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場河:抹不去的記憶 因鹽而起的河流
串場河是里下河腹部與墾區(qū)之間南北向航運、調水骨干人工河道。古時又稱“官河”、“串場河運鹽河”、“大鹽河”。串場河南起海安與通揚運河相接,北至阜寧縣城與射陽河相通,全長180千米(鹽城市境內(nèi)168千米)。途經(jīng)富安、安豐、梁垛、東臺、丁溪、草堰、白駒、劉莊、便倉、估佑、新興、上岡、草埝口、溝墩、廟灣(今阜寧縣城)等15個古鹽場。串場河即因串通各鹽場而得名。 追溯歷史,秦末漢初,先民們便懂得“煮鹽興利、穿渠通運”,將鹽變?yōu)樯唐?,并開河道運鹽。唐宋時期,兩淮鹽業(yè)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天下之賦,以東南鹽利為最”。有“兩淮鹽稅甲天下”之說,僅淮南鹽場,煮鹽即達45萬石。元明時期,淮鹽年產(chǎn)量高達380萬擔?!凹讝|南之富,邊餉半出于茲”。把大批的燒鹽運往外地,短途肩挑車拉,長途最佳運輸方式便是船運。 宋天圣(1023—1032)年間,時任西溪鹽倉監(jiān)官的范仲淹,為抵御海潮侵襲和適應鹽場運輸,在唐李承主修的“常豐堰”基礎上,興工修筑“捍海堰”。取土河道連接起來遂成運鹽航道,即后人所稱之“串場河”。其時僅斷續(xù)可航,后來南宋、元朝、明朝、清朝曾對捍海堰進行不斷加固南延,串場河也因之得到拓浚和完善。 明永樂九年(1411年)及天順元年(1457年),兩次浚河修堤;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挑浚丁溪至白駒段37里;康熙三十七、三十八年及四十四年(1698年、1699年、1705年),挑浚伍佑場至泰州壩240里;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疏浚安豐段;雍正二年及七年(1704年、1729年)挑浚便倉至鹽城東門閘43.6里;乾隆三年(1738年),疏浚鹽城至射陽河110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浚富安、安豐、梁垛三場附近河段;嘉慶十八年(1813年)挑浚草堰南閘至海道口段27.5公里。至此,從富安向北至廟灣的15個鹽場得以全線串通,各鹽場的商品由串場河便利運出,向北經(jīng)射陽河入京杭運河可達京城,向南可經(jīng)泰州入長江運往全國各地。 造福百姓的河流 建國之后,串場河承擔了新的歷史任務,集通航、引水、排澇功能于一身。為航運需要,串場河多次疏浚裁彎:1954年疏浚鹽城輪船碼頭和梁垛至鰍魚港等段;1955年清除水下暗樁585根;1959年疏浚大站河淺灘;1963年疏浚鹽城紗廠段和新興場段,并實施臺城河段改道;1965年疏浚南新河淺灘并實施劉莊裁彎;1972年新興段裁彎、劉莊南段疏浚;1973年臺城西側河段改道;1977年疏浚鹽城電廠至新興場段7千米;1978年疏浚新興段大潭口段和草堰段;1982年便倉段裁彎;1984年丁溪段裁彎,陳莊段疏浚。 在2002年通榆河正式投入使用前,串場河一直是鹽城水上運輸?shù)膭用}和紐帶。鹽城市出口的糧食、棉花、食鹽及農(nóng)副產(chǎn)品等大宗物資40%左右經(jīng)串場河運出,年貨運量近1000萬噸。通榆河投入使用后,串場河的部分功能為通榆河所代替。 對于生活在串場河畔的居民而言,在通自來水之前,串場河一直是他們生活飲用水的來源。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生活的好轉,人們逐漸不再用從串場河取水。在經(jīng)過多次城市改造后,串場河的流向和面貌也有了新的變化。 