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總統(tǒng)專機制造商 文 |楚定北 2010年7月19日,伴隨著波音787“夢想”客機的靚影,為期6天的倫敦范堡羅國際航展火熱啟幕。航展首日,波音便以120億美元的訂單,開始了新的“夢想”之旅。 “沒有波音,就沒有美國,當然也就沒有自由世界。”多年以前,美國國會如此評價波音。自1916年創(chuàng)辦以來,波音就意味著高科技,意味著安全,這對波音來說,不是口號,而是信仰。 年輕木材商熱衷造飛機 1916年7月15日,35歲的威廉·波音在美國西雅圖創(chuàng)辦了太平洋飛機制造公司,這便是空中霸主——波音公司的前身。波音本是一位從耶魯大學退學的木材商,緣于對航空飛行的濃厚興趣,當年他與好友順利制造了一架仿馬丁型樣式的水上飛機,并命名為“藍色比爾”( 威廉·波音的昵稱),波音自任飛行員,在西雅圖的聯(lián)合湖上成功試飛。 有了最初的嘗試,波音決定轉行投身飛機制造事業(yè),為此特地雇了一位名叫王助的中國工程師。但萬事開頭難,公司成立之初只有臨時工人16名,有形資產包括一輛大貨車在內,總值才450美元。波音手上的全部家當只有5架飛機,除兩架原型機——“藍色比爾”和“馬拉爾”外,其他都是王助改進的C型雙座雙浮筒小型水上飛機。 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美國卷入其中。出于備戰(zhàn)需要,美國海軍試飛了波音C型機后,感覺不錯,便訂了50架作為訓練之用。這筆57.5萬美元的生意把波音帶上一條康莊大道,公司隨即改名為波音航空公司。 不久,波音又得到了一份總數(shù)為50架三人座水上巡弋飛機的訂單。不過,戰(zhàn)爭結束得似乎早了些,在完成一半的產量后,軍方不再需要剩下的飛機,訂單自然也就取消了。這時的波音公司已經由當初的16位臨時工,發(fā)展壯大到110多人。波音公司迎來第一次經營危機。 波音沒有選擇簡單但行之有效的方法——裁員,他甚至不想通過減低員工薪水來渡過難關,盡管在戰(zhàn)爭期間為了給員工發(fā)薪水,他已被迫舉債3萬美元。 為解燃眉之急,無奈之下,波音只得將兩架極具歷史價值的原型機“藍色比爾”和“馬拉爾”號賣給新西蘭航空公司——這也是波音的第一個外國客戶。為得到公司周轉的現(xiàn)金,波音開始不斷發(fā)行新股票,但絕大部分最后只有他自己買進。 絕望之余,波音公司開始生產家具:五斗柜、梳妝臺、床??應有盡有,但美國民眾對“波音牌”家具似乎并不感冒,難得掏腰包。波音制造的這些家具,后來只得作為福利自產自購,以象征性的價格賣給了公司的職工。 那段時期,波音只造了一架B-1型新型水上飛機。1919年3月3日,波音親自駕著這駕飛機從英屬哥倫比亞的維多利亞市飛抵西雅圖,還附帶了60封信。這成了美洲國際航空信件的處女航,也為波音日后向商業(yè)航空領域進軍,邁出了第一步。但這只是杯水車薪,到1920年,波音已虧損30萬美元,未來前景凄風苦雨。 木頭造飛機,波音有優(yōu)勢 天無絕人之路。1920年,美國陸軍的一個合同成了波音的救命稻草。當時美國陸軍部強烈要求成立一個獨立的陸軍航空隊,以重型轟炸機作為主要戰(zhàn)略武器。陸軍部做好設計以后,再交由民間制造廠競標承制。波音順利得標,隨即生產了10架地面攻擊試驗機。 接著,波音又以低成本優(yōu)勢得標,獲得了承制200架MB-3戰(zhàn)斗機的合約。這份價值140萬美元的訂單,足以讓波音擺脫困境,更主要的是,它重樹了波音壯志凌云的雄心。 波音之所以能低價得標,主要因為自己有一大片森林。波音本是以經營木材起家,由于當時的飛機主要結構以針葉樅木為材料,波音公司自產的木材,使得其制造飛機的成本較同行都少。 在制造陸軍設計的飛機時,公司深感設計、制造、試飛、使用各環(huán)節(jié)脫節(jié)的弊端,于是決心自己開發(fā)新機型。后來成為波音公司總裁的艾吉維特,采用新流行的單翼機概念設計出新型的海軍戰(zhàn)斗機FB-4。