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 順 秦漢一統(tǒng),隨地由春秋時代的“漢東大國”而為隨縣。至魏晉南北朝,300多年的時間,分分合合,風(fēng)云變幻。地處長江流域和黃淮流域的結(jié)合部、又屬南北要沖的隨地,因而長期處于南北對立政權(quán)的爭奪之中,隸屬身份時南時北,行政區(qū)劃一再變更,“身價”不斷攀升,由縣而為郡、為州。
A“隨縣王”,“隨郡王” 隨地由縣而“升級”為“郡”,其實是沾了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的光。 三國時代,隨縣曾一度屬于關(guān)羽鎮(zhèn)守荊州時的地盤。關(guān)羽因北望中原而不能“匡扶漢室”,將平靖關(guān)名為“憾這關(guān)”的傳說,說明了當(dāng)時隨地處于南北相爭前沿的處境——這一處境,成為隨地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大特征。 關(guān)羽“大意失荊州”之后,隨地為曹魏獲取。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稱帝,或許是出于對南方吳國的戰(zhàn)略考量,曾分荊州南陽郡置義陽郡(治所在今河南新野),隨縣隸屬于義陽郡,不久又廢義陽郡,隨縣還隸屬于南陽郡。263年,魏滅蜀之后,三國鼎立變成了南北對峙,南北交接地帶的火藥味更為濃厚。265年,司馬炎步曹丕后塵,也同樣以禪讓的“和平手段”獲取帝位,是為晉武帝。曹魏遂亡,孫吳仍在。司馬炎稱帝之后,又分南陽郡東部12縣置義陽郡,隨縣仍在其中。 司馬炎即帝位后,大封司馬氏宗室子弟為王,諸王可置軍士,自行選用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租稅,希望他們互相維系,共同拱衛(wèi)中央。據(jù)《晉書·宗室司馬孚傳》載,這“諸王”之中,就有“以義陽國一縣追封為隨縣王”的司馬整,司馬整早逝,即以其子司馬邁繼承“隨縣王”的爵位。公元279年、280年,晉武帝司馬炎派大軍伐吳,東吳滅亡,結(jié)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288年(太康九年),天下一統(tǒng)的晉武帝司馬炎又提高了“隨縣王”司馬邁的待遇,“以義陽之平林益邁為隨郡王”,即將隨、平林(治所在今隨州城東北百余里處)二縣從義陽郡分出,置隨郡,從而隨縣升級為隨郡,“隨縣王”升級為“隨郡王”。 司馬炎對司馬整司馬邁父子的格外施恩,其實是得蔭于其祖上的功德。 司馬整的祖父司馬孚,是司馬炎祖父司馬懿之弟,在三國曹魏及西晉時都是重臣。自曹操時代起,就任文學(xué)掾,而后歷仕魏國五代皇帝,累遷至太傅。作為司馬氏的一員,在協(xié)助司馬懿控制京師,督軍防御吳、蜀的進攻,為司馬氏政權(quán)的穩(wěn)固,立下汗馬功勞。西晉代魏后,司馬孚被拜為太宰,封安平王。 但司馬孚在整個司馬氏集團中,卻顯得有些“另類”。他的特別,不僅在于他的功勞,而更在于他對曹魏皇帝的忠誠。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進入漢語成語的古話。說這句話的是曹魏新立的皇帝高貴鄉(xiāng)公曹髦。年僅20歲的曹髦血氣方剛,對司馬氏兄弟的專橫跋扈十分不滿,于公元260年率領(lǐng)僮仆數(shù)百余人討伐司馬昭,但卻被人出賣,在司馬昭心腹賈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濟所殺。 曹髦陳尸車下,百官懾于司馬昭的淫威,“莫敢奔赴”,而司馬孚卻奔去,抱起曹髦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大聲痛哭:“陛下被殺,是我的罪過啊!” 到了晉武帝司馬炎代魏而立的時候,魏帝曹奐被貶為陳留王,遷往金墉城。司馬孚又是前往拜辭,握著曹奐的手,淚流滿面:“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br> 對于這么一個“不識時務(wù)”的老頭子,司馬炎仍尊寵有加,“封為安平王,邑四萬戶。進拜太宰、持節(jié)、都督中外諸軍事。”并“以司馬孚明德屬尊,當(dāng)宣化樹教,為群后作則”,將司馬孚作為一個道德標(biāo)桿,教化諸王大臣,將司馬孚對魏之忠,轉(zhuǎn)化為群臣對晉的忠誠服從。 司馬孚于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去世,沒能等到西晉滅吳之后的天下一統(tǒng),享年九十三歲。