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和正義并不是這個宇宙與生俱來的法則 報復心理探討,當你遇到不公平時,憤怒時你還能穩(wěn)定住自己的情緒嗎? 文章來源: 上海樂天心理咨詢中心 作者:吳力蘇 當我們過去吃了某人的虧,或受到某人的欺負,我們當時感到很委屈,很憤怒,但是我們因為恐懼,害怕,因為弱小不敢反抗,就壓抑在心中,事后又越想越難受,實在忍不下這口氣,想要去報復對方,甚至這種報復的想法是毀滅對方,但是當我們真的去報復了以后,我們的內(nèi)心似乎還是沒有好,還有其他的問題產(chǎn)生,又有害怕,恐懼那個被報復的人是否會又找回來報復自己。 這種內(nèi)心的折磨似乎沒有盡頭,這種復仇的心理首先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沒有達到復仇的目的,就無法度日了,成天生活在憤怒,不安之中,那就是我們的心態(tài)有問題了,也就是你輸不起,你過去弱小,就打不過別人,你隱忍下來,這實際上你過去是在保護自己,但是你覺得這又不好了,是對自己過去的不能接受和否定,你過去就輸了,可以承認自己是輸了,這也是一種勇氣。 但是如果你想報復也要有合適的機會,不要成天一定要報復,首先你要把今天的日子過好,不要因為要報復的心理而毀了自己今天的生活。 如果你要報復這種報復也是需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nèi),過去別人踢了你一腳,你卻要把別人給殺掉,這種報復就是過度的,是毀滅性的,他會毀掉對方,也毀了自己。 所以不管是要報復還是不要報復,你都能承受的住當下的情緒,你需要一個平穩(wěn)的心態(tài),你穩(wěn)定的自己,你才能健康幸福的生活著。 公平觀念是一種動物精神 《動物精神》,已經(jīng)不能算做新書了,然而總有一種書,會歷久彌新。當然,也許現(xiàn)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不過這本書的特點是,盡管涉及的問題具有很強的學術性,但讓人每次閱讀都能獲得許多的樂趣和思考。乍看書名,讓人摸不到頭腦,再看作者恍然大悟: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阿克羅夫和著名金融學家希勒。作者以平實的筆觸,將復雜的經(jīng)濟學問題娓娓道來,既是對宏觀經(jīng)濟學理論和政策的顛覆之作,也是針對眾多普通人的解惑之作。這本合著吸收了行為經(jīng)濟學這門新興學科的觀點,揭示了深藏在經(jīng)濟現(xiàn)象和問題背后的人的動物精神,解釋了當人按照合乎人性的動物精神行動時經(jīng)濟是如何運行的。 什么是動物精神 “動物精神”一詞的使用要追溯到凱恩斯,他在《貨幣、就業(yè)與利息通論》(以下簡稱《通論》)中提到,人們的行為不僅受理性指導,也受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影響?!皠游锞瘛痹谥惺兰o拉丁文中指的是一種基本的精神力量和生命力。但是,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中,動物精神具有了略微不同的含義,我國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非理性動機和非理性行為的代名詞,該書作者進一步指出,這一術語用來指經(jīng)濟中的不穩(wěn)定因素,這種不穩(wěn)定因素就是我們常常受自身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支配。 動物精神理論認為,盡管人類大多數(shù)經(jīng)濟行為源自理性的經(jīng)濟動機,但也有許多經(jīng)濟行為受動物精神的支配,即人們總是有非經(jīng)濟方面的動機,在追求經(jīng)濟利益時,并非總是理性的,人們的理性有可能被動物精神支配。“動物精神”是凱恩斯《通論》里面一個含糊不清但又非常重要的概念?!