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是由多種內(nèi)外因素引起的一種炎癥性、反應性皮膚病,以紅斑、丘疹、鱗屑、瘙癢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稱濕瘡。又稱之為浸淫瘡、濕瘡、血風瘡等,并根據(jù)發(fā)病部位及皮損特點的不同,有相應的不同病名,同一種疾病往往有幾個或有上十個病名不等,大多歸屬于瘡、蘚、風的范疇。 歐師認為濕疹的發(fā)病總因稟賦不耐,外因當以風,濕,熱為主,更注重個體內(nèi)在臟腑的病理變化,本病雖形于外而發(fā)于內(nèi),多因飲食傷脾,外受濕熱之邪所致,內(nèi)外濕熱之邪互相搏結而發(fā)病。急性期多由風性數(shù)變,往來肌膚則瘙癢,熱性炎上,熏于體表則出現(xiàn)紅斑;濕性重濁,聚于肌膚則有水皰、糜爛、滲出;又因濕性粘滯,故病程纏綿難愈。慢性期的濕熱久羈,耗傷陰血而肌膚失養(yǎng),故表現(xiàn)為皮膚肥厚、干燥、鱗屑或皺裂。歐師辯治本病主要從風、濕、熱、虛四個方面論治。 1.從風論治 本證的初期,以紅斑、丘疹、瘙癢,發(fā)無定處為主要表現(xiàn),局部灼熱,舌質(zhì)淡紅,舌苔薄黃。歐師辨為風熱證,治以祛風清熱,方用疏風清熱飲、消風導赤散。若風邪久羈,郁蘊化熱,皮膚浸潤肥厚,狀如皮革,其間硬結累累,狀如芡實,顏色紫暗,瘙癢劇烈,難以入眠。舌紅苔白,脈滑。歐老認為本證為風熱留于細小絡脈、肌腠之間所致,因此頑固難治,故以搜風通絡,清熱除濕化瘀為法。方選斬癢湯、烏蛇驅(qū)風湯治療本病,療效顯著。 2.從濕論治 對于以濕邪為主要致病因素的皮損分濕熱內(nèi)蘊證及脾虛濕盛證兩型論治,前多見于濕疹急性期,皮損以大片紅斑,觸之灼熱,其間水皰迭起,脂水頻流,狀如松脂為主要表現(xiàn),同時可伴口苦咽干,大便秘結,小溲短赤,舌紅苔膩,脈象滑數(shù)等癥狀。對于本證治療多采用法,發(fā)于上部者治以祛風清熱,利濕止癢消風導赤湯合神應消風散;發(fā)于中部者治宜清熱利濕之龍膽瀉肝湯加減;發(fā)于下部者,四妙散合五神湯。全身泛發(fā)表現(xiàn)為皮膚迭起水窠,黯淡不紅,反復發(fā)作,纏綿不已。常伴以腹脹納呆,面色萎黃,腿腳浮腫,大便溏薄。舌淡水滑,苔白膩,脈滑或緩。治療當采用還有疏風祛濕的羌活勝濕湯;清熱利濕的萆薢滲濕湯、大分清飲;清熱除濕的甘露消毒丹、茵陳蒿湯、八正散;或促脾除濕的胃苓湯、促脾除濕湯;滋陰除濕的滋陰除濕湯;清脾除濕的清脾除濕湯;利水滲濕的五苓健脾溫中,除濕化濁法,處方以清脾除濕湯、當歸拈痛湯化裁。散;清熱燥濕的除濕胃苓湯;化濕燥濕的平胃散;隨證選方,制裁隨心。 3.從熱論治 以熱為主的皮疹多表現(xiàn)為紅腫灼熱之斑片,臨床可見皮膚大片掀紅斑疹、丘疹,觸之灼熱,甚則燎漿起皰,瘙癢疼痛,伴有壯熱口渴,口臭便秘,舌紅苔黃,脈數(shù)。歐師認為本證治療應在清營涼血基礎上,透熱轉氣,切忌妄投羌活、白芷、防風等辛溫散風之品,方選銀翹散、清營湯、犀角地黃湯化裁以清營涼血、解毒透疹。 4.從虛論治 濕疹太多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風熱久蘊易傷陰化燥;濕邪日久可以損傷陽氣,致陰陽兩傷,陰虛風燥者,宜養(yǎng)血潤燥,選用當歸飲子;陽虛者,宜溫脾補腎。方選理中湯,真武湯之類。 總之,歐師對濕疹的分型論治有: 1、風熱證:祛風清熱利濕,方選消風導赤湯、過敏煎、神應消風散; 2、濕熱證:清熱利濕止癢,方選當歸拈痛湯、散風苦參湯; 3、濕毒夾瘀證:清熱利濕、解毒化瘀,方選斬癢丹、全蟲方; 4、血虛風燥證:養(yǎng)血潤燥止癢,方選當歸飲子、養(yǎng)血潤燥湯。 5、陽虛濕蘊證:溫脾補腎,方選理中湯。 