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慶雷拳師談教拳要領
太極網
陳慶雷老師自幼學練太極拳,主修太極拳“忽雷架”,理論精深,功底深厚。在長期實踐中,將易學、辯論法、力學、中醫(yī)學等結合在一起,融匯太極拳中,指導教學實踐。發(fā)表了多篇論文,如《太極推手之我見》、《拳從心中打出手不由己》、《氣形合一 重在轉關》等多篇論文,內容實在、條理清晰,頗受太極拳愛好者歡迎。學生遍及全國各地及國外,被許多地方和單位聘為太極拳總教練、指導教練、教授和客座教授。有一套成熟的教學經驗,能使學者三個月至六個月練出勁來,步入太極之門。有教學大綱,進行目的性、計劃性教學。第一個月學架路,達到架路熟練;第二個月進行整形(也叫正架),架路擺正,該加圈的加圈、手、肘等到位,達到三圈。身圓、臂圓、襠圓,其目的為身圓形能轉;臂圓肩能松;襠圓胯能活。使形達到開而不張、合而不束;第三個月主修內圈,即體內之圈,使內氣流通,有松沉感,丹田能轉,這個月要求達到幾活,即圈要圓活、勁要松活、氣要順活、身要隨活等。第四個月練勁,指發(fā)勁。這個發(fā)勁必須是引動丹田之氣而發(fā)出來的勁;第五個月進行加強勁的完善,在架路發(fā)勁中要完善引勁、跌勁、棚勁等,并進行小圈轉關直射、速換、速發(fā)等訓練;第六個月進行慢中求勁、柔中求剛的教學。在這個月練習是意念和發(fā)勁相結合,力求達到心一動手即出,出手不由己。
在教學過程中抓住要點,滲透理論,使學者懂的練太極練什么、怎樣練。太極拳是一種內功修練法的拳種,最終是從有形到無形、從有規(guī)矩到脫規(guī)矩,因而必須克服從形到形的機械教學法,使學者練太極要達到三內,內轉、內動、內換。內轉在什么;內動在什么;內換在什么,都要對學者口傳身授,使學者懂三內是練太極的根本。內轉是纏絲勁的源泉,只有內轉才能產生纏絲勁;使學者懂得太極拳的發(fā)勁最終是什么圓,從而達到以點為圓的短勁(即寸勁、脆勁、冷勁)的發(fā)勁法。
教學從形、氣、勁入手,使學者懂得練形有形練法,練氣有氣練法,練勁的勁練法。練形必須使學者知道“氣以形載,形以氣催”的辯證之理。形為架路之根本,無形豈成拳。形有左右、上下、開合、虛實,左右要活、上下不過、開而不張、合而不束、虛而有實、實而有虛。練形,形即為陽,氣屬陰,主為陽,副為陰,不能使學者單純機械認為氣為陽、形為陰,要使學者懂得陰陽的反轉顛倒之理。
練氣必須使學者內氣流通、沉于丹田、聚蓄周身。使學者懂得起于足、行之于腿、過之于腰達之于手,合勢時歸之于丹田;使學者懂得導引法,所謂導引法指疏導引動丹田之氣,通過氣的上下行走,大小周天,而復歸于丹田,達到練丹久練轉丹,九轉成丹。太極是個圓,故而氣的行走或左上右下、或右上左下,這樣才形成一個整體太極。拳不可無左右,氣不可無上下,使學者明之其理。地氣為陰氣,天氣為陽氣,通過腳的反彈而接地氣,兩掌合于天門而下行以采天氣,陰陽二氣,合聚于身,開吸合呼,該吐時則吐,該納時則納,順時下行,使真氣歸元,這樣才能達到練氣、練功、養(yǎng)生之目的。若使學者不懂得練氣歸元之法,何談太極養(yǎng)生,何談填氣補精?
練勁,指練發(fā)勁,發(fā)勁時要引動丹田之氣,發(fā)丹田之力。若真正是丹田之勁,發(fā)的又快、又輕、又猛。練發(fā)勁要使學者懂得陰陽點、轉換點,比如一個人拉弓射箭,當左手把弓拉得圓滿時,右手放箭就是陰陽點、轉換點。因而在教學時給學者講清楚哪是陰陽點、轉換點、在什么部位,怎樣引動丹田氣等。
練形有練形法,練氣有練氣法;練功有練功法。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架勢,講解理論,使學者更清晰懂得太極之理,使學者懂得“內勁是外形之中樞紐”,內勁富無形,心動氣即隨,通過反復練習,無論養(yǎng)生還是練功,都是學者的一定收效,能使自己達到自養(yǎng)、自練,遂步成功的境界。陳慶雷老師由于精通拳理,頻于實踐,故而能使許多太極拳愛好者在“欲登山不識徑,欲渡水不知津”的迷茫中,給其指明一條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