秳游锞瘛芬粫菍P恩斯這一思想的重新挖掘,試圖使經(jīng)濟學理論回歸人們的常識,將動物精神分為信心、公平、腐敗、貨幣幻覺和故事等五個方面因素,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人們的行為往往會偏離理性決策所期望的結果,從而造成經(jīng)濟的波動。公平觀念被作者歸為動物精神,這種觀念不是理性的產(chǎn)物,它植根于人的基因之中,與生俱來,這打破了很多人長期以來持有的觀點——公平感是人理性的產(chǎn)物,伴隨著人類文明發(fā)展而形成。 為什么公平觀念是動物精神 在經(jīng)濟學的交易理論中,強調(diào)同等價值的交換就是公平的,但有些情況下即使是等價交換,人們還是覺得不公平。比如書中有一個調(diào)查,暴風雪之后,店家要提高雪鏟的價格,這種提價行為是可接受的呢,還是不公平的?根據(jù)基本的經(jīng)濟學原理,這樣的區(qū)別是無關緊要的:由于人們現(xiàn)在不得不鏟除道上的積雪,因此,需求的增加必然導致價格的提高。但是,82%的被調(diào)查者認為,這是不公平的。五金店是在發(fā)顧客的災難財,因為它購買雪鏟的成本并沒有增加。還有一個調(diào)查顯示,當被調(diào)查者口渴難耐時需要買一瓶啤酒,如果同樣的啤酒在街頭零售攤上標著與五星酒店中一樣的價格,被調(diào)查者就會感到不公平,寧愿買五星酒店的啤酒。同樣的啤酒,在五星酒店和零售攤上買都是同樣價錢,但是人們卻寧可選擇買五星酒店的,難道五星酒店的啤酒在解決口渴方面有額外效果嗎?作者評論道:這是我們?nèi)粘I钪衅胀ǖ那榫埃饬x卻深遠。這些調(diào)查表明人們的交易行為會受到一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公平觀念。所以,所謂公平絕不局限于利益上的平等分享,很多時候公平更是一種主觀評價,即自己應該受到什么樣的對待以及是否受到了這種對待。 我們來看看兩個實驗。書中介紹了一個“儲錢罐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受試者有機會將一些錢放入“儲錢罐”,錢增加后,再同集體中的其他人分罐中的錢。如果每個人都合作,那么對整個集體來說,收益最大。但是,如果其他人都把錢放入罐中,而我則只顧自己(不放錢),那么,我就會得到對我而言最好的結果。實驗的受試者開始都會有某種程度的合作,如果重復幾次認識到某些其他玩家會作弊,他們也會逐漸選擇作弊。在多次重復之后,所有人都自私起來。 動物學家的實驗也證實了動物的公平觀念。實驗人員將兩個卷尾猴用玻璃隔板隔開,一個隔間放了塊石頭,另一個放了盛有六個堅果的密封罐子。中間的隔板開了一個碗口大的洞。拿到石頭的猴子會把石頭遞給另一個,另一個用石頭把罐子打開,把六個堅果一個個拿出來,然后將其中三個給了貢獻石頭的同伴。動物學家又做了個實驗,分給每個猴子一個籌碼,當猴子A把籌碼遞給實驗人員,它得到一塊餅干,猴子B給了籌碼后,實驗人員給它一個葡萄,兩次以后,猴子A不干了,再也不要餅干,圍著實驗人員找葡萄,當最后沒得到葡萄時,它就把籌碼要了回去。這就是卷尾猴的公平觀念! 公平因素會對經(jīng)濟產(chǎn)生多大影響 關于公平問題,法學家、社會學家和經(jīng)濟學家寫了大量的著作和論文進行探討,然而,正如該書作者所說, “不管在公平方面有多少文章,也不管經(jīng)濟學家認為它多么重要,在經(jīng)濟思考中,它一直受到冷落?!诮忉尳?jīng)濟事件時,這種考慮在傳統(tǒng)上通常只是第二位的。盡管有些教科書的確提及公平是一種動機,但仍然將公平置于章節(jié)的結尾,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可以跳過不看這些章節(jié)?!睘槭裁丛诮?jīng)濟學研究中公平問題備受冷落?該書作者生動地指出,那是因為如果誰說正規(guī)經(jīng)濟學學科之外的其他因素是某些重大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他就違背了經(jīng)濟學教科書的規(guī)范。這就像是在高級晚宴上大聲打嗝,沒有人愿意這樣做。 與公平有關的問題會比嚴格意義上的經(jīng)濟問題更重要嗎?