醫(yī)案5 患者XX,男,36歲 初診:2009年11月20日 主訴:全身泛發(fā)紅斑,腫脹伴瘙癢反復2年,再發(fā)8天。 病史:兩年前開始,無明顯誘因,皮膚開始起疹,瘙癢,抓之腫脹,曾在當?shù)蒯t(yī)院診治,用藥好轉,停藥反復,為求根治,特來找歐師,此次尤以上半身起疹為主,伴口干口苦,二便調(diào)。 專科檢查:頸,軀干,四肢尤以上半身為主,泛見紅斑,腫脹,散在丘疹,少量滲出,上覆薄鱗屑,間抓痕,白痂,皸裂,邊界不清,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 西醫(yī)診斷:慢性濕疹急性發(fā)作 中醫(yī)診斷:濕瘡 辯證:風熱夾濕證 治法:祛風清熱、除濕止癢 處方:消風導赤散合桑龍止癢湯加減 白鮮皮 15g 生地 15g 牛蒡子 12g 赤苓15g 薄荷 5g 銀花 15g 木通 7g 甘草 6g 柴胡10g 澤瀉 10g 赤芍 10g 龍膽草 10g 竹葉15g 桑枝 15g 地龍 10g 蟬蛻 5g 丹皮 10g X 7付 水煎服日一劑 二診:2009年11月27日 服上方后,患者紅斑減退,腫脹明顯緩解,但瘙癢劇烈,脫屑,夜寐難安,查舌苔黃膩,脈弦滑。歐師以為風熱已去大半,濕熱蘊毒,郁滯肌膚,今治以益氣活血調(diào)陰陽,除濕解毒止癢痛,方用斬癢丹。 莪術 15g 三棱 10g 昆布 15g 海藻 15g 全蝎 5g 蜈蚣 2條 烏梢蛇 15g 白鮮皮 15g 紅花 10g 皂角刺 10g 蒺藜子 15g 佛手 10g 牡蠣 30g先煎 磁石 30g煎服 X1 0付 水煎服日一劑,服完,病情痊愈 ②皮硝 30g 爐甘石 30g 皂礬 10g 白礬 10g 熱水沖淋浴。 醫(yī)案6:周XX,男,71歲 2010年8月8日 主訴:全身泛發(fā)紅斑,丘疹伴劇烈瘙癢1年,加重1月 病史:全身泛發(fā)紅斑,丘疹,血皰疹,抓痕,糜爛,劇烈瘙癢,夜寐欠安,大便結,小便多,有“糖尿病史”有“甲亢”,“前列腺病史” ??茩z查:全身泛見紅斑,丘疹,血皰疹,色焮紅,膿點,雙肘及雙下肢有部分大小不等的苔蘚樣皮損,部分抓痕,結節(jié),結痂。 西醫(yī)診斷:慢性濕疹急性發(fā)作 中醫(yī)診斷:濕瘡 辨證:風濕熱毒蘊結證 治法;疏風清熱,燥濕止癢, 處方:全蟲方合斬癢丹 全蝎 6g 皂角刺 12g 刺蒺藜 15g 槐花 15g 威靈仙 15g 苦參 10g 白鮮皮 15g 黃柏 10g 乳沒 10g 枳實 10g 生甘草 6g 珍珠母 30g 豬牙皂角 3g X 7水煎服,每日一劑。 苦參洗劑 外涂 二診:2011年8月15日 患者訴瘙癢仍劇,夜寐不安,皮疹漸消,結痂,舌暗紅,苔黃,脈結代,歐師查房,治以養(yǎng)陰安神,涼血活血之酸棗仁湯加減。 酸棗仁 15g 知母 10g 川芎 10g 茯神 12g 枳實 10g 生軍 6g 澤蘭 15g 地膚子15g 生地 15g 石膏 15g 威靈仙 10g 赤小豆 30g X7水煎服,每日一劑。 外用:七葉一枝花 50g 白鮮皮 30g 蛇床子 30g 花椒15g 地膚子 30g 用法:加75% 的酒精500ml泡一周后外搽。 三診:2011年8月22日 患者瘙癢明顯緩解,但夜寐不安,皮疹部分消退,余可。繼續(xù)原方案治療。 皂角刺 10g 刺蒺藜 15g 天麻 10g 鉤藤 15g 茯神 10g 石決 15g 山梔 10g 三七 3g兌服 杜仲 15g 益母草 15g 桑葚子 15g 夜交藤 25g 條芩 10g 蛇床子 10g 大楓子 10g 七葉一枝花 10g 四診:2011年8月29日 患者瘙癢反復,皮疹大部分消退,但部分結節(jié)仍存,守斬癢丹。 珍珠母 30g先煎 牡蠣 30g先煎 靈磁石 30g先煎 代褚石 30g先煎 蒺藜子 15g 紅花 10g 昆布 15g 海藻 15g 三棱 10g 白鮮皮 15g 荊芥 10g 銀花 15g 水牛角 50g 先煎 生地 15g 露蜂房 10g 醫(yī)案7:李XX,女,28歲,初診:2011年06月22日 主訴:全身泛發(fā)紅斑、丘疹,伴瘙癢反復性2年,再發(fā)2月。 