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文大 現(xiàn)代人總是困惑:社會飛速發(fā)展,生活水平總體大幅提高,可人們的幸福感卻莫名其名地降低,心理問題越來越多,一件小事就可以引發(fā)大事件,一點小摩擦就可以釀成一場血案……沒錢人苦惱鬧心,有錢人鬧心苦惱。人們彷佛走進了霧霾籠罩的世界,走著走著就轉了向,走著走著就不知道哪兒是該去的地方。既不知自己為什么要不停地走,更不知自己何時能停下飛奔的腳步。雖然身邊人流洶涌,人聲鼎沸,但很多人的心底里始終莫名地充滿著孤獨…… 現(xiàn)代人這是怎么了? 被現(xiàn)代生活所綁架的現(xiàn)代人 如果要用幾個詞語來概括現(xiàn)代人,“忙碌”一定是最先出現(xiàn)的詞匯之一,以至于在現(xiàn)代人的語境中,“忙碌-快”已經(jīng)成了一種帶有褒義色彩的詞匯,與之相對應的“懶散-慢”則成為受人白眼直至嘲諷的代名詞。被現(xiàn)代生活所綁架的現(xiàn)代人,要么對自己的尷尬處境渾然不知,要么陷入無邊無際的苦悶與絕望之中,卻又往往不能自拔。 不可否認的事實之一是,忙忙碌碌的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很少去體味生活本身的許多細節(jié),多數(shù)人的時間都被忙碌所占有:忙著掙大錢,忙著謀重權,忙著住洋房別墅……許多人已經(jīng)將物質上的標準及其滿足,視為生活的全部目標,堅定地為其奔波忙碌,根本顧不得思考這種忙碌能否換來真正的快樂。 如果說以前是處在一種“奔忙”的狀態(tài),發(fā)展到現(xiàn)如今,很多人更處在一種“奔命”的狀態(tài)里——為了滿足眼前的既得利益,很多人寧愿不眠不休,即便夜以繼日地瘋狂工作,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看作是理所應當?shù)氖虑?。對于這些人來說,這個時代已經(jīng)不再是“品味人生”、“享受生活”的時代,而是變成了“掙命的時代”、“有病沒工夫呻吟的時代”…… 隨著“高速”成為這個時代中最常見的一個詞匯,絕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變得如同一架全速運轉、永不停歇的工作機器,不斷地刷新著關于速度的最新紀錄。為了跟上高速發(fā)展的這個時代和社會節(jié)奏,人們把他國人用來聽歌劇、看電影或是外出度假的時間統(tǒng)統(tǒng)用于不停的忙碌飛奔,爭分奪秒,馬不停蹄,向著一個個需要趕超的目標,一路狂奔而去。 上世紀著名作家張愛玲曾經(jīng)說過,“成名要盡早”,想當初這不過是一句半開玩笑的話,不成想被今天的現(xiàn)代人百般追捧,奉為至理名言,甚至作為自己的第一人生信條。在這種“趁早”思維的支配下,一切都和速度直接掛鉤:學習要速成,愛情變速配,交通工具要提速,甚至文化都要變成快餐式的才好……每個人的生活,都成了一場時間秀,每個靈魂都想快點到達遠處那看起來很美的地方。閑適、寧靜的狀態(tài)已經(jīng)漸行漸遠,焦慮、浮躁的心緒卻不斷得以滋生。 生活在這個時代里的人,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仿佛被放置在一條條流水線上,不斷地在不同程序中轉換著自己的角色。開始上學放學,接著上班下班,然后是退崗退休直至退出人生。這種機械化的存在模式,又像是在打一場自己的戰(zhàn)爭,需要自己時刻為那些滿滿當當、遙不可及的欲望而沖鋒陷陣,即便疲憊之至,也只能咬牙堅持。 越發(fā)物化的現(xiàn)實生活,讓置身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惟恐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居于落后地位,以至于連累自己的家人也無法過上更加優(yōu)裕的物質生活。 于是乎,兔子風馳電掣地狂奔,烏龜發(fā)奮圖強地策馬,企業(yè)呼喊著跨越式發(fā)展,城市在比拼趕超中突進。成名要快,一夜都嫌漫長;成才要快,最好十幾歲就拿國際大獎;賺錢要快,如果中不上幾億的頭彩,至少30歲結婚前要有車有房;晉升要快,理想是兩三年一個臺階,40歲以前最好坐上廳局寶座。飛機要當天往返,火車要朝發(fā)夕至,大樓要一天蓋一層,大橋要幾個月建一座。宏觀上,每一座城市都在想趕超京上廣深,甚至是紐約倫敦與巴黎;微觀上,每個人都在這樣的壓力面前無所適從,惟欲望是目標,惟享樂是令箭。 在這種一片茫然,盲目跟風的狀態(tài)下,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只有一個——聽憑從眾心理的驅使,違心地順從并不甘愿的選擇,即使選擇錯誤,即使不明其所以然,至少不落在他人之后,不被這滾滾前行的時代洪流拋棄在未知的岸上。 事實上,在改革開放已走過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如何生存早已不再是國人需要面對和解決的最大問題。