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癥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病名,是指以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為主要特征的綜合病證。若做化驗檢查其主要特征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病變部位在肺、胃、腎,基本病機為陰津虧耗,燥熱偏盛。消渴病日久,病情失控,則陰損及陽,熱灼津虧血瘀,而致氣陰兩傷,陰陽俱虛,絡脈瘀阻,經脈失養(yǎng),氣血逆亂,臟腑器官受損而出現(xiàn)癤、癰、眩暈、胸痹、耳聾、目盲、肢體麻疼、下肢壞疽、腎衰水腫、中風昏迷等兼癥。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消渴病始見于《黃帝內經?奇病論》,名為消渴。中醫(yī)所論消渴,肺熱傷津、口渴多飲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饑為中消;腎不攝水、小便頻數(shù)為下消。肺燥、胃熱、腎虛并見,或有側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病。
筆者于2006年5月21日接診一位男性,時年五十二歲,羅姓患者,湖南衡陽人,風水大師,自述周身無力,下肢沉重,氣短,上樓困難,醫(yī)院化驗檢查結果,空腹血糖20.5,尿糖四個加號,醫(yī)院讓他打胰島素,本人拒絕,前來就診中醫(yī),查體;面色灰暗無光澤,無血色,舌質胖,周圍有齒痕,苔薄白,舌底根部瘀黑,脈象;關脈弦,尺脈沉細無力,五行辨證,腎水不足,肝木不得滋養(yǎng),虛火上炎,口苦咽干,肝木克土,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吸收不佳,氣滯血瘀,肺金缺失,加之腎子盜肺毋,更加肺氣不足,而致氣滯血瘀,腎為先之本,元氣所在,氣不行,血不走,絡脈受阻,經脈失養(yǎng),五臟六腑失衡,功能障礙,出現(xiàn)各種病癥,胰臟功能失常,血糖增高,筆者遵照五行辮證,循經問藥,綜合調理,陰陽平衡的基本原則,予以立法,補腎舒肝,補脾潤肺,活血化瘀,予以配伍,收到立竿見影的的快速效果,服用五劑中藥,血糖降為10.5,尿糖降為加減號,十劑中藥,血糖降為7,8,尿糖轉為陰性。全程用藥25付,血糖化驗結果均為正常範圍。經三年追蹤觀查,未見復發(fā),正常生活與工作! 對本案的討論, 一,經醫(yī)院化驗檢查結果證實,診斷糖尿病無誤, 二,治療過程中沒有用過一粒西藥和中成藥,純中藥飲片辨證配伍, 三,沒有將血糖作為治療對象,只作為辨證的依據(jù)之一,也是中西醫(yī)治療糖尿病的根 本區(qū)別之一! 西醫(yī)認為是胰島素分泌不足,不能使血中的單糖合成肝醣元和肌醣元而致血糖過高!採取降糖手段,認為注射胰島素是最佳方案,著眼于對癥,中醫(yī)認為,是全身臟腑功能失衡或障礙的表現(xiàn)之一!胰臟在中醫(yī)是奇恆之府,不在五臟六腑之中,而受五臟六腑功能之影響!因而,調五臟六腑之平衡,加強胰臟的修復能力和癒合功能,從而恢復胰臟的正常狀態(tài),血糖自然恢復正常! 四,本案應用五行學說臟腑生克關係,進行辨證,采用藥物歸經基理,循經問藥,對 五臟依據(jù)虛補實泄的原則,綜合調理達到執(zhí)中致和的平衡狀態(tài),從根本上解決血糖過高!又避免用西藥對人體帶來的毒付作用! 五,本案所用藥物基本都是藥食同源品種,無毒付作用,再次證明;醫(yī)易同源,藥食同源,五行學說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學術探討; 一, 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癥??? 有人認為糖尿病只能對癥,防止併發(fā)癥,不能治愈,這種觀點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治愈糖尿病的文獻記載很多。方法也有簡有繁。如梨是我國各地均有出產的水果以北方品種為佳,功效能生津潤燥,清熱化痰,梨又可入藥,性微寒,味甘、微酸,入肺、腎經主治熱病傷津煩渴、消渴、肺熱咳嗽、咯血、瞼吐血、噎腸、反胃及便秘等癥。糖尿病屬消渴病的范疇。