臨終之時,司馬孚仍兌現(xiàn)了自己做“大魏之純臣”的諾言,留下遺令,作為曹魏之“貞士……立身行道,終始若一,當(dāng)以素棺單槨,斂以時服?!鄙踔?xí)x武帝司馬炎賜的“東園溫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緋練百匹、絹布各五百匹、錢百萬,谷千斛以供喪事”,其后人都“遵司馬孚遣旨,所給器物,一不施用?!?br> 司馬整的父親司馬望 (司馬孚之子)也累有戰(zhàn)功,被晉武帝司馬炎 “封義陽王,邑萬戶,給兵二千人?!钡抉R望卻在其父司馬孚去世的上年 (泰始七年)即去世。在司馬孚去世16年之后,晉武帝司馬炎仍施恩于其曾孫,將司馬邁由 “隨縣王”升格為“隨郡王”,可見司馬炎對司馬孚的尊寵有加是發(fā)自內(nèi)心,也顯示出司馬炎作為西晉開國之君的胸襟氣度。
B“羊車望幸”,“八王之亂” 正是因為晉武帝胸襟大度,知人善任,并采取了一系列經(jīng)濟措施以發(fā)展生產(chǎn),太康年間出現(xiàn)了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但好景不長。天下太平了,司馬炎也驕奢淫逸起來。史稱司馬炎“多內(nèi)寵,平吳后,復(fù)納吳王孫皓宮人數(shù)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并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使宴寢?!?br> 這便是 “羊車望幸”的故事。司馬炎后宮妃嬪近萬,每天晚上到底要臨幸哪個,就無可適從,于是他就坐在羊車上,讓羊拉著車在宮苑里隨意行走,羊車停在哪個妃嬪的門口,他就寵幸哪一個?;实垡蝗?,而宮人近萬,供求嚴(yán)重失衡,于是有聰明的宮人就想到一個辦法,把鹽水灑在草地上,羊因為喜歡鹽水的味道,停下吃草,于是羊車就停在她的門口。 上行而下效,荒淫腐化,奢侈浪費,風(fēng)氣日漸敗壞。公卿貴族也跟著競富爭豪,大臣何曾每天吃飯用一萬錢,還“無處下箸”,他的兒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異,一天膳費二萬錢。王愷是武帝的母舅,曾與當(dāng)時首富石崇比賽炫耀財富,爭夸豪麗。 石崇聽說王愷家里洗鍋用糖水,就命令自家廚房用蠟燭當(dāng)柴火燒。王愷為了炫耀自己富,在門前的大路兩旁,夾道四十里,用紫絲編成屏障。石崇就用比紫絲貴重的彩緞,鋪設(shè)了五十里屏障。 王愷不甘心,請外甥晉武帝司馬炎幫忙,司馬炎就把宮里收藏的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王愷。王愷特地請石崇和一批官員上他家吃飯,令侍女把珊瑚樹捧了出來。大家贊不絕口,石崇卻順手在案頭拿起一支鐵如意,朝珊瑚樹輕輕一砸,珊瑚被砸得粉碎。正在大伙大驚失色之時,石崇立刻叫隨從回去,搬來了幾十株珊瑚樹,讓王愷挑選。 爭奢斗富的背后,是皇親國戚公卿貴族的巧取豪奪、賄賂公行。時人即稱:“奢侈之費,甚于天災(zāi)?!痹谶@種背景下,捷足先登的司馬氏諸王,其勢力也便日益加強。本來是為了吸取曹魏皇室衰微終致滅亡的教訓(xùn),而大封皇族為藩王,以防范士族中的野心家,卻不料正是這些司馬氏諸王野心膨脹,而終于釀成“八王之亂”。 公元290年,逐漸怠惰政事、奢侈腐化的司馬炎,患病而逝,年僅55歲。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史載晉惠帝智商近似白癡,無能治理朝政。291年,由皇后賈南風(fēng)與楚王司馬瑋合謀殺死顧命大臣楊駿開始,諸王為爭奪中央政權(quán),一一粉墨登場,不斷相互廝殺,前后歷時16年,成為我國歷史上空前的大內(nèi)訌,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16年中,參戰(zhàn)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生靈涂炭,社會經(jīng)濟嚴(yán)重破壞,西晉力量消耗殆盡,長期潛伏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相繼爆發(fā),進入所謂“五胡亂華”的五胡十六國時期。 公元317年,西晉滅亡。若從公元280年滅吳算起,則西晉天下一統(tǒng)的時間僅37年。而中國,則自此進入了200多年的動亂分裂時期。 東晉仍置隨郡,隨郡成為南方陣營的一員。據(jù)《水經(jīng)注》載,經(jīng)西晉末喪亂,人口流徙,作為隨郡屬縣的平林縣,這時已從今隨州東北遷至西南隨縣柳林鎮(zhèn)古城一帶,晉穆帝永和五年(349年),于此修筑新城,作為平林縣治所。 