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萬歷 雕漆提梁壺(殘) ![]() 宜鈞“祥符銘”茶葉末釉葫蘆瓶 宜興紫砂壺興起于明代,明晚期至清代中前期走向興盛,受到宮廷的重視。故宮舊藏的萬歷時大彬款紫砂胎雕漆壺,就是以紫砂為內胎、外罩雕漆的宮廷用品,也是世界上僅存的此類傳世珍品。舊藏中還有一部分明代宜鈞制品,以紫砂為內胎,外罩仿鈞窯窯變釉。因明代紫砂尚屬初創(chuàng)階段,器表粗糙,為顯示宮廷華貴氣象,明代進入宮廷的紫砂茗壺都是以紫砂為內胎的雕漆或掛釉制品,尚未見光素無飾的本色紫砂茗壺,故宮收藏的這件明萬歷時殘缺的雕漆提梁壺已經算是非常素雅的了。還有一件宜鈞“祥符銘”茶葉末釉葫蘆瓶,也只是用紫砂為內胎。 清康熙 邵邦祐款琺瑯彩花卉壺 (殘) 故宮所藏一件制作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琺瑯彩茗壺為故宮僅存,雖已殘缺,但彩繪出自宮廷畫家之手,彌足珍貴,且身桶飽滿,氣韻十足。 清雍正 宜興窯扁圓壺 雍正帝十分欣賞宜興紫砂壺千姿百態(tài)的造型,曾屢下御旨要景德鎮(zhèn)官窯仿照紫砂壺式樣燒造瓷器。而且雍正帝崇尚素雅,迷戀紫砂陶質樸的本真色澤,其間宮廷紫砂有堆繪本色圖案者,精致典雅,溫潤如玉,倒是有別于康熙朝的藝術特色。 清乾隆 綠地描金瓜棱壺 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對紫砂壺情有獨鐘。因乾隆朝的奢華虛榮之風比之康熙朝有過之無不及,他也曾仿效康熙帝在內務府造辦處制作紫砂胎上描金之壺,形成著名的乾隆御制金彩山水詩句紫砂壺。此類紫砂壺壺身一面常用描金繪山水園林圖案,另一面描金御題詩句,故宮博物院多有珍藏。雍正朝也偶有制作,清雍正至乾隆年間藝人邵玉亭善制此類壺,常堆飾荷蓮,工雅可觀?,F(xiàn)代制壺大師顧景舟在見到邵玉亭的壺后說:“一面浮雕荷趣,一面鐵線凸描篆書乾隆御制詩七絕一首,制作非常精細,此人應是當時的佼佼者?!贝送?,清三代尚有使用泥繪、貼花、模印、堆雕等裝飾手法形成繁復風貌的。如康雍間的徐飛龍,常泥繪花卉裝飾或飾以松鶴,以寓長壽之意??滴鯐r壺體堆雕鏤花紋飾,甚至在肩和足鑲有金屬鏤空紋飾,顯得富麗華貴、光彩奪目。乾隆時,貼花、堆雕裝飾也較為常見,整壺顯得華麗吉祥。
楊彭年傳世名品,多為“西泠八家”之一的陳曼生設計或刻銘,源于修補破損紫砂壺或因錫器較軟易于刻繪而興起的包錫手法的發(fā)揚光大是在清中期的朱石梅手上。《畫林新詠》記載:“朱石梅仿古以精錫制茗壺,刻字畫其上,花卉、人物,皆可奏刀,人以之比曼生砂壺?!彼棋a包紫砂壺的把、嘴、鈕多為鑲玉制成,壺把也偶用硬木為之,并常在壺體上題刻,其篆隸行楷皆具有遒勁俊逸之風??梢哉f,清中期除了陳曼生的文人壺盛行之外,以朱石梅為代表的錫包壺亦引領一時之風尚。
故宮另藏有楊彭年款飛鴻延年壺,是紫砂史上的重器。此壺泥色深紫,圓潤的半球造型飽滿敦實。壺腹刻“鴻漸于磐,飲食衎衎。是為桑苧翁之器,垂名不刊,曼生為止侯銘”,底部仿“飛鴻延年”瓦當之形,蓋內鈐“彭年”小印。該印筆道蒼勁爽利,可作為鑒別“曼生壺”的標準印章之一。顧景舟大師在1982年9月訪問故宮博物院時,鑒定此壺為真品。 故宮所藏有晚清壺數(shù)款,藝術水平一般。唯黃玉麟款的圓壺具有代表性。尤其壺嘴的下垂設計與晚清民國時制壺名家陳壽珍所制相同,原為方便時人直接對嘴小啜,遂成一時特征,值得一介。(編輯:木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