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6 13:05:35 陳方 回老家參加一個表弟的婚禮。親戚們談論最多的是,表弟娶了一個外地的媳婦,這也是他們最艷羨的。 表弟今年25了,在農村,他算是晚婚。這兩年表弟一直在安陽打工,姑姑一直為他找媳婦的事擔心。兩年前,姑姑幾乎逢人便問有沒有合適的姑娘給表弟介紹介紹。姑姑恐怕不會想到,表弟今天結的這門親事一時讓她成為村里人羨慕的對象。 新娘挺漂亮的,但這不是關鍵,關鍵的是,這門親事姑姑家并沒有下聘禮,只是象征性地向女方娘家表示了表示。在我的老家農村,現在娶個媳婦,聘禮現在已經高達六七萬。六七萬對農民是什么概念?如果僅僅是在農村務農,今年麥子每市斤的價格是1.3元,一畝地的毛收入也就千余元,刨去農藥、化肥、水電等成本,能落個500元就不錯了。六七萬相當于他們幾年的收入? 因為表弟的媳婦是在打工時認識的,老家也不是我們本地農村的,所以這門親事省去了好多繁文縟節(jié),最重要的是省去了聘禮,這可是農村人結婚的一大心病。 按說,聘禮并不是個壞事物。中國古代,“彩禮”是婚禮程序之一。周代是禮儀的集大成時代,彼時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儀禮》中有詳細規(guī)制,整套儀式合為“六禮”,西周時確立并為歷朝所沿襲的“六禮”婚姻制度,是“彩禮”習俗的來源。 聘禮延續(xù)至今,已經成了結婚的一道“手續(xù)”,特別是在農村,民間風俗是送彩禮之后視為婚約正式締結,一般不得反悔。若女方反悔,彩禮要退還男方;若男方反悔,則彩禮一般不退。 只不過這些年來,聘禮好似中國的房價,一路猛漲讓人咋舌不已。我的同事曾對河北農村的聘禮情況進行過一個調查。在石家莊周邊農村,結婚聘禮已經完全超出了一個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圍,其中趙縣個別區(qū)域彩禮甚至高達15萬元。這還不包括蓋新房、置辦酒席等其他花費。石家莊周邊的趙縣農村還流行新的“三金一響”,所謂的“三金”并不是以前所指的金戒指、金耳環(huán)、金項鏈,而是三斤百元大鈔,三斤百元人民幣稱重約15萬元?!耙豁憽币郧爸傅氖悄ν熊?,現在所指的則是小轎車。在邢臺一些農村,沒有40萬根本娶不起媳婦,女方條件是越來越高了,除了彩禮大漲外,現在都要“三小”,“三小”是指要有小汽車、在縣城里有小樓(單元房)、婆婆年齡要小。 在農村,聘禮已經成了“禍害”,但它卻是必須要有的“禮節(jié)”。我曾開玩笑和親戚們說,“這哪里是嫁閨女,簡直是賣閨女??!”農村有著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誰家要是沒有一個兒子,總感覺低人一等。但是,如果有一兩個兒子,兒子們的婚事往往壓得父輩們直不起腰來。 我老家的農村,很多人結婚都要借錢,誰家辦了婚事,如果沒有外債,那真是天大的幸福。我一直想不通農村人嫁姑娘為什么一定要讓婆家出那么高的聘禮,聘禮一般都歸女方娘家所有,在我老家,女方陪送的嫁妝少之又少。其實娘家人都清楚,婆家因為娶媳婦欠了外債,兒子結婚后會分家,一分家很多外債都是放在了兒子頭上,那自己的閨女跟著有外債的丈夫一起過日子,生活壓力不是也要一起扛么?為什么一定要有聘禮這個東西呢? 輿論在批評聘禮時,總免不了說說“面子”“攀比”等問題。沒錯,中國人都好面子,別人家嫁閨女彩禮是8萬,自己家的閨女憑什么要降低聘禮?降低了聘禮,女兒嫁到婆家后會不會受白眼? 其實在“面子”之外,或許還和“安全感”有關吧。農村人可能會覺得,結婚不能太容易,越折騰,男方越會對自己的姑娘好。如果輕而易舉就把婚事辦了,如果讓男方感覺結婚太容易了,萬一將來兩口子出現了矛盾,離婚豈不是也變得容易了?只有提高結婚的成本,男方才會珍惜婚姻,才能對自己的閨女好。農村人不懂什么“婚姻經濟學”,但他們卻試圖用經濟制約的手段,來保證晚輩們婚姻的穩(wěn)定,特別是女方的角度考慮,聘禮越高,婚姻的安全閥門會越牢固。 靠聘禮試圖維持婚姻的穩(wěn)定當然只是女方一廂情愿的想法,事實上聘禮對婚姻的保障系數有多高,也并沒有人統計過。看得見的事實是,聘禮越來越高,它已經成了農村人結婚的負擔。在表弟的婚禮上,有的親戚“教育”自己的孩子,從外地找個媳婦,沒那么多聘禮的事兒,能為老爹老媽省多少心啊。也有的親戚盤算著,家里最好還是一兒一女,沒有兒子,覺得心里不安穩(wěn),有個女兒,正好可以用女兒從婆家討來的聘禮給兒子結婚用。 親戚說的沒錯。看看那些有兒有女的農村家庭,哪怕女兒是妹妹,兒子是哥哥,那也一定要把女兒的婚事排在前邊,把女兒結婚收來的聘禮再奉送給兒子媳婦的娘家,這樣省去了自家再去借外債,也算是實現了自己家的“經濟循環(huá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