而作為東晉的北方前沿,隨郡隨時就會成為南北相爭的戰(zhàn)場。《晉書·桓石民傳》載,晉孝武帝太元七年(382年),隨郡太守夏侯澄之率軍與振武將軍桓石民,打敗前秦來犯之軍于漳口(今湖北安陸縣境)。 南朝宋時(420—479年),隨郡下轄隨、永陽(治所在今安陸縣北境)、闕西(地當(dāng)今隨縣唐縣鎮(zhèn))、西平林四縣,闕西、西平林均為宋末新置。478年,宋一度改隨郡稱為隨陽郡,隨縣亦改稱隨陽縣。南朝齊時仍稱隨郡,下轄隨、永陽、闕西、安化四縣。 鑒于隨郡的重要戰(zhàn)略位置,南朝宋、齊時代皇帝多次將子弟封于隨郡:宋文帝改封第六子廣陵王劉誕為“隨郡王”,宋順帝改封弟南陽王為“隨郡王”,齊武帝封第八子蕭子隆為“隨郡王”……
C“隨州”奠基“隨國公” 隨地由“隨郡”而為“隨州”,與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之父楊忠頗有一段淵源。 據(jù)《周書·楊忠傳》、《北史·隋本紀(jì)上》等記載,南朝梁發(fā)生內(nèi)亂,當(dāng)時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的西魏發(fā)現(xiàn)了向南發(fā)展的大好時機,于是任命大將楊忠都督漢江流域十五州諸軍事,伺機進取。楊忠兵抵隨郡,率部奮勇攻下池城,生擒隨郡太守桓和。于是,“所過城戍,望風(fēng)請服”,南朝梁之安陸、竟陵(今鐘祥境)守將均望風(fēng)請降,時為西魏大統(tǒng)十六年(550年)。 楊忠攻下隨郡,成為西魏向南拓展的關(guān)鍵一役。隨郡至此又由屬“南”而變?yōu)閷佟氨薄薄?br> 西魏穩(wěn)定地控制隨郡后,將其行政建制升格為州,今隨州地區(qū)便從西晉以來郡級行政機構(gòu)上升到中央“直轄”的州一級地方行政機構(gòu)——“隨州”。 北周代西魏而立,公元559年,北周明帝考慮到楊忠在奪取隨州時所建立的功勛和隨州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封楊忠為隨國公,食邑一萬戶,另在竟陵縣食邑一千戶。隨后又相繼任命楊忠為御正中大夫、大司空。 隨州,是“隨國公”楊忠的“福地”。但作為武將的楊忠,其一生卻相當(dāng)坎坷。 楊忠出身于將門。其父親楊禎本是北魏將軍,早年戰(zhàn)死沙場。亂世年頭,十幾歲的楊忠即隨難民潮顛沛流離,流落到山東。南梁出兵北魏,攻占了楊忠所在的地區(qū),楊忠又被擄掠到了江南,一待就是五年。楊忠體形魁偉,武藝過人,當(dāng)客居梁朝的北魏皇族元顥回洛陽時,楊忠被元顥任為將軍隨行。當(dāng)初,元顥為北魏的北海王,因與權(quán)臣天柱大將軍爾朱榮不和,索性投奔梁朝。梁武帝便扶植他另立魏朝,派兵護送他返回洛陽,爭奪帝位。楊忠隨之參加了與爾朱榮軍的作戰(zhàn),但元顥軍敗逃亡途中死于非命,而楊忠被北魏所俘。爾朱榮的同族兄弟爾朱度律見楊忠身材魁偉,相貌出眾,將他收歸帳下。在爾朱度律軍隊中,楊忠來到獨孤信手下,跟隨獨孤信轉(zhuǎn)戰(zhàn)南北,累有戰(zhàn)功。 北魏分裂后,楊忠隨獨孤信加入西魏陣營,與高歡控制的東魏軍隊作戰(zhàn)。西魏初期,關(guān)中人少地瘠,戰(zhàn)力薄弱。西魏與東魏爭奪荊州,令獨孤信、楊忠?guī)追ナ?,獨孤信等抵?jǐn)巢贿^,只得與楊忠一同投奔梁朝。 梁武帝對北朝來歸的將領(lǐng)待遇優(yōu)厚,賀拔勝、獨孤信、楊忠三將甚為感激。三年后,梁武帝應(yīng)賀拔勝的請求,放三將回歸關(guān)中。 天下相爭,較為開明的當(dāng)權(quán)者都競相延攬人才。三將回到西魏首都長安后,不但沒有受到叛國的處罰,反而加官進爵。楊忠也受到西魏丞相宇文泰的賞識,將其召到自己的帳下聽用。 南朝侯景亂梁,逼死梁武帝,南朝力量削弱,宇文泰決心趁機開拓疆土,命楊忠都督三荊二襄二廣十五州諸軍事,攻取了梁朝的齊興郡和昌州。梁朝不甘心丟失疆土,梁司州刺史柳仲禮率軍進攻襄陽。楊忠率軍南伐,一舉攻克隨郡,包圍安陸,并圍城打援,生擒柳仲禮,大獲全勝。 公元557年初,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廢西魏恭帝自立為帝,建立北周。559年,北周明帝封楊忠為“隨國公”。 公元568年(北周天和三年),楊忠生病回到京城長安,周武帝宇文邕和晉公宇文護親自到楊忠的家里看望。不久,楊忠病逝,時年六十二歲。 其子楊堅襲爵隨國公,繼續(xù)演繹著與隨州的淵源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