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十八歲,輟學專習國畫山水,時先君尚在,教以學畫宜兼習詩、古文、詞,于是涉獵唐宋詩選本,諷詠而已,未及深入也。然獨于杜詩有癖嗜。其他諸家皆讀選本,獨杜詩通讀一過。其后學習句律,先師王同愈教以從五律入手。居近有黃氏園林、土丘池沼,頗具野趣,遂以杜詩《游何將軍山林十首》為范,仿做游黃氏園林五律十首,頗得前輩稱許,學之彌勤。 丁丑之變,避難巴蜀,囊中無他書,獨攜杜詩以自隨。留蜀八年,閑中輒藉杜公詩句譴日,亦偶學為詩,見者咸以為有杜公意味。蜀中山水,江流湍急,山石危聳,云樹飛瀑之蒼茫濺瀉,雖一丘一壑,無有不可觀者,是皆造物精心設(shè)置,一經(jīng)杜公品題,發(fā)為詩歌,二者皆天下至美無雙,足相匹配。我好游,寓居重慶大江南岸,每出游近治名勝古跡,以及鄉(xiāng)店僻壤,荊莽塞途無不到。中間去成都、青城、峨眉,沿岷江而歸,所見益廣,證諸杜集,益深嗜之。于是寫作杜甫詩意畫,立軸卷冊無不備。一九四六年春,抗戰(zhàn)勝利后回到故鄉(xiāng)。一九五0年,于南翔家中作《杜陵秋興》八段,媵以自書往在重慶所作秋興五律六首,合成一卷。先師馮超然先生見之大為驚異,初以為八年之間,我倉皇兵間,奔走道路,舊業(yè)必廢,及茲竟出諸及門之上,遂欣然為題長跋千余言,并書引首,廣示諸交游中,我亦以此卷為詩書畫學習之里程碑,為他年進業(yè)之左驗,而自觀焉。還鄉(xiāng)后所作杜陵詩意畫益夥。良以出峽之年,乘坐木筏,經(jīng)歷險水,得諳水勢,好作急灘奔流,洄伏噴激之狀。謝稚柳先生譽之為古今畫水莫予若,徐邦達先生亦譽為五百年一人而已。妄竊時譽,廣及海內(nèi)外,遂以畫云水著稱于世。而峽江險水,以及巴蜀山川形勝,為我常畫題材。四、五十年來,大小幾欲盈千幅,然冊頁每冊不足二十開。一九六二年為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列為世界名人。予擬作杜甫詩意畫冊四十開,以資紀念。一日偶與吳湖帆先生言及,吳先生建議創(chuàng)作一百開,并謂古今畫史所載,山水冊頁未有一百開者。唐六如、華新羅雖有百開巨冊,然皆人物、山水、花鳥合并而成,一冊之中,純?nèi)剿?,而欲各家各派,面目獨具,無有雷同,非大手筆不能勝任。因之竭力慫恿我嘗試為之。我輒不自量,前后盡數(shù)月之功,先成二十五開,用正楷書款,后又續(xù)成一百開,隸書書款,在上海中國畫院,浙江美術(shù)學院及蘇州等地展出,均得好評,我亦沾沾自喜,用傳家永示子孫之物。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號召廢“四舊”,中國山水畫亦在“四舊”之列,我因?qū)⑺嫛抖鸥υ娨猱媰砸话匍_》上繳處理,“文化大革命”期間,造反派說此畫冊借古諷今,進行批判,但批不下去,暫存上海中國畫院資料室保管。“文化大革命”后期,造反派頭目金光渝最后向資料室借閱,及還回時只有六十五開,他說借時亦僅此數(shù),當時并未登記,亦無借閱手續(xù),我屢次追問金光渝,此時上海中國畫院內(nèi)造反派之間,兩派斗爭激烈,領(lǐng)導(dǎo)說不要因此加深矛盾,要我勿再深詰,并將尚存之六十五開歸還與我,以我當時處境,唯有忍耐,不敢復(fù)有多言。當歸還時,上海一小有名氣的金石家在場,知我得此六十五開,尾隨至我家,聲言雖已藏我不少畫跡,但皆近年所作,獨缺中、早年畫,引為憾事,強我割愛,無價贈與。我當時心頭不是滋味,既非完璧,意甚耿耿,遂任其挑選,那位金石家拿去了十開,后此金石家補上我前贈他《泥留虎斗跡 月掛客愁村》一開,此乃一百開時所多余者,他復(fù)要我補畫一開,以成十二開之常數(shù)。迨一九八五年金光渝去美國,不及一載,美國拍賣行黃君實購得拙作杜甫冊頁十開,謂愛如頭目,附來照片,要我做跋,而此十開赫然杜冊所失三十五開中之原物,我問上海中國畫院,畫院無言可答,支吾其詞,不了了之。
