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主要景點
留園占地30余畝,集住宅、祠堂、家庵、園林于一身,該園綜合了江南造園藝術,并以建筑結構見長。全園用建筑來劃分空間,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qū):中部以山水見長,池水明潔清幽,峰巒環(huán)抱,古木參天;東部以建筑為主,重檐迭樓,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勝;西部環(huán)境僻靜,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籬小屋,頗有鄉(xiāng)村田園風味。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園林的精華,主要集中于中部;東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廳、林泉耆碩之館、還我讀書處、冠云臺、冠云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云峰,兩旁為瑞云,岫云兩峰;西部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筑。北部具農村風光,并有新辟盆景園。建筑師們在中區(qū)的東南地帶開鑿水池,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建筑則錯落于水池東南,形成典型的南廳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各建筑物設有多種門窗,每扇窗戶各不相同,可溝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內觀看室外景物時,能將以山水花木構成的各種畫面一覽無余,視野空間大為拓寬。東區(qū)的游廊與留園西側的爬山廊成為貫穿全園的外圍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變化,長達六、七百米,將全園貫穿。廊壁嵌有歷代著名書法石刻三百多方,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為明代嘉靖年間吳江松陵人董漢策所刻,歷時二十五年,至萬歷十三年方始刻成。

留園內長達六、七百米的游廊蜿蜒曲折將全園貫穿
1、中部景區(qū):
中部是原來涵碧山莊的基址,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山池為山北池南,假山的朝陽面對重要的觀景建筑涵碧山房。以池水為中心,東南為建筑。園門至古木交柯、花步小筑處的建筑空間處理非常巧妙。
主要景點有:古木交柯、綠蔭、涵碧山房、小蓬萊、濠濮亭、曲溪樓、清風池館、汲古得綆處、遠翠閣、聞木樨香軒、可亭、明瑟樓等

中園景區(qū)
古木交柯 是位于留園中部山池主景區(qū)的入口,從園門進入,經過一段空間曲折變化的小巷,進入到“古木交柯”小院。院中原生有古柏,自生女貞與古柏相連理,故稱“古木交柯”?,F補種古柏、山茶、天竹,與其“交柯”之名略有出入。從古木交柯處有向北、向西兩條不同路線。古木交柯北側亦軒亦廊的建筑,用不同的漏窗形成漏景,漏窗的花格由東向西,由密漸疏,西側與“綠蔭軒”之間以空窗相隔,利用光影變化進行引導游人向西進入“綠蔭軒”。
綠蔭軒 建筑西側原有一株古楓,小軒籠罩在樹蔭下,故名。明高啟葵花詩:“艷發(fā)朱光里,叢依綠蔭邊”,此軒即仿此詩意。綠蔭軒為硬山造,臨水而筑,劉氏寒碧莊時已有。軒南庭院墻上有石匾嵌于其上,錢大昕書“花步小筑”。西側楓樹邊有一石形如濟顛,而俗稱濟仙亭。臨水掛落與欄桿之間,涌出一幅山水畫卷。以雕花隔扇將花步小筑天井和綠蔭軒隔開,從綠蔭軒中向南隔雕花隔扇漏景天井內的石筍,向北則視野開闊,望及中部湖面。不足是距水面略高。

綠蔭軒
涵碧山房 別有洞天 涵碧山房為留園中部的主體建筑,取宋代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己變紅”詩意。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僅指池水,同時也指周圍山巒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為名。涵碧山房東面緊靠明瑟樓,劉氏時稱“卷石山房”,盛氏時名“涵碧山房”,俞樾《留園記》中“涼臺燠館”亦是指此。涵碧山房面闊三間,硬山卷棚屋頂,南北均置落地長窗。朝北是空間開闊的山水主景,廳前平臺,碧池青山,香樟、銀杏古木參天。廳南是較為封閉的庭院空間,庭院較大,以滿足日照。院中花木扶疏,自然古雅的湖石牡丹花壇位居庭院中央。春日玲瓏透剔的太湖石與花色艷麗的牡丹互相映襯,形成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富貴圖畫。廳前荷池,水中種荷花,故通常又稱荷花廳。蘇州園林主廳與山水的布局,宜水池居中,廳位池南,山在池北,廳堂朝北隔水觀山,可欣賞到陽光明媚、層次豐富的山水主景畫面,留園“涵碧山房”即為此佳例。廳內“涵碧山房”和“胸次廣博天所開”兩幅匾額額為香禪居士潘鐘瑞書寫。
在涵碧山房西,有連接入西部的之字曲廊曰“別有天”。從別有洞天向北,經過一段廊之后,連接爬山廊。在山腰處設云墻,爬山廊不僅與云墻若即若離,單面空廊與雙面空廊交替,形成一側觀賞與兩側觀賞的交替游覽,也形成了趣味性的小天井。同時也隨山勢高下起伏,明暗變化豐富。

