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四講:善德篇 第49章——[圣人常無心] 【題記】 圣人知道百姓有善與不善、信與不信,但是圣人皆善之、信之,自然德化眾生,恢復如孩子一樣的天真。這是因為圣人已經(jīng)進入深度的混沌,到達無為無不為的境界。 【正文】 圣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①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 圣人在天下 歙②歙焉 為天下渾③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 【注釋】 ①德:通得。 ②歙:[xī],收斂。 ③渾:混沌。 【直譯】 圣人是沒有自己恒定的想法的 以百姓的想法,作為自己的想法 善者,我善待他 不善者,我也善待他 這就得到了善,人人都能向善 有誠信的人,我信任他 沒有誠信的人,我也信任他 這就得到了信,人人都有誠信 圣人治理天下 收斂自己的想法 為了天下人,將自己的心復歸于混沌 老百姓都是關注耳朵能聽到、眼睛能看到的東西 圣人都讓他們象孩子一樣 【繹讀】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圣人是沒有自己恒定的想法的,以百姓的想法,作為自己的想法。 圣人的心,跟隨老百姓的想法而走,想老百姓之所想,看看他們的想法是否合理。就好像是一個公司的領導人,他要照顧、尊重大家的想法,大家才能服氣,心氣才齊,公司自然能運轉得好。這有點象過去說的,他心里裝的是人民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 這樣才能理解圣人級別的無為無不為,理解修之于天下。 善者吾善之:善者,我善待他。 不善者吾亦善之:不善者,我也善待他。 圣人知道人人不同,自然分出差別,如: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墮。但是,天道無親,一視同仁,皆善待之。這是圣人的修為,也可說是平常心,非常人所能企及,不可妄學。 德善:這就得到了善,人人都能向善。 信者吾信之:有誠信的人,我信任他。 不信者吾亦信之:沒有誠信的人,我也信任他。 德信:這就得到了信,人人都有誠信。 圣人就是這樣偉大的德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自然感化百姓,都能向善,都能守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圣人治理天下,收斂自己的想法,為了天下人,將自己的心復歸于混沌。 解讀這句的關鍵是,渾其心,是誰的心? 聯(lián)想: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復歸于樸;可知,圣人始終是在修自己。所以,渾其心,是將圣人自己的心進入深度混沌,在這個級別上才能做到無為無不為,做到后文所言的:圣人皆孩之。 百姓皆注其耳目:老百姓都是關注耳朵能聽到、眼睛能看到的東西。 百姓只關心他聽到的、看到的,關注有形物質享受;注其耳目,也指用其聰明,耳聰目明。但是關注物質享受和用其聰明,自然會引起各種紛爭,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做出不好的事情。 圣人皆孩之:圣人都讓他們象孩子一樣。 孩子是沒有什么過多的欲望的,這樣,自然就沒有爭端,百姓安居樂業(yè)。聯(lián)想:非以明之,將以愚之;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本篇總結】 本篇整合十一章,闡述何為善人?何為玄德?荀子曰: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將善與德聯(lián)系在一起。 首先,善,是善于;人,有天地之心方為人。 其次,上善若水。水有7善,需要向水學習。 再者,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以和為貴,方為善于管理天地氣化。 然后對玄德進行定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高尚品德,就是大道的玄德。 而如何做人才具備德呢? 要象赤子一樣,保持天真淳樸,精氣飽滿。 要取法于自然的道德,拋棄人文的仁義禮。 要善于節(jié)約、存儲,重積德則無不克,深根固柢,長生久視。 要為人、與人,自然大道給與加持,源源不斷,空靈境界。 而圣人治理國家,是讓百姓復歸于淳樸、無知、無欲,才是真正的治國法則,才具備玄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