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繼承
你知道什么是供春壺嗎? 人們在欣賞不敷金碧、不施鉛華的宜興茶具時,往往會聯(lián)想起宜興制陶業(yè)的鼻祖——載西施泛五湖的春秋名人“陶朱公”范蠡以及手持“提梁”行吟山水之間的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然而,凡是認真談及紫砂茶壺,就必定會提到“供春壺”。 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供春壺(壺蓋是后人制作的) 供春,是個人名,即龔春,明代弘治、正德年間人,學憲吳頤山的家僮。吳頤山,名仕,字克學,與蘇州唐伯虎等友善。正德甲戌年(1514年)進士,后以提學副使擢四川參政。據(jù)記載,吳頤山未中進士前,讀書宜興金沙寺(在今宜興湖滏鎮(zhèn))。書僮供春“給使之暇”,發(fā)覺金沙寺僧人將制作陶缸陶甕的細土,加以澄練,捏筑為胎,規(guī)而圓之,刳使中空,制成壺樣。便“竊仿老僧心匠,亦淘細土,摶坯茶匙穴中,指掠內(nèi)外”,做成“栗色暗暗如古金鉄”的茶壺,這就是后來名聞遐邇的紫砂茶壺。因壺為供春所制,通稱供春壺。供春壺開創(chuàng)了宜興茶壺的新天地。供春,才是實實在在的、有名有姓的第一個制作紫砂茶壺的大師。 供春原先只是個“賣身為奴”的家僮,姓什么,今已不考。當時因做茶壺出名而被主人吳頤山恢復了自由人身份,但世無“供”姓,“久而有名,人稱龔春”(《玉石瓠》),供、龔同音也。然而在所制的壺上落款,仍題作“供春”。這是因為作為藝術珍玩的題識,“供春”比“龔春”文字意境高雅得多,內(nèi)涵也深刻得多。 供春對于紫砂壺的制作藝術和流傳有首創(chuàng)之功,供春壺在當時已是十分珍貴?!短这謮魬洝分屑丛疲骸耙伺d罐以龔春為上”。供春壺一直是作為藝術珍寶,被秘藏于名門大族之家,被文人吟詠記載于文賦之中,被輾轉(zhuǎn)流傳到海外,被作偽者精心仿造。但作為陶器,它又易于毀壞,幾百年來,傳說越來越多,真正存世的卻極為少見。供春壺究竟是怎樣形態(tài)的壺?幾乎成了一個歷史之謎。 人們一直懷疑,在中國,究竟還有沒有真正的供春壺? 其實,在我國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內(nèi),就藏有貨真價實的供春壺。說起來,還有一段傳奇故事呢,而且與我們蘇州大有關聯(lián)! 原來在五十年代初,文物鑒定家、書畫家吳雨蒼先生,奉調(diào)蘇南區(qū)文管會工作(辦公地點在今蘇州市拙政園內(nèi))。1952年前后,著名愛國人士儲南強先生(儲安平之父)從宜興到蘇州,由吳雨蒼先生接待。儲老身穿寬大衣袍,長髯拂頷,風度瀟灑,一口宜興土話,聽說文管會要設宴招待,便對吳說:“不要多備菜肴,一菜一湯一飯可矣。” 當時的拙政園枇杷園內(nèi),有三間平房,并設有小灶。游客可以隨意點菜小酌,菜肴花色不少。文管會之所以決定在此招待儲老,是因為周圍環(huán)境幽靜,比較高雅,但最主要的還是儲老對中國的文物保護頗有建樹。例如,儲老傾其家產(chǎn)整修宜興善卷洞、張公洞,是善卷洞、張公洞風景名勝的開發(fā)人。而且,這次是專程來蘇向國家捐獻平生收藏的數(shù)十件文物,除了“洞天四寶”(印章)外,還有一件國家重寶,這就是明代的“供春”紫砂壺! 儲老親自向吳雨蒼先生介紹了這把供春壺的來歷。原來,這把供春壺的造型,頗為奇特:外貌如樹癭累疣。由于年代久遠,表面蒙污,被撇在蘇州冷攤一角,無人問津。約在1927年、1928年光景,儲老在蘇州雜貨地攤上發(fā)現(xiàn)了它,拿起壺體仔細把玩,發(fā)現(xiàn)壺柄旁有“供春”二字的刻劃,心中不免一動——儲老心中明白,最早造壺,并沒有在壺底刻年號或印章的習慣,一般都只是用尖竹片戳刻制壺者姓名于壺柄。