公平因素或社會期望不亞于嚴格意義上的經(jīng)濟動機嗎?對公平的研究的確表明,公平因素對經(jīng)濟產(chǎn)生的影響很可能超過理性經(jīng)濟動機的影響。上述“啤酒實驗”就恰恰說明公平因素比經(jīng)濟動機更重要。在“儲錢罐實驗”中,參與者痛恨不公平,以至于寧愿犧牲一定的個人利益也要對不公平的行為進行懲罰。作者通過對美國最近三次衰退(即1990至1991年的衰退、2001年的衰退以及在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fā)之后開始的這次衰退)的分析,用大量數(shù)據(jù)和事實說明了不公平會導致經(jīng)濟的崩潰或動蕩不安。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不斷深入發(fā)展,在效率得到普遍重視與提高的同時,市場經(jīng)濟的公平日益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課題。很好地解決了公平問題,將為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開拓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公平觀念作為一種動物精神,伴隨我們從猿到人,從遠古走到今天?!秳游锞瘛纷屛覀兡軌蛲高^紛亂的經(jīng)濟迷象,不斷審視公平的價值,畢竟連動物都是具有公平觀念的。 公平是相對的 古古 “富人害怕失去既得的利益,因而鼓吹效率,反對平等”和“窮人想不勞而獲,因此支持平等,批評效率”,這是窮富兩大陣營的辯論基調(diào)。在平等和效率的關系上,一般人普遍認為這兩者是相互矛盾的——提高了效率必然會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強調(diào)了平等又會影響效率。 但是實際情形并不盡然。 比如美國,比爾·蓋茨幾百億美元的財富與一般勞動者幾萬美元的年收入相比,差距何其巨大!但美國社會并沒有因此而崩潰;相反,前蘇聯(lián)時代社會財富分配差距遠遠要小于美國,社會制度卻發(fā)生了解體。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人與人之間有差異是正常的,由此而造成的財富差異也是正常的。 要讓西施和東施獲得同樣的注目,這種公平恰恰最不公平,既浪費了西施的姿本資源,助長了東施的個人膨脹,還強暴了男士的選擇自由。將“公平”在“公眾平均”這個意義上使用,是一種認識的過錯。 其實,窮人的憤怒很多時候并不是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是因為自己沒有得到合理的機會。如果一些特殊人群,可以不憑個人能力,而是憑借自己對機會的特殊占有來獲取社會財富,那對更多的沒有這種機會的人來說,就是極大的不公。 公平不是絕對的。一件事如果只追求結果的公平,必然導致平均主義,那對經(jīng)濟效率的損害就太大了。干好干壞一個樣,誰還會努力去干呢?惟有規(guī)則的公平才能保證競爭中機會的平等。體育比賽中運動員都必須遵守相同的規(guī)則,然而規(guī)則公平必然導致結果的不平等,因為每個運動員的能力不一樣,競爭就有輸有贏,就不可能平均。而結果不公平反過來又可能導致起點不公平,富家子弟與貧苦孩子就因為家庭的不同背景,因為上一代人競爭的勝負不同,而面臨不同的人生起點。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東西姑且叫做稟賦吧,比如家族、健康、聰明等。每個人稟賦是不同的,因此起點公平幾乎不可能真正存在。 我們所需要的公平只能是規(guī)則的公平,機會的公平。 常常看見“反腐”報道,一個海關關長,一個廳長、局長,凡是帶“長”字號的,一旦翻船,涉及的財產(chǎn)數(shù)量都令一般百姓目瞪口呆。為什么大都是些“長”字號的人呢?因為他們才有腐敗的機會。中國權力階層的腐敗,就是機會不公的表現(xiàn)。 據(jù)說,在上海,掃馬路的工人多勞多得,月收入可以超過5000元,比西部的碩士掙得還多。