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這種不安分守己、只憑自己興趣來選擇專業(yè)的人,要連續(xù)經(jīng)歷高考、考碩、考博三場考試,也是命里注定。想當初考碩之前還一直擔心考不上,結果一考就考了個全系最高分?,F(xiàn)在考博已經(jīng)不考政治了,對于英語和專業(yè)課,我基本不擔心,自信如果沒有人為原因,考上是必然的。所以我也懶得去打聽什么歷年真題,只是抱定了“以不變應萬變”的信心而已。下面開出的書單,基本上全是我自己感興趣的、本來就準備看的書。當然,因為傅老師告訴我這回的專業(yè)課是昆明所命題,所以我也留意了一下昆明所上的考碩的參考書目(考博沒有參考書目),挑了其中幾本進來。
(1) 陸時萬、徐祥生、沈敏健編著,植物學(上冊)(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吳國芳、馮志堅等編著,植物學(下冊)(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這兩本是國內(nèi)比較好的植物學教材,上冊是一般知識,以被子植物形態(tài)的介紹為主,下冊主要是類群各論。它的優(yōu)點是基礎、全面、綱要性強,缺點是多少有點過時,不過這是任何教材都難免的,除非年年出新修訂版。如果能把這兩本書的旮旮旯旯里的知識點也都掌握殆盡,應付考碩的專業(yè)課是沒什么問題的。 (3) 汪勁武主編,種子植物分類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4) 富象乾主編,植物分類學,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0; 這兩本是專論植物分類學的。后一本我還沒有看過。前一本我翻過,當時的感覺就是,汪老先生的中文表達功力真是不怎么樣。但是這本書是他從教幾十年來的經(jīng)驗的結晶,里面對于類群特征的概括還是相當準確、實用的,所以到目前為止,仍是國內(nèi)最好的種子植物分類學教材。書后附的幾個不同的被子植物分類系統(tǒng)的大綱也很有用。 (5) 武吉華、張紳編,植物地理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起先我不知道這是哪本書。后來查閱我筆記本電腦上的讀書筆記,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我是仔仔細細讀過的(看來雖然當初做了筆記,但還是記得不牢)。書的前幾章講的都是生態(tài)學的基本概念(為講植被鋪路),這幾章也就成了我的生態(tài)學啟蒙教材(學生態(tài)的若知道這一點,大概要笑話我入門不正居然還敢批評他們的工作了,哈哈)。在這本書的紹介下,我拍攝了整本的《中國植被》(1980),復印了塔赫塔江的《世界被子植物區(qū)系區(qū)劃》,不過這兩本書就不列進考博書目了,因為畢竟我不考植物地理學。 (6) W. T. Stearn, Botanical Latin (ed. 3), David & Charles, 1983; (7) 上書第二版的中譯本:秦仁昌譯,植物學拉丁文(第二版),科學出版社,1980; 搞分類,拉丁文必須要好,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上面兩本書,我認為就是最好的介紹拉丁文的教材,至少是最符合我的胃口的,因為W. T. Stearn不僅是植物分類學家,還是科技史專家,他在書里一邊講語法,一邊穿插了很多相關的歷史背景和典故,很有意思。相比之下,國內(nèi)一些學者編的簡明拉丁文小冊子就純屬為教而寫,味同嚼蠟了。我現(xiàn)在的閱讀方法是先看原版,邊看邊譯,譯完除詞匯表的部分后,再看秦老的譯本,邊看邊和我的譯文對照,看看什么地方譯得不妥。秦老的英文在老一輩植物學家里是最好的,我相信這樣閱讀可以極大地提高我的專業(yè)英語的詞匯量和閱讀寫作能力。 (8) J. 哈里斯、M. 哈里斯著,王宇飛等譯,圖解植物學詞典,科學出版社,2001; 這本書是目前最好的介紹植物學形態(tài)術語的專著,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尤其是中譯文同時還附上了英文原文,這就省得在遇到疑惑時再去找英文原版來對照了。建議直接閱讀英文,因為有的地方譯得不太好。 (9) 朱光華譯,國際植物命名法規(guī)(圣路易斯法規(guī)),科學出版社,2001; (10)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Latin (Vienna Code), 2006; 和拉丁文一樣,國際植物命名法規(guī)也是分類學家必須精通的東西。特別是法規(guī)每五年一變,這就逼得你不得不去“趕時髦”,研讀它的最新版。2001年出版的圣路易斯法規(guī)因為有了已故植物分類學家朱光華的譯介而在全國廣為人知,但它終于還是在2006年被維也納法規(guī)取代,成為了歷史。由于某些讓人覺得可笑的原因,維也納法規(guī)這回沒有人敢譯了,但好在它和圣路易斯法規(guī)的區(qū)別并不大,只是在一些很小的細節(jié)上做了修補而已。我的閱讀方法是先讀圣路易斯法規(guī)的中譯本,再去比對圣路易斯法規(guī)和維也納法規(guī)的不同之處,這樣最終就把兩個版本的法規(guī)都吃透了。 (11) C. A. 斯特斯著,韋仲新、繆汝槐、謝翰鐵譯,植物分類學與生物系統(tǒng)學,科學出版社,1986; (12) P. H. Davis & V. H. Heywood, Principles of Angiosperm Taxonomy, Oliver & Boyd, 1963; 我發(fā)現(xiàn),在進行分類學之前,掌握原理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讓你非常清楚你要做什么,這樣就可以避免在一片迷惘中走彎路,甚至發(fā)出什么“分類分類,越分越累”的感慨。在這方面,Davis和Heywood的書在國內(nèi)最受推崇,因為這本書的觀點屬于達爾文學派的經(jīng)典分類學觀點,這種觀點目前在分類學界應該說還是主流。C. A. Stears的另一本較簡明的書,也是這種觀點。我本人也是達爾文學派的經(jīng)典分類學的堅定支持者,在將來和分支學派、分子分類學派論戰(zhàn)時,汲取前輩的寶貴經(jīng)驗是必要的。 (13) A. Cronquist,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14) A. Takhtajan, Diversity and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現(xiàn)在我才發(fā)現(xiàn),Cronquist和Takhtajan的系統(tǒng)之所以在國內(nèi)比較有影響力,也正因為他們兩位本身正是達爾文學派的經(jīng)典分類學家。我非常羨慕他們二人之間的友誼,那是鐘子期和余伯牙式的,因此也使兩人的系統(tǒng)非常接近,達到了達爾文學派經(jīng)典分類學家所能建立的系統(tǒng)的最高峰。可惜,Cronquist已經(jīng)逝世,Takhtajan也是垂垂老矣,后一輩的學者中,還沒有人能超過他倆的高度。 (15) 吳征鎰、路安民、湯彥承著,中國被子植物科屬綜論,科學出版社,2003; 吳老在這本書中提出的一個新的“多系-多期-多域”的被子植物系統(tǒng),背離了達爾文學派,因此是我絕對不能接受的。但是,憑著幾十年的積累和吳老本身過人的學識(畢竟是院士),這本書在中國植物區(qū)系的論述上的高度,又是別的著作無法企及的。 (16) 吳兆洪、秦仁昌著,中國蕨類植物科屬志,科學出版社,1991; 整體介紹中國蕨類的專著,目前就只有這一本。這本書的草稿是秦老寫的,吳兆洪只是做了修訂,所以總體水平是很高的,只是其中一些違反國際植物命名法規(guī)的地方讓人看著看著忍不住要被“不爽”一下。 (17) D. Attenborough, 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 Wheeler Compass. 最后這本是閑書,是著名的同名科普片的配套科普書。D. Attenborough雖不是植物學專業(yè)出身,但嚴謹?shù)目破談?chuàng)作態(tài)度使這本書和同名科普片的科學性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高度,同時又不失趣味性,可以說是雅俗共賞。要了解個體生態(tài)學,這是最好的入門讀物,同時它也是一把開啟世界植物之門的鑰匙。 |
|
來自: 昵稱13841605 > 《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