又一年,榮寶齋王大山先生來訪,言及杜冊,謂既失三十五開,何不補畫,以促成百開之數(shù)。且前后筆致不同,正可窺見中老年風格嬗變之異。我因心動,向此金石家索回拿去上述之十二開。我毫無掩飾,正大光明地說明索回原因。其時美國納爾遜博物館邀我前去舉行《回顧大展》,需向親友商借中、早年作品,我前為此金石家畫卷冊立幅大小不下數(shù)十百事,為中年晚期精到之作,皆無償贈與。我向其索回杜冊十二開,他出于無奈,十分痛心,因揚言上海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我之大畫冊,所借畫幅都未歸還,到處造謠中傷,并為其不再出借之借口。還與不還,事實俱在,造謠是徒勞的。我嘗謂書畫之事,乃天下之公器,藏于人與藏于己,二者并無分別,初不從讓于人而我名即為所奪,因之以前有所創(chuàng)作,隨手與人,未嘗顧惜,而此杜冊,前既與人,后又收回者,乃我十余年心事,深想補成之后捐獻國家博物館,永為人民所有。當時無價贈與,后又無價收回,取不傷廉,問心無愧。況此特殊情況,假如他于別處付值購得,知我此舉,亦當竭力支持,以成全其事。而今全忘舊日為他無償作畫,不肯出借,我可不予深究,但又何必造謠中傷,翻云覆雨,人情涼薄,一至于此,可謂寒心! 今年夏我來北京,住郊區(qū)懷柔縣之寬溝,此地環(huán)境幽美,亦無干擾,遂陸續(xù)補作三十一開,而成完璧,至是酬宿愿焉。自來唐詩以李杜為極則,李豪放而杜沉郁,各擅勝場。我稟性近杜,又八年抗戰(zhàn),流寓四川,與杜公九載巴蜀,天涯羈旅,憂國懷鄉(xiāng),出處相類,心情無二。故所創(chuàng)作,題材取杜為多。此杜甫詩意百開之所由作也。李杜文章懸如日星,可廁身世界文學之巔而無所愧怍,永為人類文明之瑰寶,中華民族之驕傲。緬懷前哲輒欲附驥,以舒平生仰慕之忱,故覼述創(chuàng)作始末,以見成就之不易。今《名家翰墨》將此一百開付印出版,廣為流傳,故附文于后,世有君子,可考覽焉。 陸儼少 一九八九年七月于北京
陸儼少與杜甫詩意百開冊
包立民
一年前,就已聽說山水畫名家陸儼少的嘔心力作《杜甫詩意畫》(百開巨冊)將由香港《名家翰墨》全部發(fā)表,心中不禁為這部橫跨30個春秋,歷盡磨難,散而復(fù)聚,殘而補全的巨冊能在陸老的耄耋之年親眼目睹其出版發(fā)行而感到高興。 筆者有幸在陸老的長子陸京寓中兩次拜讀百開巨冊原作。第一次是在1989年初冬,拜讀時陸老坐在一旁,偶然間插上一二句點題醒耳的旁白,與我一起讀畫的,還有陸老的忘年交林錯,陸老的仲子陸亨。第二次是第二年初春,陪讀的只有陸京一人,陸老已隨老伴和仲子回南國度冬了。第一次主要讀1962年創(chuàng)作的69開杜詩冊;第二次重點讀1989年補畫的31開杜詩冊。其間還觀摩了陸老百開巨冊以外的杜甫詩意畫長卷、立軸、冊頁及有關(guān)印刷品近百幅之多。
眾所周知,在中國當代畫壇上,陸儼少不僅是一位具有深厚的繪畫傳統(tǒng)功底,又勇於在傳統(tǒng)基礎(chǔ)上推陳出新的山水畫大家,而且是一位富有傳統(tǒng)文人修養(yǎng),寓詩書畫於一爐的詩意畫大家。他喜愛讀詩,喜愛寫詩,更喜愛以古人特別是杜甫的詩意詩句來作畫題畫。據(jù)不完全的統(tǒng)計,在陸儼少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詩意畫的創(chuàng)作約佔他全部作品的半數(shù)以上。而在詩意畫的作品中,杜甫詩意畫又佔多數(shù)。由此可見,杜詩在陸儼少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地位。
我曾請教過陸老,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創(chuàng)作杜甫詩意畫?他告訴我說原因有三點,一是他青少年時代就埋下了酷愛杜詩的種子,當年在眾多的唐宋百家詩人中,別家的詩,僅讀選本,唯獨杜詩,他通讀了全集。後從老師王同愈學作律詩,王老師囑他從五律入手。當時他家住江蘇南翔,離王老師家不遠,居近黃家有座花園,他就在黃家花園中,觀賞頗具野趣的土丘池塘,並以杜詩中的《遊何將軍山林》(十首)為典範,仿作了十首遊黃家花園的五律,這十首詩寫得少年老成,頗得王同愈等前輩的讚許??谷諔?zhàn)爭爆發(fā)後,他避難入蜀,扶老攜幼,遊途艱辛,行李中別的書都沒法帶,祇帶了一部錢謙益注釋的杜詩?!噶羰癜四?,閒中輒藉杜公詩句遺日。亦偶學為詩,見者咸以為有杜公意味」(見《杜甫詩意畫百開巨冊後序》)。據(jù)說,蜀中八年他曾寫了滿滿一本詩稿,可惜都在戰(zhàn)亂中失了,現(xiàn)在能讀到的也祇有附在《杜陸秋興詩意圖》長卷後面的六首五律了。茲抄錄其中的首尾兩律,以窺一斑:
其一
萬里傷浮梗,八荒共陸沉。
樓高驚客眼,春動見天心。
綠竹倚花淨,清江隱霧深。
家山無短夢,巴蜀入長吟。
其六
迂疏宜畎畝,出處各生平。
即事非今古,哀時尚甲兵。
寒憐秋樹瘦,明愛晚山晴。
後日誰能料,空懷植杖耕。
原因之二是杜甫的身世感受,生活經(jīng)歷(尤其是安史之亂後,杜甫避難困居蜀中,以及唐軍收復(fù)中原,杜甫買舟「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一段經(jīng)歷)與他在八年抗戰(zhàn)時期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和感受極為相似,引起了他強烈的共鳴。正如他在百開杜詩冊「後序」中所寫:「蜀中山水,江流湍急,山石危聳,雲(yún)樹飛瀑之蒼茫濺瀉,雖一丘一壑,無有不可觀者,是皆造物精心設(shè)置,一經(jīng)杜公品題,發(fā)為詩歌,二者皆天下至美無雙,足相匹配。我好遊,寓居重慶大江南岸,每出遊近治名勝古跡,以及鄉(xiāng)店僻壤,荊莽塞途無不到,中間去成都、青城、峨嵋、沿岷江而歸,所見益廣,證諸杜集,益深嗜之……」共同的生活感受,使陸儼少與杜詩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難怪他每讀杜詩,就不免產(chǎn)生創(chuàng)作杜甫詩意畫的激情和靈感。如果說,巴蜀山川、峽江險水等自然造化是陸儼少創(chuàng)作杜甫詩意畫的生活之源的話,那末杜詩中描繪巴蜀峽江自然景色膾炙人口的佳句,則無疑又成了激發(fā)他創(chuàng)作詩意畫的藝術(shù)之流──時而潺潺細流,時而洶湧急流,無不如志。
原因之三是,陸儼少最敬重杜甫的人品人格以及他對藝術(shù)精益求精,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太史公有言「讀其書,彷彿見其為人」,陸儼少則是讀杜詩,彷彿見到了杜甫,仰之如見高山?;兑陨先c原因,陸儼少總是不斷地從杜詩中汲取藝術(shù)營養(yǎng),覓取創(chuàng)作靈感。
陸儼少創(chuàng)作杜甫詩意畫,究竟是先有詩題詩句,以畫配詩,還是先畫後題詩,以詩配畫呢?我曾就這個問題請教過陸老,陸老告訴我說,他是在平日誦讀杜詩時,將可以繪成詩意畫的詩句或詩篇隨手抄錄在一個小本上,然後在創(chuàng)作前反覆吟詠構(gòu)思,如何把杜詩中的意境變成畫中的藝術(shù)形象。他作畫從不打小稿,待胸中有了一個大致的想法,開始下筆,順著筆意筆筆生發(fā),由小到大,隨機應(yīng)變,原有的構(gòu)思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有時先後創(chuàng)作同一詩題的詩意畫,畫中的構(gòu)圖章法也會有較大的不同。
陸儼少的百開杜詩冊頁創(chuàng)作於1962年,完成後,曾在上海中國畫院、浙江美術(shù)學院、蘇州等地展出,均獲好評??墒恰肝母铩怪猩⑹?0餘幅,關(guān)於散失的經(jīng)過,陸老在這本冊頁的「後序」中作了詳細的交代,茲不贅言?,F(xiàn)存的百開杜詩冊頁,是1989年補全的,本文僅就這部冊頁的前後期畫風談一點溡姟