這是波音第一架氣冷式引擎動力的飛機,操縱方便,其改進型后來成為航空母艦上的標準戰(zhàn)斗機,在20世紀30年代波音賣了約600架這種飛機。 歷史一再證明私有制的巨大創(chuàng)造力。1925年《凱利法案》規(guī)定航空郵件交私人經營,郵路由私人競標,低者得之。從此,美國空運空郵業(yè)務以極大的規(guī)模成長發(fā)展。波音同年設計試飛成功的40A型機,成了進入這個新興領域的“排頭兵”。 40A型機可運載1200磅信件,波音有能力借此開出低價:每磅第一個1000英里運費為1.5美元,以后每100英里0.15美元,當時美國西方航空公司的叫價比波音貴了一半,為此,波音順利贏得了舊金山至芝加哥這條航線的運營權。 1925年7月1日,威廉·波音宣誓成為了一名郵政職員。這樣,他就可以為郵政當局充當“空運使者”了,這在當時可是一項極其可觀的收入。三年以后,波音己經擁有一家飛機制造廠和一個引擎制造廠、一個航空公司。波音航空公司在全美市場的占有率高達30%。一個空中帝國正在興起。 創(chuàng)始人波音憤然賣掉公司 然而好景不長。1930年,美國國會通過《麥克納瑞-瓦特士法案》替代《凱利法案》。這項法案不僅大幅降低空郵郵資,而且規(guī)定郵政總監(jiān)有權擴大或加強某一航線。這給郵政大員們營私舞弊提供了溫床。這一法案的實施,波音公司喪失了其空郵運費報價低的優(yōu)勢,從郵航線上被“踢”了出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對于波音和他的合伙人來說,1934年2月9日絕對不是一個好日子,在美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1934年空郵法案》這一天正式生效了。法案規(guī)定飛機或引擎制造者不得與航空公司有任何聯(lián)系。波音公司最終只保留了一個制造飛機的子公司。 威廉·波音早已厭倦了政客們的折騰,看穿了他們把航空工業(yè)當作政治足球、隨意把玩的伎倆,義憤填膺之余,他做出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抉擇——放棄自己一手創(chuàng)立并為之耗費心血的公司,連波音的股票也拋售一空。 創(chuàng)始人雖然退出了公司,但波音在引領行業(yè)風向方面,卻依舊勇往直前。“二戰(zhàn)”前后,波音在重型轟炸機制造上,開始大顯身手。其有“空中堡壘”美譽的B-17,成了德國納粹眼中的“女妖”。而“超級空中堡壘”——B-29轟炸機,曾給日本以“滅頂之災”。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兩架B-29分別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迫使日本于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此后波音又研制了B-52轟炸機作為B-29轟炸機的升級版。 源于戰(zhàn)爭的需要,波音迅速在航空航天領域實現(xiàn)井噴發(fā)展。在美國“阿波羅”登月工程中,波音制造的、以電磁發(fā)動的“月球漫游者”,至今仍然孤零零地“停泊”在千古寂寞的月球上。今天,波音依然是美國太空站項目的主要合作制造商。在波音公司領導人看來:唯一比做政府生意還壞的事,就是沒有和政府做生意。這就是波音。 一路高歌猛進的波音,逐漸在國際民航市場策馬揚鞭。 “二戰(zhàn)”之后,波音以原有B-52型轟炸機的生產設備和廠房為基礎,發(fā)展波音707大型民用客機生產,此舉奠定了其在世界大型民用客機生產領域的龍頭地位,并把人類帶進了全新的噴氣時代。當然,這條路走得并不輕松。 5.25億元的豪賭:研制波音747 對于航空技術來說,上世紀60年代無疑是一場呼嘯的狂飆突進。 