古時有不少人用梨治療煩熱和消渴病,確有良效,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二,糖尿病不是吃甜食造成的??? 黃帝內經·奇病論》確定消渴為行為方式疾病,并且認為是脂肪類物質攝入過多,主食攝入過少造成的。:"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這一點在明代醫(yī)學著作《景岳全書》中進一步做了說明:"消渴病,其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也。" 明代李時珍撰《本草綱目》中指出,梨有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降火和解毒之功效,是一味治療消渴病的良藥。他說,宋代有一士人患重病,煩悶無聊,請名醫(yī)楊吉老診治。楊診后稱此病乃極為嚴重之熱癥,氣血消爍,病勢險惡,無力回春,且預言三年后該士人當患癰疽吉老的診斷,說明那士人患的是消渴病即糖尿病,預言癰疽則是糖尿病的并發(fā)癥。后病而死。揚來士人聽說江蘇茅山有一道士醫(yī)術精湛,但不輕易給人治病。那士人便穿上仆衣,徑直來到茅山求見道士,且表示自己愿意當傭工,求道士收留他。道士應允,讓士人與弟子們生活在一起。不久,士人向道士告知求醫(yī)治病的實情。道士診脈后笑著說:“汝便下山,但日日吃好梨一顆。如生梨已盡,則取干者泡湯,食滓飲汁,病自當平。”士人遵囑照辦。一年之后,諸癥悉除,消渴病痊愈。士人再次拜訪楊吉老,楊見他顏貌腴澤,脈息平和,便極其驚訝不解,士人便詳告經過。楊吉老慨嘆學醫(yī)不精,愿拜茅山道士為師。據(jù)宋代孫光憲的《北夢瑣言》記述,唐代有一士人患風痰已深,醫(yī)生拒絕治療,只勸說他早日返回家鄉(xiāng)。士人在惶恐不已之時遇到了獸醫(yī)趙鄂。趙建議士人每天多吃消梨(秋梨的一種,如紅消梨之類),感到口渴就吃梨。數(shù)月后,士人病終痊愈。士人雖說患風痰,但從他口渴不已的癥狀來看,也貧賤者少。據(jù)宋代孫光憲的《北夢瑣言》記述,唐代有一士人患風痰已深,醫(yī)生拒絕治療,只勸說他早日返回家鄉(xiāng)。士人在惶恐不已之時遇到了獸醫(yī)趙鄂。趙建議士人每天多吃消梨(秋梨的一種,如紅消梨之類),感到口渴就吃梨。數(shù)月后,士人病終痊愈。士人雖說患風痰,但從他口渴不已的癥狀來看,也貧賤者少。
三,綜合調理是防治糖尿病的關鍵!? 隋代醫(yī)學著作《諸病原候論》在防治糖尿病的指導中直接指出了運動與進餐時間安排問題:"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這不僅提出了通過運動治療和飲食治療來康復消渴, 而且首次關注了運動量和吃飯時間的關系。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全世界所有的糖尿病康復指南都把運動治療和飲食治療作為最先手段。
我認為綜合調理陰陽平衡,提高胰臟功能,是解決糖尿病的關鍵所在,配合飲食和適當運動是康復的最佳途徑! 唐代醫(yī)學著作《千金方》中記載了行為方式不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復發(fā)的原因:"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jié)喜怒,病已而可復作。"這里的“已”,是解決的意思,也就是治愈。關于古代是否者的治愈過糖尿病的爭議,是基于錯誤控制碳水化合物后見不到康復的糖尿病患者。近年來,對食物結構變化的調查越來越受到重視。谷物對胰島細胞功能的保護作用已經被各種研究證實,尤其是谷物保護曲線的發(fā)現(xiàn)使很多人相信孫思邈記載的糖尿病康復是真實的。 清代醫(yī)學著作《辯證冰鑒》描述了進食對解除消渴的意義:"得食則渴減,饑則渴尤甚。"這些寶貴的經驗,為今天的糖尿病行為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文撰寫時間緊迫 ,疏露之處再所難免,切望前輩和同行指正,不勝感激之至! 胡康有于廣東深圳。 本文患者,羅XX,男性,漢族,現(xiàn)年五十五歲,湖南衡陽市衡東縣人,現(xiàn)住廣東深圳市布吉鎮(zhèn),職業(yè),風水大師。
更多相關博文請您點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