涵碧山房

“別有天”曲廊
明瑟樓 恰杭 一梯云 取《水經注》中“目對魚鳥,水木明瑟”而名。位于綠蔭軒西側,涵碧山房之東。此處環(huán)境雅潔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借以為名。樓為二層半間,卷棚單面歇山造,樓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樓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邊一峰屹立,上鐫“一梯云”三字。樓梯面東墻上,有董其昌書“飽云”二字磚匾一塊。此樓劉氏時已有。

明瑟樓
明瑟樓下方室稱“恰杭”,杭在《唐韻》與“航”同,《說文》釋為“方舟”也。此建筑及其西涵碧山房在可亭處看來有如一艘航船,取杜甫“野航恰受兩三人”之句。故名“恰杭”。此名盛康時已有。恰航內抱柱上有園主張之萬所撰的對聯:“卅年前曾記來游,登樓看雨,倚欄臨風,俛仰己成今昔感;三徑外重增結構,引水通舟,因峰筑榭,吟歌長集友朋歡?!倍瓑燮綍β摲从沉伺f地重游,園亭增麗的今更勝昔之感。廳前壁上嵌有錢大昕《寒碧莊宴集序》書條石,為留園寶貴史料。

恰杭
“明瑟樓”南側有太湖石“一梯云”為鑲隅,取鄭谷詩云:“上樓僧塔一梯云”之意,假山西墻為明代董其昌手法“飽云”二字,湖石鑲隅陡峭,顯云之意境。

一梯云
曲溪樓 濠濮亭 小蓬萊 曲溪樓在“古木交柯”北側,留園的主要景觀之一,原名“尋真”,清德宗光緒初年改名“曲溪”?!稜栄拧罚骸吧綖^無所通者曰溪,又注川曰溪”。曲溪,亦即曲水,此處為借用,沿用至今。曲溪樓始建于明代,劉恕曾名“攸寧堂”,樓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至今。建筑臨水,二層,單檐歇山造,樓只有前半爿,下為過道,狹長,進深僅三米左右,南北長十余米,面積約一百一十三平方米,沿水池東岸展開。八角形門洞上刻有文征明手書“曲谿”磚額。曲溪樓點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尺度得宜。由于水池東岸,故而盡量減少尺度,形成面闊大于進深的狹長帶行,采用了單檐歇山造,并且是單坡,也就是“半”個樓,以免在池東、南等處遠觀曲溪樓時感覺體量過大。二是粉墻漏景。一層以粉墻為紙,墻西配置奇石、植物,形成豐富投影與襯托。一層粉墻上多開大型漏窗,利用漏景、框景方法打破長直立面帶來的單調性。
五峰仙館之西有西樓,劉氏時曾名“西爽”,今俗稱西樓。建筑為單檐歇山造,和曲溪樓相通。
濠濮亭在清風池館南側,浮現于碧波之上的半島上,與小蓬萊遙相呼應。取意自《世說》“梁簡文帝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木,便自在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此處取濠濮之意,濠即濠上,濮是水名,古人以濠濮指代觀魚之地。亭旁有十二峰之一的奎宿峰。亭為方形四角,單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劉氏時稱此亭為“掬月亭”。亭側池畔立有一石,倒影池中如圓月,名印月。盛氏時名“濠濮想亭”。
亭內有佚名撰寫的一幅對聯:“天天圓月三人影;處處名花四時香?!鄙下摮鎏评畎住对孪陋氉谩贰芭e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句,指的是濠濮想池邊那塊稍微傾向水面的碩大臃腫的湖石,通體僅有一個對穿的圓洞,光線通過洞孔映入水底,儼然一輪明月倒影風雨晦冥,天天如此。