1963年,美國空軍啟動了一項開發(fā)大型戰(zhàn)略運輸機的研究計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波音在競標中輸給了洛克希德公司——美國最大的國防工業(yè)(軍火、航天等)承包商之一。 面對挫折,波音意識到,他們必須研究如何把巨無霸運輸機和高性能引擎民用化的可能,否則前景將會極其黯淡。正好當時民航業(yè)的老大泛美航空公司,眼見載客人數(shù)年年增長15%,認為波音20世紀50年代制造的707噴氣飛機已經滿足不了要求。同時,道格拉斯制造的DC-8-60客機也威脅著波音的地位,其載客量為270人,航程為4700英里。因此,波音不得不開發(fā)新一代大型客機,以期立于不敗之地。 1965年12月,波音接到了泛美的需求:研制一架能運載400人、飛行5000英里的飛機——波音747。這對波音和泛美來說無疑都是一場豪賭。當時泛美航空董事長胡安·特里普對波音總裁比爾·艾倫有一次著名的對答。前者說:“只要你造我就買。”后者答:“只要你買我就造。” 一年后,泛美與波音的5.25億合同正式簽訂,這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一筆客機采購訂單。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瘋狂中,波音將公司的全部賭注都押在了747項目上,連續(xù)投資69億美元從事研發(fā)。 在 5 萬波音人瘋狂地趕工 16 個月之后,第一架波音 747 在 1968 年 9 月 30 日成功地下線了。隨后的試飛結果表明,波音 747 的操控性能優(yōu)良,試飛本身進行順利,但問題接踵而來,尤其是發(fā)動機。在 10 個月的試飛中,發(fā)動機故障 87 次,更換55 臺。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發(fā)動機的問題使 20 架已經完成的波音 747 沒有發(fā)動機可安裝,但波音依然把其中一架送到 1969 年的第 28 屆巴黎航展展出,立馬引起轟動。此后經過大量昂貴的修改,波音 747 終于在當年12 月通過了美國聯(lián)邦航空局的質量驗證。 由于波音 747 的航程比預計的短了 7%,加上其他種種初期設計和質量問題,泛美威脅要在每架波音 747 上扣押 5 百萬美元的付款,直到所有問題全部解決。更糟的是,上世紀70 年代初,波音遇上了財政上的嚴重困難,波音 747 研制后期全靠銀行貸款保障資金來源,一旦銀行停止借貸,波音就將走向破產深淵。 波音這座“泥菩薩”終于過了河。1970 年 1 月 15 日,第一架波音 747 交付泛美,被命名為“美國青年快船”號,時任總統(tǒng)尼克松的夫人帕特·尼克松親自出席命名儀式。命名儀式沒有用傳統(tǒng)的香檳酒,而是用紅白藍三色的水灑向嶄新的飛機,紅白藍正是美國國旗的顏色。 由于波音 747 計劃嚴重超支,初期的問題又使航空公司的大宗訂單姍姍來遲,波音在上世紀70 年代初再次陷入破產邊緣。當時,美國經濟被越南戰(zhàn)爭嚴重拖累,西雅圖的失業(yè)率高達17%,位居全美城市失業(yè)率排行榜首位??偛孔淦溟g的波音公司,自然成為人們遷怒的犧牲品。 自1970年始,波音曾經連續(xù) 18 個月沒有賣出去一架飛機,眼看就要撐不下去了,波音生產線也只能靠來自海外的7.5億美元的定單茍延殘喘。為此,僅在 1971 年初到 1972 年下半年之間,波音就一口氣裁員60%,以致西雅圖風聲鶴唳,人人自危,更有好事者在高速公路上豎起標志:“最后一個離開西雅圖的人,請把電燈關掉”。當然,廣告牌上還印有一只燈泡。 隨之而來的石油危機,對波音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波音 747 的經濟性只有在滿載的情況下才能體現(xiàn)出來,上座率 70% 時,耗油率只下降 5%,加上高昂的初始購置成本,經濟性的優(yōu)點就蕩然無存了。