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布羅夫尼克老城
Old City of Dubrovnik (點擊進入克羅地亞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名錄)

入選時間:1979年(1994年擴展范圍)
遴選依據(jù):文化遺產(chǎn)(i)(ii)(iv)
地理位置:N42 39 02.016 E018 05 29.004
遺產(chǎn)編號:95

簡介: 杜布羅夫尼克建立于公元7世紀,靠近巴爾干半島,與意大利半島相對,面積979平方公里。杜布羅夫尼克最初為拜占庭帝國統(tǒng)治,后歸屬羅馬帝國。歷史上作為商業(yè)、海事中心,現(xiàn)為克羅的亞最大的旅游中心和療養(yǎng)勝地和海港城市。
公元前18世紀,阿勒頗是一個重要王國的首都。在公元前1595年左右,它作為巴羅尼亞的一部分,成為戰(zhàn)利品,被希泰族從阿納托力亞奪走。杜布羅夫尼克最初是被拉丁語族的本族人占據(jù)為軍事島嶼,它在第二個中心處——拉古薩——被海灣分成兩部分,這就是斯拉夫和它的對立派。航海和經(jīng)商是它的主要活動。

12世紀,斯拉夫人在這里建立獨立的杜布羅夫尼克城市共和國,成為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文化和文學中心,“南斯拉夫的雅典”之稱源出于此。13世紀,拉古薩和杜布羅夫尼克合并。這處海灣成了新城市的要道。小杜布羅夫尼克-拉古薩共和國采用中世紀城市的形勢,尊從著嚴格,但卻未成熟而異常的城市條例。新共和國的城市中心形成了。由于西歐和巴爾干半島之間繁榮的商業(yè)使它的艦隊變得強大而有力。在海上,杜布羅夫尼克與威尼斯相匹敵。
14到15世紀,這座海上的城市又增添了建筑上的成就。城市計劃在16世紀被確立起來。由于塞爾維亞人的緣故,杜布羅夫尼克向拉丁文化和西歐敞開大門。在它的鼎盛時期,1667年,杜布羅夫尼克被一場地震毀掉了。19世紀初,它被拿破侖一世的軍隊占領,喪失了它的獨立性。后來,杜布羅夫尼克遭奧吞并,1918年歸屬南斯拉夫。

杜布羅夫尼克依山傍海,風景優(yōu)美,氣候溫和,被譽為“亞得里亞海明珠”和“城市博物館”。城區(qū)分為老城和新城兩部分,老城有14到16世紀建的古城堡,建在一塊突出海面的巨大的巖石上,城堡的墻用花崗巖砌成,厚5米,高22米,長1940米,墻外有護城河環(huán)繞,東面是陸地,西面臨海。墻上有許多城堡和炮樓。城內(nèi)完好地保存著14世紀的藥房、教堂、修道院、古老而華麗的大公宮和壯觀的鐘樓。沿著山坡一排排紅瓦小房等古歐洲建筑夾雜著高大的旅館,五光十色,猶如一串串小珠。這些古建筑具有羅馬風格、哥特風格、文藝復興風格和巴羅克風格,風格迥異。街道和街燈的式樣也是中世紀的,杜布羅夫尼克為歐洲中世紀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個城市。每到中年12時和晚上6時,教堂的36口大鐘齊鳴,鐘聲回蕩在古城堡內(nèi)外,悠揚悅耳。新城建于中部濱海緩坡上,有現(xiàn)代化的劇院、富麗堂皇的旅館、以及其他旅游設施。
這里的島嶼星羅棋布,林木茂盛,海水清澈,陽光充足,海岸風光綺麗,是旅游者向往的勝地。在前南斯拉夫時期,每逢夏季,來自南斯拉夫各地的劇團舉行一年一度的“杜布羅夫尼克之夏”戲劇節(jié),借用古城堡的建筑作為舞臺的天然背景,演出國內(nèi)外古典戲劇。
 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價:
這座古城位于達爾馬提亞海岸(Dalmatian
coast),有“亞得里亞海明珠”之稱,從13世紀開始就成為地中海的一支重要海上力量。雖然在1667年的地震中遭到嚴重損壞,杜布羅夫尼克仍保留了其美麗的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的教堂、修道院、宮殿和噴泉。20世紀90年代古城又在武裝沖突中遭到損毀?,F(xiàn)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其為重點協(xié)調(diào)組織了一項重大修復計劃,對其進行修復。

訪問本博客的首頁可快速查找你所喜歡世界遺產(chǎn)的圖文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