細觀陸儼少60年代和80年代創(chuàng)作的百開杜詩冊頁,可以明顯地看出畫風上起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也反映了陸儼少繪畫創(chuàng)作在前後期畫風上的總體變化。因此有必要從總體上對陸儼少的前後期畫風先作一番簡略的說明。 從總體上來看,陸儼少的創(chuàng)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年代到40年代,可以稱為早期,第二階段是從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中期,可以稱之為中期;70年代中期至今,可以稱之為後期。陸儼少的早期創(chuàng)作,因50年代前的連年戰(zhàn)亂和後來的10年浩劫,留存已經(jīng)不多,多為仿古、擬古作品,從中可以看出他學習傳統(tǒng)技法的厚實功底,但尚未形成他自己獨有的繪畫風格,用陸老自己的話來說,叫做「自認早年筆未到沉著痛快境地」。陸儼少的創(chuàng)作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是在50年代以後,因此從畫風上來說,70年代中期也就是70歲以前的作品,統(tǒng)稱為前期畫風;70年代中期以後的作品,稱之為後期畫風。主要根據(jù)是,陸儼少在1978年創(chuàng)作的〈雲(yún)深不知處〉這幅畫上有這樣一段題跋:「為予七十變法之始」,而在這幅畫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鉤雲(yún)」、「留白」、「墨塊」等新的表現(xiàn)手法。陸儼少把「鉤雲(yún)」、「留白」、「墨塊」的獨創(chuàng)技法,作為自己老年變法的標誌,而這三種表現(xiàn)手法,又確實促成了他晚年創(chuàng)作的獨特風格。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三法也可作為他前後期畫風分界的標誌。
關(guān)於陸儼少前後期的畫風,他在《陸儼少自敘》一書中曾經(jīng)作過一番比較,他認為「在六(當作七)十年代前,我的畫風較為縝密絹秀,靈氣外露,七十年代以後,日趨渾厚老辣,風格一變」。他還說道:「我自認近年筆力比前較為雄健,一掃柔媚之氣,然過此則流於獷?。老年變法,釋回增美,當時時警惕。因為所謂變法,不一定變好,也有變壞的可能」。以上兩段話,可以看作是他對老年變法前後兩種不同畫風的自我認識。這種認識是否得當呢?筆者認為是得當?shù)?,確有自知之明,可謂「如人飲水,冷煖自知」。要探討百開本杜詩冊頁前後期畫風的變化,也可以從陸老的這兩段「自白」入手。
陸老說,他70年代以前的畫風縝密娟秀、靈氣外露,反映在1962年創(chuàng)作的杜詩冊中,風格正是如此。陸老說,70年代的畫風渾厚老辣,而反映在1989年補全的杜詩冊頁中,風格亦無二致。由工緻縝密到粗放簡約,確是一變,是筆法之變;由清麗娟秀到老辣渾厚,又是一變,是氣象之變。下面就來具體分析。
60年代初期,陸儼少繪製百開杜詩冊時,正值年富力強,精力充沛的中年──50剛過之年。當年他在杜詩修養(yǎng),人生閱歷,生活底蘊上已趨成熟。尤其在筆墨技法上正進入一個黃金時期。為甚麼這樣說呢?其一,50年代上半期,他曾在一家私營書局畫過十來部連環(huán)圖,連環(huán)圖需要構(gòu)圖章法上的多變,需要細緻周密的環(huán)境描寫,需要細微地刻劃人物的神態(tài)表情,這些連環(huán)圖創(chuàng)作所需要的章法技法上的基本功,自然而然對他進行杜甫詩意畫百開本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其二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以後,曾花了半年多的時間,畫了200多張的一套課徒山水畫稿,把各種樹法、石法、山法、水法等傳統(tǒng)技法逐一畫成畫稿?!傅溬飧K小梗@套課徒山水稿的技法,為他日後創(chuàng)作百開杜詩冊頁打下了厚實的基礎(chǔ)。其三,早在40年代,他客居四川時,就開始創(chuàng)作杜甫詩意畫,到了50年代,他除了創(chuàng)作〈杜陵秋與詩意圖〉長卷外,還先後繪製了近10套杜詩冊頁,可以說他對於創(chuàng)作這類題材的作品已經(jīng)積累了較豐富的經(jīng)驗。正是基於這些因素,促成了他在創(chuàng)作杜詩百開冊頁時採用兼工帶寫的工緻縝密的筆法,全面施展他在傳統(tǒng)山水技法上的十八般武藝。