病史:患者訴2年前生孩子后,皮膚經(jīng)常出現(xiàn)紅斑、丘疹,瘙癢較深甚,在當?shù)蒯t(yī)院和診所常用激素藥物治療,用藥即好,停藥再發(fā),反復2年余,為求根治特來我科求治。入院時癥見:全身泛發(fā)紅斑,丘疹,少量滲出,部分結痂,自覺皮膚干燥,灼熱瘙癢,口干,納食正常,精神可,二便調(diào)。 ??茩z查:頭面,軀干,四肢泛見紅斑,丘疹,水皰,部分有滲出結黃痂,皮膚干燥,皮溫偏高,舌質(zhì)紅,少苔,脈弦細。 西醫(yī)診斷:慢性濕疹 中醫(yī)診斷:濕瘡 辯證:濕熱傷陰 治法:清熱利濕,祛風止癢 處方:當歸飲子 川芎 10g 甘草 10g 蒺藜子 12g 當歸 15g 生地黃 50g 何首烏 15g 荊 芥 10g 赤芍 10g 防風 10g 白鮮皮 15g 土茯苓 30g 白芷 10g 全蝎 5g 苦參 8g 生大黃 6g 牡丹皮10g X7副,水煎服日一劑。 外搽三黃洗劑,六一氧化鋅糊劑。 二診:2011年06月29日 患者服上方后,病情無明顯變化,下肢滲出明顯。請歐師查看患者,患者皮疹滲出,癢甚,且以下部為重。歐師結合舌質(zhì)淡、苔黃膩,脈滑數(shù),辨證為濕熱證,方選當歸拈痛湯。 黨參 10g 羌活 10g 茵陳 10g 白術 10g 蒼術 10g 升麻 10g 知母 10g 葛根 10g 茜草 10g 黃柏 10g 當歸 15g 苦參 10g 防風 10g 澤瀉 10g 豬苓 10g X7副,水煎服日一劑。 三診:2011年7月5日 服上方7副,病情明顯好轉,續(xù)原方7副。 白術 10g 蒼術 10g 羌活10g 黨參 10g 葛根 10g 茜草 10g 升麻 10g 茵陳 10g 苦參 10g 防風 10g 黃柏 10g 知母 10g 豬苓 10g 白鮮皮10g 澤瀉 10g 當歸 10g X7副,水煎服日一劑。 四診:2011年7月8日 經(jīng)治療,身上大部分皮疹消退,僅足背有紅斑滲出,結黃痂,歐師取消風導赤湯化裁。 牛蒡子 10g 銀花 10g 茯苓 10g 蒼術 10g 白鮮皮 10g 黃連 3g 牛膝 10g 野菊花 10g 車前草 10g 地丁 10g 白芷 10g 甘草 6g X7副,水煎服日一劑。
醫(yī)案8: 鄧XX,女,42歲 初診2011年4月1日 主訴:全身皮膚起疹伴瘙癢反復半年多。 病史:訴半年前始無明顯誘因雙下肢起紅斑,丘疹,自覺瘙癢,曾多次在我院門診內(nèi)服金蟬止癢顆粒依匹斯訂,外抹甘霖洗劑等藥物,病情好轉,但易反復。現(xiàn)癥見:全身散在紅斑,丘疹,結痂,自覺癢甚,口干,夜寐欠安,納可,二便調(diào)。 ??茩z查:軀干,四肢腹股對稱性紅斑,丘疹結痂,色素沉著。 西醫(yī)診斷:慢性濕疹 中醫(yī)診斷:濕瘡 辨證:風熱證 治法:祛風清熱止癢 處方:全蟲方合神應消風散加減 皂角刺 10g 豬牙皂 3g 苦參 10g 蟬蛻 5g 烏梢蛇 10g 蒺藜子 10g 槐花 15g 威靈仙 10g 白鮮皮 15g 當歸 12g 玉竹 10g 白芷 10 甘草 6g X 5付 水煎服日一劑 二診:2011年4月6日 患者服上方后無明顯緩解,仍癢,尤以夜間為甚,但皮疹基本消退,口干、大便結。查: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細。 治法:清熱涼血,祛風止癢 處方:過敏煎合神應消風散合甘麥大棗湯 生石膏 20g 先煎 枳殼 10g 生地 10g 生大黃 10g 三七 3g 澤蘭 10g 黃芩 10g 搖竹消 15g 白芷 10g 全蝎 6g 甘草 10g 浮小麥 3g 大棗 7枚 X7付 水煎服日一劑 三診:2001年4月13日 患者服上方后瘙癢明顯緩解,軀干四肢未見明顯皮疹,瘙癢夜間尤甚,夜寐難安,皮膚抓之可見成片紅斑,過后又可消退,納食可,二便調(diào)。