直到制壺名家時大彬,才開始將姓名刻在壺底,但仍不用印章,不記年號。此壺壺柄有姓名刻劃,壺底卻無年號,很可能真的是把古壺。儲老當時便向攤主了解該壺的來龍去脈。據(jù)說是紹興傅叔和家中流出,而傅家此壺原為西蠡黃氏所臧。黃氏證實,該壺曾由蘇州吳大徴家收藏,而吳又得之于沈鈞和處。經(jīng)幾番考證,確系明代供春原作云云。 儲老在蘇州時還隨身帶有一本記錄簿,親筆記述了各種文物的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和考證過程。關于供春壺的來歷,儲老也是這樣親筆記錄的。是吳雨蒼先生將其與儲老相應捐獻的文物一一對照過目后,記錄簿與捐獻文物一起隨同入庫。 后來,捐獻的文物又由蘇南文管會移交給南京博物院。北京建成中國歷史博物館后,向全國征集國家級文物,供春壺入選,并于國慶十周年前夕送至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但儲南強的記錄簿至今仍保存在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早些年曾出版《國寶》一書,其中就刊登了儲老捐獻的多種文物(包括供春壺)資料及圖片。 當時吳雨蒼先生一邊看記錄,一邊又仔細鑒定了供春壺的全部體貌:壺為赭土黃色,砂胎,表面七凹八凸,結累如疣,胎體較薄,很輕,不像現(xiàn)在一般砂壺那樣厚重。誠如前人(據(jù)云是吳頤山侄兒)寫的《陽羨茗壺賦》所云:“彼新奇兮萬變,師造化兮元功,信陶壺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font> 供春壺的壺蓋,也值得一提。 當初,吳大徵得到供春壺時,已無壺蓋,于是請制壺名手黃玉麟重配了一只呈北瓜蒂狀的壺蓋。后來著名山水畫家黃賓虹見了,認為樹癭壺身配北瓜蒂蓋有點不倫不類。儲老便請現(xiàn)代制壺名家裴石民重新做了一只樹癭壺蓋,略如靈芝狀。在壺蓋的周邊外緣,刻有潘稚亮(潘序倫之兄)兩行隸書銘文:“作壺者供春,誤為瓜者黃玉麟,五百年后黃賓虹識為樹癭,重為蓋者石氏,題記者稚君?!?/font> 供春壺之所以特別輕巧,據(jù)儲老解釋是:供春當日捏制陶壺時,所用的不是一般的陶土,而是寺僧洗手缸中沉淀的泥沙,甚至是手指紋螺中嵌入的沙泥,特別的純凈細膩,雜質(zhì)少到最低的限度。紫砂專家顧景周另有一說:供春當日制壺時,起初是制著自娛的,胎體特別薄,而且是用小焙爐“試焙試燒”以文火烘成,并不是大窯內(nèi)猛火燒的,所以火候十分到家,壺體因而特別輕巧。 儲老覓得供春壺后,十分愛惜,終日摩娑不已,并在宜興城外西溪筑“春歸樓”保藏。當年英國博物館聞訊后,愿出價2萬元收購,被儲老婉絕;日本人更是覬覦已久,抗戰(zhàn)時,揚言要以8千元收買,儲老把它埋入深山地下,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才把它起出。解放后,終于讓它有了真正的歸宿。 后來,當代紫砂壺專家顧景周曾來蘇州“拜訪”供春壺,也是吳雨蒼接待的,顧景周衷心欽佩儲老的愛國行動。顧還對吳雨蒼說:“現(xiàn)在各地發(fā)現(xiàn)供春壺的不少,但除此之外,還沒有發(fā)現(xiàn)一件是真的?!眳怯晟n先生每回憶到這里,總也是十分感慨,說:“近年在港臺都有所謂供春壺的收藏者,但他們的‘供春’與儲老捐獻給國家的供春壺相比,不知如何?希望能有所布白?!?/font> (本文經(jīng)吳雨蒼老過目并修改,謹致謝忱。) 本文摘自《蘇州雜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