很多航空公司轉向較小也較省油的麥道(麥克唐納和道格拉斯1967年合并后簡稱)DC-10機和洛克希德 L-1011機。1972年到1976年,波音每年接到的747訂單只有20架上下。 為了能夠渡過難關,波音公司做了許多后來被證明是失敗的嘗試。波音汽艇、波音鐵軌車、波音瀝青車、波音高速鐵軌??波音甚至還擁有一個奶牛場,生產并出售“波音牌”牛奶。 世界元首專機供應商 歧路雖多,但波音還是挺過了最艱難的時光。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活躍,人們長途旅行的增加,第一代波音 747以巨大的載客量、超長的航程和較高的巡航速度,很快成為民航界的“身份”的象征。事實上,在服役第一年,波音747系列乘客人數(shù)就達到了空前的數(shù)目——700萬人次,它還創(chuàng)下從倫敦到悉尼不停站飛行18000公里,時長20小時零9分鐘的世界紀錄。 更重要的是,747的誕生將民航業(yè)帶入到“寬體噴氣”時代。波音747還經常被用作電影題材或道具,如《747絕地悍將》和《空軍一號》,都將波音747的傳奇演繹到淋漓盡致。 不僅如此,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克林頓、布什等都選擇了波音747作為自己的座駕,波音747名副其實成了享譽世界的“空軍一號”,也成為各國航空公司中無可爭議的旗艦。 波音與美國總統(tǒng)淵源已久,這正是波音公司最高明之處。借助國家元首作形象代言人,其影響力和美譽度,自然可想而知。 最初,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杜魯門乘坐的專機都是道格拉斯公司制造的,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則選擇洛克希德公司的“星座機”。后來,國務卿建議艾森豪威爾改用波音公司的噴氣式飛機,他認為總統(tǒng)到外國去參加高峰會議,若乘坐之前的螺旋槳飛機就太不體面了,因為這關乎國家尊嚴。艾森豪威爾接納了國務卿的意見,1959年5月12日,一架波音707-320型機改裝為“空軍一號”總統(tǒng)專用噴氣飛機。 這可謂波音公司最光彩的一筆買賣,后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元首很多都選擇波音飛機作為專機。日本版“空軍一號”是兩架相同的波音747-400,供首相、天皇、皇后和皇室成員使用。韓國租借了一架波音747-400作為總統(tǒng)專機,一同被租用的還有機組人員和維修人員。印度“空軍一號”作為總統(tǒng)和總理的專機,由波音737客機基礎上改進而來。阿根廷總統(tǒng)專機“探戈一號”是一架波音757-200,尾翼上部寫著“T-01”,下部則是一面藍白色阿根廷國旗。 在波音飛機眾多的產品系列中,波音747無論從質量還是銷量來說,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目前,波音公司已售出1400余架747飛機,每架747客機為波音公司平均贏利大約3000萬至4000萬美元。這是波音近40年來基業(yè)得以長青的搖錢樹。 繼747之后,波音又陸續(xù)推出了757、767、777系列?;蛟S因為名氣太大了,波音不幸成為恐怖分子實施恐怖活動的首選破壞目標。在震驚世界的“9·11”事件中,兩架波音767被劫持,分別撞向了紐約曼哈頓的世界貿易中心“雙子星座”兩座大樓,大樓隨即失火坍塌。一架被劫持的波音757則撞入五角大樓西翼、引發(fā)大火。 未來的空中霸主:波音還是空客?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波音唯我獨尊,在國際民航市場上占有了最大的份額。盡管麥道公司以及歐洲空中客車公司(空客)極力挑戰(zhàn),但波音公司始終穩(wěn)坐國際民航客機市場的頭把交椅,市場占有份額高達60%。 