是上海的清潔工特別優(yōu)秀嗎?不是,換了西部的人去掃馬路,給他500元,他可以掃得一樣干凈,可問題是不允許他去掃! 中國的事情,很多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說是不正常的,但它就是存在。地方保護政策,客觀地造成了不同區(qū)域間的不平等。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處于分割狀態(tài),如果任何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沒有城鄉(xiāng)戶口的差別,那么發(fā)達地區(qū)和貧困地區(qū)、城市和農(nóng)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就少了一些人為因素。 機會不公,表現(xiàn)在各個行業(yè),各個地區(qū),各種不同的情況當中。壟斷行業(yè)與非壟斷行業(yè),發(fā)達地區(qū)與相對落后地區(qū),在收入的分配上差距都非常大。一個社會分配差距的擴大并不可怕,但是如果這種差距很大一部分是由機會分配不均造成的,就十分危險。窮人并不是一定要向富人看齊,他們更需要公平競爭的機會,如勞動機會、投資機會、政治機會、對權力的監(jiān)督機會等等。 只要大家是在公平的規(guī)則下競賽,輸贏都是自己的事,誰也無話可說。 公平可能是一種人類的幻覺 同人于野 《Sway》是一本暢銷書,很適合我在上下班的路上聽。這本書跟 《Predictably Irrational 》很相似,講的是人類思維種的非理性局限。此書大約講了四種非理性思維慣性: 1. 人們總是害怕失去,對失去的恐懼超過了對得到的喜悅。 2. 第一印象決定了人們對事物的一貫態(tài)度。 3. 人們對公平的感覺其實是非理性的。 4. 從眾心理。當一群人都執(zhí)同一個觀點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也贊同這個觀點。 其他三條都乏善可陳,最有意思的是第三點:公平。 人們對公平的感覺其實是非理性的。當人們談論公平,人們往往不計較“結果”是否真的公平,而是在意“過程”是否公平。 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做“分錢實驗”。受試者二人一組,姑且將此二人稱為 A 和 B。實驗人員把一定數(shù)量的錢(真的錢,比如說200美元,這是一個需要花錢的心理學實驗)發(fā)給二人。規(guī)則是這樣的,A B角色隨機選擇: - A 決定這200美元怎么在二人之間分配。比如說一人一半,或者說 A 拿150,B 拿50。 - B 決定是否接受這個分配方案。如果 B 接受,那么皆大歡喜,兩人拿錢走人。如果 B 不接受,那么不管 A 的方案是什么,兩人都將一分錢也拿不到,空手回家。 如果二人都是理性的,那么 B 應該不管 A 怎么分都選擇接受,因為分到一點總比沒有好。而 A 考慮到這一點,應該盡量多給自己分,比如說 A 得199元,B 得一元。 然而實驗表明,只要 B 發(fā)現(xiàn)自己得到的少于 50%,他就會認為不公平,從而拒絕接受。寧可一分錢不要! 這個實驗有意思的一點是,假設改變規(guī)則,變成由計算機系統(tǒng)隨機分配,這時候 A B 二人就會回歸理性,不管分多分少都接受了。 結果一樣,過程不同,在人的眼中看來就有這么大的區(qū)別。 一個更有意思的事實是,越是社會化程度高的地區(qū)(比如洛杉磯之類的大城市),人們越不能容忍分錢中的不公平;在家家比較獨立的原始地區(qū)做這個實驗,人們反而能夠理性的接受錢。 也就是說社會化程度越高,人們越在意過程的公平。 一個生活中的例子是,統(tǒng)計表明重刑犯人對其辯護律師的評價,與他最后獲得的刑期長短無關,而只跟律師為他工作的時間長短有關。也就是說不管這個律師最后是否真的幫了他,只要這個律師表現(xiàn)的很努力為他工作,這個犯人就會感激這個律師。 