縱觀陸儼少這段時間創(chuàng)作的杜詩冊頁,筆墨技法上確是工緻縝密,他以傳統(tǒng)的界畫技法來畫樓臺亭閣,又一絲不茍地以各種傳統(tǒng)技法畫水、畫雲(yún)、畫山、畫樹、畫石、皴擦點染,筆筆到家。試以〈乾坤日夜浮〉這開冊頁來看,在這幅作品中,陸儼少以畫魚鱗紋的傳統(tǒng)技法來畫江水,一道一道水的波紋畫得十分工細,以其細密的水紋來描繪江水不舍晝夜地流動,暗喻「乾坤日夜浮」的詩意。畫幅的東南角,又以界畫的筆法添上了一小角城樓,以象徵「吳楚東南坼」的詩意。從筆法上來說,城樓、風帆、水紋都採用了工筆、細筆、繁筆,但畫面一點顯得呆板、塞迫、雜亂,而是疏密相間,工寫相輔,繁簡相生,因此是一幅佳作。
當然也毋庸諱言,在陸老前期的杜詩冊頁中,也確有少數(shù)過於工緻縝密的作品,由於過分工緻,物象顯得呆板,因為偏於縝密,布局呈現(xiàn)塞迫,在藝術(shù)效果上出現(xiàn)了功力深一分天趣少一分的現(xiàn)象。要說不足,這也許是一個不足。
與前期的工緻縝密的筆法相比,陸儼少後期的筆法就顯得粗放簡約。如果說,在小寫意的筆法哂彌校心陼r期較多地哂霉すP、細筆、繁筆的話,那末老年時期卻更多地使用意筆、粗筆、減筆。這種用筆上的變法,固然與他中老年不同時期的生理變化(諸如目力、精力)有關(guān),但更主要的原因,是70歲以後他實行了老年變法。
老年變法變甚麼呢?主要就是變筆墨上的表現(xiàn)技法。在長期的生活積累和藝術(shù)磨煉中,他終於一變傳統(tǒng)技法,以「鉤雲(yún)」、「留白」之法畫雲(yún)、畫水,以「墨塊」之法畫雲(yún)、畫石,以「連點」之法畫樹,形成了一套陸氏山水的獨特表現(xiàn)程式。這套新的表現(xiàn)程式當然也包括他在用筆上的變化,包括他從工緻縝密向粗放簡約方面的轉(zhuǎn)化。這種轉(zhuǎn)化同樣也反映到他的杜詩冊頁的創(chuàng)作之中。
〈江亭晚色〉是他1989年新創(chuàng)作的一開杜詩冊頁,與前面提到的〈乾坤日夜浮〉相反,同樣是畫城墻江亭,前者是用近似界畫的筆法精心繪製,後者卻祇用粗筆簡約的筆墨,勾勒出城墻江亭的大輪廓。為了加強江亭晚色的藝術(shù)效果,他又採用了「鉤雲(yún)」、「墨塊」等新的表現(xiàn)手法,粗筆寫來,使江亭在雲(yún)煙繚繞、雲(yún)樹相掩的暮色蒼茫中更富有詩意。
上文曾經(jīng)提到,從工緻縝密到粗放簡約,是陸儼少前後期畫風變化中的筆法之變,與此相關(guān)聯(lián)的是這種筆法之變又促成了他畫風中的氣象之變,這就是由清麗娟秀變成老辣渾厚的氣象。
在談氣象之變以前,先簡略地談一下何謂氣象?氣象者,景象也,風貌也。氣象一詞最早出自與顧愷之同時的東晉女詩人謝道韞的〈登山詩〉:「氣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而在畫論中,最先出現(xiàn)在相傳是唐朝南宗山水的創(chuàng)始人王維的〈山水論〉中,論曰:「觀者先看氣象,後辨清濁」。爾後五代的荊浩在《筆法記》也有相似的說法:「山水之象,氣勢相生」。這裏借用王維的氣象一詞來說明陸儼少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景象、風貌。
清麗娟秀是陸儼少前期創(chuàng)作中呈現(xiàn)的一種氣象,也是前期百開本杜詩冊中呈現(xiàn)的一種氣象。這種氣象的形成,首先與他長期生活在山明水秀的江南水鄉(xiāng)和西南水鄉(xiāng)有關(guān),正如清代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編》中所說:「天地之氣,各以方殊,而人亦因之。南方山水蘊藉而縈紆,人生其間其氣之正者,為溫潤和雅,其偏者為輕佻浮薄……於是率性而發(fā)為筆墨,遂亦有南北之殊焉。」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當然山明水秀的南方自然景觀反映南方畫家筆下未必都產(chǎn)生清麗娟秀的氣象,但是這種氣象又確是宋元以來出生於南方正統(tǒng)畫家筆下較多出現(xiàn)的一種氣象。
