞也以同樣的方式指壓。 (3)曲池 曲,彎曲。池,池塘、儲存之意?!扒亍币庵肝挥谥鈴澢恢?,如池塘般容易積存邪氣的場所。指壓該穴位可調整包括大腸在內的所有消化器官機能,調節(jié)衰弱的胃部功能。 位置:肘窩橫紋頭外端。穴位找法: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完全屈肘時,當肘橫紋外側端處,即手肘關節(jié)的拇指側凹陷處。 操作:醫(yī)者抓住患者手肘(也可以由患者自己進行),拇指壓在穴位位置。指壓時,拇指關節(jié)彎曲。 1.腹部按摩操作 操作:胃下垂患者仰臥位,醫(yī)者坐于其右側。先用輕柔的一指禪推法、揉法從膻中至中脘操作數(shù)次,然后循序往下至腹部及少腹部,以天樞、氣海為重點;再以食、中、無名指指腹用按法、振法從中脘至少腹部操作數(shù)次;再用摩法、揉法在腹部以逆時針方向操作5分鐘,以補益中氣;同時另一手按揉百會,以提升中氣;并用托法治療,即醫(yī)者以左手拇指、中指分別點按天樞,用右手四指羅紋面或掌根,根據(jù)胃下垂的程度,自下而上托之,托到一定高度,保持數(shù)秒,然后緩緩放下,反復操作數(shù)次。 2.背部按摩操作 取穴:肝俞、脾俞、胃俞、大腸俞。 操作:患者俯臥位,用袞法沿脊柱兩側膀胱經治療,往返數(shù)次,然后按揉肝俞、脾俞、胃俞、大腸俞各1分鐘,使患者有盞脹感,最好能向腹部傳導;然后直擦背部兩側,以脾俞、胃俞為重點,以透熱為度;再捏脊數(shù)次。 3.按揉足三里約2分鐘。 4、拿捏腹肌。取坐位或者仰臥位,以拇指、食指拿捏上腹肌肉,雙手交替進行,3至5分。 5、托左下腹。以左手小魚際托起下垂的胃體,從左下腹上托至左肋下,反復30回。 6、仰臥起坐。坐時吸氣,躺下呼氣,反復30回。年老體衰者可以屈膝抬臀、兩腿抬高前后擺和胸膝臥式替代,反復30回。 7、點穴。點按中脘穴,天樞穴、足三里穴,男用左手,女用右手,各1分。 注意要點:本按摩方法要在吃飯前進行,飽食和饑餓時忌用。胃下垂患者餐后要靜臥片刻,不宜劇烈活動與散步。 胃下垂按摩方法:在5分鐘內,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別按壓百會、中脘、氣海與關元穴60至80次;在1分鐘內,用雙手的拇指按壓足三里穴60次左右;在2分鐘內,先用右手的拇指按壓左側合谷穴60至80次,再用左手拇指按壓右側的合谷穴60至80次,以有酸脹感為宜。 胃下垂是一種慢性病,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按摩治療才能見效,不能希望一、二次見奇效,所以要持之以恒。 另外,患者要節(jié)制飲食,少食多餐,忌食生冷,起居有節(jié);可配合適當?shù)母共垮憻?;胃下垂嚴重者可用胃托?/p> 胃病治方: 轉載保留鏈接,尊重別人,尊重自己,好人好運,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