另一本書(可能是 Super Crunchers)說,醫(yī)生被投訴醫(yī)療事故的概率與這個醫(yī)生實際醫(yī)療事故的概率無關,而只與這個醫(yī)生對病人的態(tài)度好壞有關。 人們根本不在意結果,人們只想要過程的公平。 我聽說了這些實驗和統(tǒng)計結果之后的想法是,這可能就是自由民主的理論根據(jù)吧! 為什么要懲罰不公平行為? 一種名為“最后通牒”的游戲發(fā)現(xiàn)了大腦中懲罰不公正現(xiàn)象的區(qū)域。游戲將互不認識的參與者兩兩分組,每組中的甲得到20美金,并要求分給乙,分配金額由甲自定。如果乙得到并接受所給予的金額,甲乙兩人才能同時擁有這20美元;如果分配比例過低,乙惡意拒絕,雙方就都拿不到錢,甲即是受到了懲罰。 人類是唯一能表現(xiàn)出愛憎分明的動物,受懲罰的行為常被看成是不公平的。這種意識傾向的形成很難通過進化論來解釋,因為它并沒有明確的可再現(xiàn)的利益,而且懲罰往往也會給施罰者自身帶來損害。先前的腦成象研究表明,當人們面對一項不平等提議并要作出決策時,腦部額葉前部背外側皮層反應相當活躍。研究者指出,這是因為該區(qū)域抑制了我們的公平性判斷。 但是,目前蘇黎世大學的經(jīng)濟學家Ernst Fehr等提出了相反意見,他們認為這一區(qū)域的興奮是個人爭取自身利益的表現(xiàn),它會對不公平的行為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如果這一區(qū)域停止活動,人們依然知道不公平的存在,但不會采取相應懲罰。他們利用電磁脈沖暫時切斷腦部該區(qū)域的興奮傳導,發(fā)現(xiàn)即使面對不公平的提議,參與者也極有可能接受。 研究還發(fā)現(xiàn)大腦中該區(qū)域的興奮并不對稱,而是以右側為主、左側較弱。馬薩諸塞州立大學的經(jīng)濟學家Herb Gintis說:“這一區(qū)域就是重要的道德評判區(qū)。大腦以它的公平性來權衡成本和收益,抑制人們原始的占有欲,學會與他人分享。”這就是“最后通牒”中的甲在多數(shù)情況下會選擇與乙平分的原因。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Laurie Santos稱:“對不公平的懲罰是進化中的謎團,這種行為在動物世界中非常少見。腦部額葉前皮層的發(fā)展進化只在人類大腦中存在,大腦這一區(qū)域發(fā)育成熟相對較晚,一直要到在20至22歲才趨向成熟?!?br> 作者:新發(fā)現(xiàn) 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最初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提出來的。它是研究人的動機和知覺關系的一種激勵理論。 亞當斯公平理論的基本內(nèi)容包括三個方面: ?、俟绞羌畹膭恿Α9嚼碚撜J為,人能否受到激勵,不但受到他們得到了什么而定,還要受到他們所得與別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這種理論的心理學依據(jù),就是人的知覺對于人的動機的影響關系很大。他們指出,一個人不僅關心自己所得所失本身,而且還關心與別人所得所失的關系。他們是以相對付出和相對報酬全面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得失比例和他人相比大致相當時,就會心理平靜,認為公平合理心情舒暢。比別人高則令其興奮,是最有效的激勵,但有時過高會帶來心虛,不安全感激增。低于別人時產(chǎn)生不安全感,心理不平靜,甚至滿腹怨氣,工作不努力、消極怠工。因此分配合理性常是激發(fā)人在組織中工作動機的因素和動力。 ?、诠嚼碚摰哪J剑捶匠淌剑? Qp/Ip=Qo/Io 式中,Qp代表一個人對他所獲報酬的感覺。Ip代表一個人對他所做投入的感覺。Qo代表這個人對某比較對象所獲報酬的感覺。Io代表這個人對比較對象所做投入的感覺。 ?、鄄还降男睦硇袨?。當人們感到不公平待遇時,在心里會產(chǎn)生苦惱,呈現(xiàn)緊張不安,導致行為動機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現(xiàn)逆反行為。