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豐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黃河在河南蘭陽銅瓦廂(今蘭考縣東壩頭以西)決口,洪水分為三股向北傾注,匯于張秋(今陽谷縣張秋鎮(zhèn))橫穿運河,在東阿魚山(今東阿縣魚山鎮(zhèn))奪大清河入海。從此,由豫皖蘇魯四省共同承擔的黃河下游水患,幾乎全都集中在山東境內(nèi)。而大清河入海口地區(qū),更是蒙受了長期的災難。不過“禍兮福之所寄”,由此以寧海為頂點的近代黃河三角洲 開始形成,長期的災難逐漸化作了永久的寶藏。
黃河奪清入海影響深遠,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銅瓦廂河決之后,洪水將口門刷寬達七八十丈,漸至至一百七、八十丈。一時間黃水浩瀚奔騰,水面橫寬數(shù)十里甚至數(shù)百里,一夜之間涌入山東,臨近決口處的東明縣與荷澤縣境內(nèi),平地水勢陡長四五尺。洪流勢如奔馬,吞沒了農(nóng)田和城鎮(zhèn),奪走許多人的生命財產(chǎn),波及五府二十余州縣。決口后不到半個月,洪水大溜順大清河道抵達利津,最后由鐵門關北蕭神廟以下二河蓋牡蠣嘴漫流入海。
同年七月二十一日,山東巡撫崇恩奏報災情,描述的幾乎全是大清河沿岸的情形,從中可以看出形勢十分嚴重:“近日水勢迭長,滔滔下注。水勢異常洶涌,運河兩岸堤堰,間斷漫塌。大清河之水,有高過崖岸丈余者,荷濮以下,壽東以上,盡遭淹沒。其他如東平、汶上、平陰、荏平、長清、肥城、齊河、歷城、濟陽、齊東、惠民、濱州、蒲臺、利津等州縣,凡系運河及大清河所經(jīng)之地,均被波及。兼因六月下旬七月初旬,連日大雨如注,各路山坡溝渠諸水,應由運河及大清河消納者,俱因外水頂托,內(nèi)水無路宣泄。故雖距河較遠之處,亦莫不有泛濫之虞……實為非常災異。且大河秋汛方長,而八月海潮正漲,利津??诓荒軙承?,則橫流旁溢,更無止境。”①
①
《再續(xù)行水金鑒》黃河卷3,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12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