承載文化的河流 串場河不僅僅養(yǎng)育了鹽城人民,也留下了豐富的鹽文化與水文化。在串場河沿線與鹽文化水文化相關的古跡有數(shù)十處之多。較為著名的有: 西溪三鹽官與宋朝三宰相:北宋真宗、仁宗時代的三位著名宰相呂夷簡、晏殊、范仲淹都先后出任東臺西溪鹽官,傳為千古佳話。西溪又稱“晏溪”。 馮道立故居:馮道立(1782—1860),清代水利學家,字務堂,號西園,東臺時堰人。著有《淮揚治水論》、《淮揚治水圖論》、《測海蠡言》、《勘海日記》、《攻沙八法》、《七府水府全圖》等水利專著40余部,并親至長江、淮河、廢黃河、白馬湖、高寶湖、洪澤湖及廣大海濱地區(qū)實地勘察,馮道立以水利知識淵博及在治水中的遠見魄力載入史冊,百姓贊揚他有“大禹之風”。馮道立故居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草堰古鎮(zhèn):距今有1800年歷史,串場河沿線15古鹽場之一,境內(nèi)產(chǎn)鹽曾達兩淮鹽產(chǎn)量的22%,為省級古鹽運集散地保護區(qū)。至今依然保持“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古鎮(zhèn)風貌。鎮(zhèn)內(nèi)有古跡15處,有古水利設施、古建筑、古碑廊、鹽民起義領袖吳王張士誠御墓、唐武則天題寫寺名的古義阡禪寺、《鏡花緣》作者李汝珍用于研墨的古井等。 白駒施耐庵紀念館:《水滸》作者施耐庵參加過張士誠起義軍,后隱居于串場河邊白駒場的少寶寺,專門從事《水滸傳》等小說創(chuàng)作,并和羅貫中一起撰寫《三國演義》,紀念館中有《水滸》版本100多種,還有國二級文物《施氏家譜》。 便倉枯枝牡丹:串場河畔便倉古鎮(zhèn)已有700年歷史的枯枝牡丹以奇、特、怪、靈著稱于世。奇在枝枯花艷,特在唯便倉牡丹園才能正常開放。怪在花瓣隨歷法增減,農(nóng)歷閏年十三個月,花開十三瓣,平年十二瓣。靈在能感應時勢,國有大慶,每在嚴冬季節(jié)花開二度。1976年,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三偉人逝世,當年10月30日,牡丹竟放白花。花主人卞元亨大將被朱元璋流放九年,居然九年不開,第十年突然開放。卞元亨有詩云:“牡丹本是親手栽,十度春風九不開,多少繁華零落盡,一枝猶待主人來?!?/p> 鹽城十景:串場河穿城而過的鹽城市區(qū),素有《瓢城十景》著稱于世:鐵柱潮聲、范堤煙雨、瓜井仙蹤、龍祠勝概、石橋春漲、登瀛晚眺、楊樓翠靄、平湖秋月、龍港觀海、鹽嶺積雪。每一景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形象地反映鹽城的滄桑變化。如“瓜井仙蹤”說的是鹽城第一任縣官孫堅在現(xiàn)鹽城中學校園內(nèi)親自動手鑿了一口“淡水井”,其水甘甜可口,鄉(xiāng)鄰用其澆菜種瓜,故名瓜井。忽遇白頭老翁曰:“孫公首飲龍泉,來年必生龍子”。第二年,孫堅果然得子,名曰“孫權”,即后來的吳國皇帝。 范堤古18閘:鹽城沿海擋潮涵閘始建于宋。先后在范堤沿線建起歸海18閘共計43孔,閘孔總凈寬239.5米。梅花形杉木樁基、條石底板、磯心墩墻、下游設木樁、防沖檻、疊梁式木梯閘門,人工啟閉。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18閘名曰:溝墩閘、草堰口閘、上岡閘、天妃越閘、天妃閘、石石達閘、大團閘、劉莊北閘、劉莊南閘、一里墩閘、白駒北閘、白駒中閘、白駒南閘、草堰北閘、草堰閘、草堰南閘、小海越閘、丁溪閘。這18座古閘成為串場河畔一顆顆璀璨明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