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愛的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守口與守心》。文章以《世說新語》中對王羲之的評價,引出守口與守心的人生處事哲理。 “群處守口,獨處守心” 是曾國藩的處世修身之道。群出守口是修養(yǎng)之要,獨處守心是做人的境界。 群處時,管住嘴,三思而后言。在我們的生活中,總能看到有一些人管不住自己的嘴,什么“小道消息”都敢講、什么“灰色謠言”都敢傳、什么“黃段子”都敢抖。這口無遮攔,一吐之膾,想到后果嗎?人前人后的是是非非,不正是此人內(nèi)心的映射嗎?古語說的好: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獨處時,管住心,三思而后行。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在缺少外在監(jiān)督的情況下,往往容易放松要求,抱有僥幸心理。所以說一定程度上“獨處守心”要比“群處守口”難。更何況是在誘惑紛繁復雜,縱欲橫流的當今社會呢?一起來看看先人是怎么做的吧! 漢朝時,楊震“慎獨”美名傳千古,曾國藩也以“慎獨”作為修身之首要。他每天必記日記,對一天的言行進行檢查、反思,看有無逾規(guī)之處,做人是否誠信,做事是否盡心。由此可見,不耐孤獨是一種人生遺憾,不會守心是一種做人缺陷。一個人的時候,不妨來學學知識,提高修養(yǎng);看看人生感悟,學會珍惜擁有,關(guān)愛親朋好友;做做運動,體會健康可貴吧。 只要我們時時自省,事事對照,持之以恒;只要我們處處留心,時時修心,漸漸地會擁有一顆樂觀豁達的心、一顆勤奮向上的心、一顆溫暖感人的心,就能守住一顆善良的心,守住一顆勤勞的心,守住一顆淡泊名利的心,守住一顆平常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