1996年12月,波音宣布以166億美元兼并美國麥道公司。麥道曾經是世界上著名的軍用機生產商之一,它70%的利潤來自軍用飛機,著名的F-15“鷹”、F/A-18“大黃蜂”就產自它的門下。一年后,雙方簽署協(xié)議、完成交割,新波音的業(yè)務進一步向民用航空、國防防務和航天各方面深化,其客戶遍布世界145個國家和地區(qū),公司手頭的訂單總值超過1000億美元。這家全球雇員近30萬的公司,成了名副其實的航空航天王國。 進入21世紀以來,波音已越來越感覺到了來自歐洲空客的競爭壓力。在世界民航飛機領域,空客先用 A300 進占了中短途寬體市場,A320 進占了窄體市場,隨后,空客開始向遠程寬體的王座發(fā)起了沖擊,從 A330/340 到 A350,前赴后繼,攻城掠地。波音則以 777、787發(fā)動“帝國反擊戰(zhàn)”,作為應對,空客又進一步推出 A380 。 隨著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進一步加快,日益迫切需求點對點不經停飛行,而不全是大飛機中心(樞紐)對中心(樞紐)飛行。波音從中發(fā)現(xiàn)了新的商機。 與載客555人的空客巨無霸客機A380相比,航空公司利用載客量略小的波音787飛機,為不適合使用大型飛機的遠程航線提供不經停服務,降低一些300-400座大型客機空座率過高的運營風險。同時,可安排比波音747飛機多一倍的航班,旅客可獲得多種選擇,免去乘坐A380必須到大型樞紐機場轉機的麻煩。 一切似乎才剛剛開始。據波音2010年度《當前市場展望》報告,截至2029年,市場將需要30900架新民用客機和貨機。這無疑是一塊令人垂涎的大蛋糕,波音、空客必將迎來新一輪市場搏擊,最終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未來30年世界航空業(yè)的新格局,已處于激烈變革中。 鏈接:波音大事記 1916年,威廉·波音在美國西雅圖創(chuàng)辦太平洋飛機制造公司,此即波音公司前身。同年,波音第一架飛機“藍色比爾”號誕生 1927年,波音設計制造了25架波音40A型運輸機,涉足美國郵航業(yè)務 1930年,波音公司首次在飛機上安排了一名經過訓練的女護士進行招待服務,此舉開“空姐”之先河 1933年,波音247試飛成功,這是世界上首架現(xiàn)代化民航用機 1938年,波音307型研發(fā)成功,這是第一種帶增壓客艙的民用客機 1943年,波音在“空中堡壘”B-17的基礎上,成功研制“超級空中堡壘”B-29轟炸機,為美國等同盟國取得“二戰(zhàn)”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1958年,世界首架噴氣式飛機波音707投入商業(yè)運營。波音707客機的誕生,把世界帶入了噴氣機時代 1963年,波音727三引擎噴氣式客機問世。此后20年,運送乘客達30多億人次 1972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乘坐“空軍一號”——波音707客機,對中國進行訪問。同年,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向波音公司訂購了10架波音707客機 1985年,日本航空公司國內航線波音747-100SR班機撞山墜毀,520人死亡,這是世界民航史上單機發(fā)生的最大空難事件 1997年,波音以166億美元兼并世界第三大飛機制造公司——麥道,美國民航領域,從此波音一枝獨秀 2000年,波音與通用汽車公司達成協(xié)議,出資37.5億美元收購其下屬的休斯電子公司航天和通信業(yè)務部,從而使波音成為世界最大的商業(yè)衛(wèi)星制造商 2010年,波音公司在西雅圖向中國民航交付第800架飛機 來源:《文史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