個體為了消除不安,一般會出現(xiàn)以下一些行為措施:通過自我解釋達到自我安慰,逐個上造成一種公平的假象,以消除不安;更換對比對象,以獲得主觀的公平;采取一定行為,改變自己或他人的得失狀況;發(fā)泄怨氣,制造矛盾;暫時忍耐或逃避。 公平與否的判定受個人的知識、修養(yǎng)的影響,即使外界氛圍也是要通過個人的世界關,價值觀的改變才能夠其作用。 不公平、不合理會帶來心理挫傷。中國古代就有“不患貧,患不均”的說法。但過于平均又會削弱競爭。必須妥善處理。 正義是怎樣煉成的? 我們經(jīng)??吹娇苹么笃险x與邪惡之爭,什么是正義?我們一眼便知,但是給正義一個公允的定義卻不容易,這是因為我們的心里存有衡量正義的一把尺子,這把尺子卻很難在自然界中尋覓。我們擔心機器人的出現(xiàn)打破的這種格局,機器人會有正義感嗎?機器人會消滅人類嗎?我們需要仔細探究人的正義感是如何煉成的。 心中的公平理念。公平是可以通過某種形式量化的,但公平不等于正義。比如兩個人分蘋果,要實現(xiàn)公平,就不能一個人說了算,你切我分,大差不差,這就公平了。但是如果第三個人來了,他沒吃到蘋果,他或別人看來又不公平了。三個和尚沒水吃就是這種公平造成的困境,扁擔只有兩頭,三個人沒法分。公平是相對的,過分追求公平不是具有效率的方法。公平雖然不是正義的全部,卻是形成正義形成的心理基礎。 切身經(jīng)歷的強化。一個人的經(jīng)歷是形成人格的土壤,一個人具有正義的人格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成長中不斷歷練出來的。生長在富貴家的孩子,從小受到不公平的優(yōu)待,可能不會刻意追求公平;而生在窮人家的孩子,從小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心中追求公平的欲望就特別強烈,要實現(xiàn)公平,要么通過努力爭取,要么通過偷、搶、騙等邪惡的手段獲得,有的人因此變得正義,有的人因此變得邪惡。 文化熏陶。人是社會的動物,文化就是社會的積淀。一個人要獲得正義的靈魂,需要在社會文化中熏陶、冶煉。社會總會出現(xiàn)角色分工,總有那么一些人通過正義的手段取得公平,也有那么一些人會通過邪惡攫取最大化利益,公平是和平的使者,邪惡是紛爭之源。文化總是傾向于導向人類發(fā)展和人類進步,戰(zhàn)爭只會摧毀,只在某些時候具有局部價值。就像細胞的凋亡只在胎兒局部發(fā)育中具有價值,我們不能磨滅正義戰(zhàn)爭的價值。陰陽互存,善惡人性,這是相克相生的必要兩級,一個人不僅需要具有和平的正氣,還需要有戰(zhàn)斗的勇氣,并能在公平與正義的引導下合理發(fā)揮。 心中的愛。如何調(diào)和心中的正義與邪惡?這需要我們心中的愛。愛與公平同樣發(fā)自心中,母親將好吃的留給孩子,這是突破公平的愛的表達,愛導致不公平,因為愛,所以給予更多。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愛,是愛將人類凝結在一起,是愛化解了沖突,是愛激起我們生存的勇氣,是愛克服了痛苦和冷漠。 自強的力量。生命力是自強不息的力量,因為有了公平和愛,人們就需要為心中的公平與愛去奮斗,去實現(xiàn)。是心中的欲望驅使,讓人自強不息;是深刻的體驗,讓人們清醒和努力。自強的力量來自欲望和清醒。 社會的肯定和激勵。一個人的行為動力,在受到激勵的情況下會強大百倍。這是因為讓我們肯定了自己,確信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這種確定,使得我們有了堅持下去的勇氣,使人們覺得這是必須要做和應該堅持不懈的事,從而能夠克服困難、恐懼和惰性,成為行為的明燈。 悲傷與憤怒。俗話說哀兵必勝,由于悲傷和憤怒,促使人們必須奮斗,促使人們擺脫困境、險境,促使人們行動起來。前面是希望,后面是威脅,外部誘導與激勵,心中欲望驅使,這是人的動力之源。悲傷和憤怒能夠讓人們更清醒地努力,擺脫困境,實現(xiàn)心中的夢想。 斗爭。最能夠激勵人、獲得切身體會的是斗爭,斗爭針鋒相對,斗爭是激烈的競爭方式,亂世出英雄,這是斗爭的結果。