守原方更進7副。 四診:2001年4月20日 療效欠佳,特請歐師會診,歐師查看病人后同意二診治法,患者以夜間1~2小時發(fā)作甚,加附片4g,蘄蛇8g祛風止癢。 枳實 10g 生軍 3g 黃芩 10g 三七 3g兌服 澤蘭 10g 苦參 8g 生地 10g 白芷 10g 附片 4g 黨參 10g 全蝎 3g 蘄蛇 8g 防風 8g X7付 水煎服日一劑 醫(yī)案9 劉XX,女,57歲 初診:2011年4月12日 主訴:面部紅斑伴瘙癢反復4月余。 病史:訴4月前走海南親戚家,每天吃海鮮,回家后面部起紅斑,自覺瘙癢,曾到中醫(yī)附一及民間多家名醫(yī)看過,病情反復發(fā)作,不得斷根。此次特慕歐陽恒教授的名而來?,F(xiàn)在面部紫紅色斑,自覺干燥緊繃不適,刺癢劇烈,遇熱和夜間癢甚,口干口苦,夜寐欠安,納可,大便結,小便調(diào)。 ??茩z查:面額、耳廓部紫紅色斑,肥厚,粗糙,皮紋加深,干燥脫屑。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細。 西醫(yī)診斷:慢性濕疹 中醫(yī)診斷:濕瘡 辯證:血虛風燥證 治法:養(yǎng)血祛風、利濕止癢 ①處方:當歸飲子 當歸 10g 川芎 12g 赤芍 10g 生地 15g 荊芥 8g 何首烏15g 苦參10g 防風8g 烏梢蛇15g 白鮮皮15g 甘草5g X 7付 每日一劑,水煎服 ②輔以梅花針叩診,拔罐放血及耳尖放血以泄熱通絡止癢,外搽羌月乳膏,清熱利濕止癢,日2次。 二診:2011年4月19日 患者訴病情 緩解,口干口苦,大便結,瘙癢甚,查舌質(zhì)紫暗,苔黃膩,脈弦數(shù)。結合四診辯證為濕熱證,治以清熱解毒,祛濕止癢,方選防風通圣散加味。 防風 6g 荊芥 6g 連翹 10g 麻黃 6g 薄荷 6g 后下 川芎12g 赤芍10g 白術10g 梔仁10g 黃芩10g 桔梗10g 甘草6g 生大黃10g 玄明粉10g 生石膏50g先煎 X 7付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三診:2011年4月26日 患者經(jīng)治20余天,病情無明顯改善,天氣變熱或曬太陽后加重,特請歐師查看病人,患者面、額部紫紅色斑,浸潤,肥厚,粗糙脫屑,皮溫升高,舌質(zhì)暗紅,苔黃膩,脈弦細,歐師查看病人后認為系肺胃實熱所致,治以清肺胃實熱,方選小陷胸湯合清胃散加枇杷清肺飲。 法半夏 10g 瓜蔞仁 10g 生地 25g 黃連5g 牡丹皮 10g 升麻 10g 枇杷葉 10g 當歸 10g 黃柏 10g 桑白皮 10g 玉竹 15g 甘草 10g 四診:2011年5月4日 面部瘙癢明顯減輕,仍覺面熱。上方+槐花 10g 凌霄花 10g再進七付。隨訪一月,病情痊愈,未再復發(fā)。 五診:因外出曬太陽后,面部皮膚開始起疹,瘙癢,曾多家醫(yī)院診治,未愈,并蔓延至頸部, ??茩z查:面頸部暗紅斑,干燥脫屑,部分肥厚粗糙,舌質(zhì)紅,苔微黃膩,脈弦細。 診斷:濕瘡 辯證:痰熱蘊結 處方:小陷胸湯合黃連升麻湯 瓜蔞皮 10g 山梔仁 10g 黃連 3g 凌霄花 10g 槐花 10g 草豆蔻 5g 升麻 10g 黃芩 10g 生地 1g 丹皮 10g 當歸 10g 本例為復診患者,患者訴原一診21付后,瘙癢明顯減輕,色沉稍減退。后來再來復診一次,病情痊愈,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
|
來自: johnney908 > 《讀醫(yī)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