曲溪樓、濠濮亭
小蓬萊 位于水池當中,故借以為名。其名取自《史記》“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種山者,在渤海中”的仙山之意。島上有紫藤架的橋與兩岸相連,引蔓通津,具有較好的圍合感。島上駁岸巖石參差,中間有較大的空間。上有黃石,刻有“小蓬萊”三字,系解放后新題。盛氏時園中亦有小蓬萊者,據考證系指今西部土山。

小蓬萊
清風池館 汲古得綆處 遠翠閣 清風池館為單檐歇山造水榭,取意自《詩經》“吉甫作頌,穆如清風”、《楚辭·九辨》“秋風起兮天氣涼”,又宋蘇東坡《赤壁賦》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等句。劉氏時稱垂楊池館,盛氏時改名為清風池館,昔署匾曰“清風起兮池館涼”。建筑為水軒形式,單檐歇山造,西敞開,平臨近水,環(huán)境舒適,借以為名。清風池館四面墻的做法不同。西面開敞,臨水憑欄可望池中小蓬萊島;東面為鏤花隔扇,漏景五峰仙館;北為粉墻;南為窗,窗外綠樹峰石可賞。清代楊沂孫有聯:“墻外青山橫黛色,門前流水帶花香”。
汲古得綆處處于位于五峰仙館北館東側的附屬小軒,硬山卷棚屋頂,朝東三間,面向中花園。周圍牡丹花壇、太湖石峰,花木掩映。這里原是書房,環(huán)境幽靜,適宜攻讀。匾額“汲古得綆處”和對聯“汲古得修綆,開琴弄清弦”均講治學之道理。取自唐韓愈《秋懷》詩:“歸愚識夷涂,汲古得修綆”意。《說苑》亦云:“管仲曰:短綆不可以汲深井?!闭f明鉆研學問,須有恒心.找到方法,猶如深井汲水,必須得長繩(綆)一樣,頗有理趣。軒內有清代浙西派詞人朱彝尊撰寫的一幅對聯:“汲古得修綆;開琴弄清弦?!薄 ?/p>
遠翠閣位于留園東北方,取方干詩意““前山含遠翠,羅列在窗中?!痹娕c景符,借以為名。其下即“自在處”,劉氏時曾名“空翠”,后改名含青樓,盛氏時名“遠翠閣”。閣實質為樓,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二層,單檐歇山造。樓下名“自在處”。宋代陸游有詩:“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贝颂幘吧c詩意相同,借以為名。前側一峰名“朵云”,對面置有青石牡丹花臺,動物浮雕極為生動,相傳為文徵明停云館舊物。

清風池館

遠翠閣下“自在處”

自在處前“朵云峰”,右下為青石牡丹花臺
聞木樨香軒 可亭 聞木犀香軒位于中部西墻爬山廊的山頂位置,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木樨,即巖桂。軒為方形,后倚云墻,單檐歇山造,徐氏時稱“桂馨閣”,劉氏時曾名“餐秀軒”,盛氏時改為今名。聞木樨香軒,是觀秋景的佳處。此處山高氣爽,環(huán)顧四周,滿園景色盡收眼底,是對景池東曲溪樓的主要位置。軒內有鄭文源集句組成一聯:“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上聯化自晚唐詩人羅鄴《費拾遺書堂》詩句“怪石盡含千古秀,奇花多吐四時芳”句,是說奇石含蘊著千古秀色。下聯集明代謝榛《中秋宴集》詩句,“江漢光翻千里雪,桂花香動萬山秋?!笔钦f秋風吹拂,萬山浮動著桂花的香氣。“動”字將香寫活了。

聞木樨香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