但現(xiàn)實的國人偏偏變得越來越忙,無論做什么都風行“搶”字當先。街頭上太多人搶紅燈過馬路,等到急匆匆去到對面后,卻又不慌不忙會停下腳步等落在身后的同伴,本來就沒什么急事,可還是習慣了“搶”,這已是太多人的一種習慣。當然,這種“習慣”多為潛意識里的從眾心理所支配,并沒有深層次緣由,只是看著別人過去了,自己就不由自主地心生焦慮,也不問為什么,先搶一步再說。 這就是當今被現(xiàn)代生活所綁架的現(xiàn)代人,因為壓力而變得忙碌,因為忙碌而變得盲從,在行色匆匆的征程中,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靈魂”于何時被甩落在身后很遠的地方。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有篇短文,題目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文章所強調的是,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不忘初心,是說“做人做事要永遠保持你剛剛出來的那個心情”。人的初心就是一個善良的愿望,就是人生起點的夢想,是一生為之不懈追求且渴望抵達的目標。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初心,它是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是戀愛時的第一次萌動,是夢想時的第一次出發(fā)。 初心能夠給予人們積極進取的昂揚狀態(tài)。蘋果公司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說,創(chuàng)造的秘密就在于初學者的心態(tài)。如同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欲和贊嘆。喬布斯始終把自己當作初學者,時刻保持一種探索的熱情。 事實上,每一個人的生命里,都有一個自由的自己,真正洞悉自己人生的來龍去脈,真正懂得自己心中的夢想和宿愿,這就是靈魂。靈魂與初心不離不棄,引導著人們前進的方向,勾勒出自己真心的渴望,給自己的努力注入樂趣、意義和幸福。 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說:“我們已經(jīng)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fā)”。許多人入世一久,挫折一多,心就被污染。直爽的,變得不敢說話;坦白的,變得心靈扭曲;有抱負的,變得很窩囊。他們遺忘了自己的初心,背叛了自己的靈魂,迷迷茫茫,如軀殼一般行走在路上。 找回真正的那個自己 在這個并不缺少榜樣的時代,人們不應該把自己的生活固化在一種自認為絕對正確、實則或是追逐眼前事物,或是陷于名利之中的被動模式上。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可以從更廣闊的天地里找到屬于自己的諾亞方舟。而榜樣會給我們帶來直接效法的樣板。 如今,“慢生活”已經(jīng)成了不少發(fā)達國家的生活崇尚,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吃有慢餐,行有慢游,讀有慢讀,教育有慢育,戀愛有慢愛……國內(nèi)近來也出現(xiàn)不少被稱為“悠客”的慢生活族,倡導從疾跑中“減速”,適時地“剎車”,以便更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時間,騰出一些時間來做運動,給自己做一頓好飯,看喜歡的書,甚至是坐著發(fā)呆,在這些不起眼的細節(jié)中找回靈魂,品味人生,生活在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里。 作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追求,慢下來的生活最本質、最關鍵的,是重新界定自己的“需要”,冷靜面對物欲的誘惑,不使“需要”演變?yōu)椤坝保皇埂坝迸蛎洖橛肋h無法填滿的“欲壑”。如此,可使內(nèi)心寧靜,姿態(tài)從容;可以遠離痛苦,笑看世俗;可以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能要什么、該要什么;更可以明白不需要什么、該放棄什么、該鄙視什么;可以真正提高生活質量,做回本真大寫的“人”。 “有些失望是不可避免的,但大部分的失望,都是因為高估了自己”,人不能太苛求自己,應放低姿態(tài),放低希望,才不會在追求過高的理想的路上,把自己的靈魂丟了而渾然不知。 來源: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