產(chǎn)生清麗娟秀氣象的原因,也與陸儼少學畫的師承淵源有關(guān)。據(jù)陸儼少自述,他拜過兩位老師,一位是教他學詩文的王同愈;另一位是教他學畫的馮超然。這兩位老師都是「四王」的推崇者,都不約而同地教他學畫當從「四王」入手。馮超然則對他更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中國山水畫自元明到「四王」的這個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而陸儼少對「四王」也確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他認為「『四王』還是有它存在之價值,有許多宋元遺法,賴『四王』而流傳下來的,如果食古不化,那末其末流陳陳相因成為萎靡僵化,這是不善學的緣故。所以學『四王』必須化,化為自己的面目,我就是從這條路上走過來的?!梗ㄒ姟蛾憙吧僮詳ⅰ罚┰诂F(xiàn)代中國畫壇上,「四王」長期以來作為「復(fù)古派」的典型代表屢受批判,陸儼少卻敢於對「四王」作出如此客觀公允的評價,實屬難能可貴。更為可貴的是,他還能十分坦率地承認自己就是從學「四王」,化「四王」為自己面目這條路上走過來的?!杆耐酢怪?,陸儼少更為推崇王石谷,而王石谷又是清初畫壇上以清麗名聞天下的,可見陸儼少的清麗娟秀是與王石谷的清麗不無關(guān)聯(lián)的。中壯年時代的陸儼少就是這樣深入「四王」堂奧,追本溯源,潛心苦研,師古人、師造化、諸法皆備于我,信手涉筆,皆成清麗娟秀氣象。
由清麗娟秀到老辣渾厚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它標誌著陸儼少藝術(shù)境界上的一個升華。標誌著他已跳出「四王」的法門,化古人筆法為我之筆法。並從名山大川,自然造化中參悟出前無古人的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出自家的路數(shù)程式,熟中求生、繁中求簡、博中求約、清麗中求老辣、娟秀中求渾厚,終成老辣渾厚之氣象。
眾所周知,一個畫家的變法,尤其是對一個藝術(shù)風格已經(jīng)定型,又有相當知名度的畫家來說,確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年逾八旬的陸老在筆墨的變法中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聽說他還不滿足,還要求變,要在色彩上再來一番變法,還聽說繼《杜甫詩意畫》百開巨冊之後,他還要再創(chuàng)作一部《李白詩意畫》百開巨冊,真是一位壯心不巳的藝術(shù)老人!在此遙祝陸老在新的藝術(shù)征途上取得更新的成就。還聽說繼《杜甫詩意畫》百開巨冊之後,他還要再創(chuàng)作一部《李白詩意畫》百開巨冊,真是一位壯心不已的藝術(shù)老人!---------------包立民 此說未知真否。 憑心而論,“壯心不已”固佳,以陸老晚年筆墨,體力,難作李詩百開。陸稟性近杜,又際遇相似,遂有“杜詩百開”瀝血之作,而太白汪洋恣肆,近世唯傅抱石近之。此陸老深知,若鼓努為力,豈能得乎!?(石柳山人語)
![[轉(zhuǎn)載]陸儼少杜甫詩意畫一百開后序 [轉(zhuǎn)載]陸儼少杜甫詩意畫一百開后序](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5/1312/41564984_1.jpg)
2009年翰海春拍,陸儼少《杜甫詩意百開冊》以6930萬元拍出。如今價格早過億元。拍賣期間,陸儼少的兒子、著名畫家陸亨也專程從上海趕到北京觀看了這次拍賣。拍賣會后,老人激動地說:“我感到非常激動,為我父親感到驕傲?!彼f,這套冊頁是自海外回流的,確實是他父親陸儼少的真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