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二地支紀(jì)時考 蔡斐鵬(福建省易學(xué)研究會會員、廈門市易學(xué)研究會會員) 在拙著《四柱命理學(xué)的形成》中已經(jīng)闡明,干支的出現(xiàn)最早只是用來紀(jì)日的。至于何時被用作紀(jì)時,根據(jù)筆者所掌握的資料,作如下推論: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有:“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薄饵S帝內(nèi)經(jīng)*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中也有這樣一段話:“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睆倪@些論述中可以知道,在古代并不是一開始一日就被固定分為十二時辰。東漢時期班固所著的《白虎通*三正》中有一段引述《尚書大傳》的話:“夏以孟春月為正,殷以季冬月為正,周以仲冬月為正。夏以十三月為正,色尚黑,以平旦為朔。殷以十二月為正,色尚白,以雞鳴為朔。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為朔?!闭f的是夏、殷、周三個朝代,不但每年的第一個月不一樣,連每天從什么時辰開始算新的一天,也不一樣?!洞呵锓甭?/SPAN>*三代改制質(zhì)文》也有記載夏、殷商、周三朝改朝代必改每日開始之時辰的事。因此可以這么說,在漢代之前,我國在時辰的規(guī)范上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 明末清初顧炎武所著的《日知錄*卷二十》是這樣描述我國歷史上之每日之分時的:“古無所謂時。凡言時若《堯典》之‘四時’,《左氏傳》之‘三時’皆謂春夏秋冬也。故士文伯對晉侯,以歲、時、日、月、星、辰謂之六物。《荀子》曰:‘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嘀^春夏秋冬也。自漢以下,歷法漸密,于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用不廢?!贝苏f法認(rèn)為,所謂時最早所說的時是指季節(jié),隨著歷法的發(fā)展越分越細,一日分十二時辰起于漢代,何人所為卻沒有歷史記載,但人們一直遵循這樣的分法。 清代趙翼的《陔余叢考*卷三十四》就詳細講述了古代將一日分時段的一些情況,以及一日分為十二時辰的由來:“古時本無一日十二時之分,《左傳》卜楚丘曰:日之?dāng)?shù)十,故有十時。是言一日只十時也。其見于史傳者,記日之早晚則曰平旦,曰日中,曰日之夕。又如《史記*天官書》旦至食、食至日昳之類。記夜之早晚則曰夜半,曰夜未央,曰夜向晨。又如《漢書*廣陵王胥傳》雞唱時,《昌邑王傳》夜漏未盡一刻之類,無所謂子丑寅卯之十二時也。況古人尚以甲、乙、丙、丁、戊分夜之五更,謂之五夜,若其時已有甲子乙丑紀(jì)時,又何得以甲乙紀(jì)夜乎?又《淮南子》日出旸谷為晨明,登扶桑為朏明,至曲阿為旦明,至曾泉為蚤食,至桑野為晏食,至衡陽為隅中,至昆吾為正中,至烏次為小還,至悲谷為哺時,至女紀(jì)為大還,至虞淵為高舂,至連石為下舂,至悲泉為懸車,至虞淵為黃昏,至蒙谷為定昏。是古時一日夜尚分十五時,且其所分之候晝多而夜少。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干支為紀(jì),蓋自太初改正朔之后,歷家之術(shù)益精,故定此法?!w歷家記載已用十二支,而民俗猶以夜半、雞鳴等為候也?!边@段話告訴我們漢武帝之前,古代歷法對每日分幾個時辰并不統(tǒng)一。一日分十二時辰并以干支作為紀(jì)法,是在漢武帝頒布《太初歷》時才正式實施的,因為此時的歷法水準(zhǔn)已相當(dāng)精確。不過在當(dāng)時,十二地支紀(jì)時也只是在術(shù)數(shù)家當(dāng)中使用,民間仍然使用夜半、雞鳴之類紀(jì)時法。東漢王充在《論衡*說日篇》中就有十二地支紀(jì)時的描述:“今案察五月之時,日出于寅,入于戌。”五月時分,太陽在寅時就已經(jīng)露臉,在戌時才落山?!堕g時篇》中也有:“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SPAN> 從這些文獻記載中可以明確,每日確定為十二時辰,并用十二地支加以區(qū)分,是從漢武帝頒布的《太初歷》開始的。 十二地支與現(xiàn)代時間如何對應(yīng),如下表所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