也是人們常說的鯰魚效應,因為斗爭的存在,行為果斷性、能力得到鍛煉,身體更加健康、心靈更加強大。 正義在人們心中。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正義感,因此整個社會才會維護這種正義,這是社會和平和發(fā)展最強大的力量。這是人性使然。機器人要與人類和諧相處,就需要具有人性,需要融入這個社會中。給機器人賦予人性,就要賦予機器人公平感、愛的情感、接受社會文化的熏陶。讓機器人在社會中成長。機器人與人類不同之處只是基礎材質不同,我們需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機器人這個概念。 跳出問題之外看問題 當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我們時常會因為認識的局限性而產(chǎn)生分析能力的局限性,得到的結論可能是狹隘的。但通常自己卻渾然不知。只有當我們的認識水平提高了,我們才能看到以前自己由于認識不足而犯下的錯誤。怎樣才能避免這種問題呢?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思維局限性的存在。任何人的思維都存在局限性,不能自滿,這是科學的態(tài)度、虛心的態(tài)度。虛心的態(tài)度是對別人友好的態(tài)度,也是對自己負責的態(tài)度,只有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自己的認識發(fā)展留有余地,才能在探索中不斷進步,突破自己。自己認為正確的不一定都是對的,保持審慎的態(tài)度,經(jīng)常反思認識中的不足,提高認識而不是掩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敏感地找到問題突破口,從而糾正錯誤,取得進步。 對理論要精益求精,有不滿足的精神。如果覺得自己的理論已經(jīng)完善了,就會停止思考,繼而推銷自己的理論,在推銷理論的過程中遇到不同意見就會產(chǎn)生抵觸情緒,認為自己的理論才是最好的,最后陷入自欺欺人的境地。承認自己理論中的錯誤和不足是需要勇氣的,承認錯誤和不足,可能會怕被別人看低了,但是死扛著,錯誤還在那里,始終是別人攻擊的靶子,與其扛一個靶子被別人無休止地攻擊,倒不如承認錯誤,繼續(xù)前進。修正理論,理論的價值更大了,別人接受程度更高了;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別人也樂于貢獻意見,理論就成熟得更快。 對未知懷有一種敬畏之心。世界是向無限復雜發(fā)展的,因此認識是無盡頭的。我們?nèi)四X的信息容量、處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們能夠理解的問題復雜度是有限的。用有限復雜的人腦去思考無限復雜的問題,只能達到一定的粗略程度,只能理解有限復雜的概念,只能達到有限時間、有限精度的預測效果。未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未知的否定和回避態(tài)度,因為我們否認和回避,未知永遠是未知,未知的影響被忽略,釀成錯誤。 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由于我們的知識有限、能力有限,有些事能做,而有些事不能做。能做的事我們力爭做好,而不能做的是就要放下,不能做而去做,注定是做不成的。即使僥幸做成,也是別人的功勞,或者憑借運氣,將成功寄托在別人和運氣之上,畢竟不是正確的做事態(tài)度。我們可以盡力去做,聯(lián)合大家的力量,實現(xiàn)一個宏偉目標,作為個人,要做自己能力范圍之內(nèi)的事情。 改變思考問題的角度。有句話叫“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本是相同的東西,只是視角不同,得到的是不同的結果。用不同的粒度思考、不同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可以窺視到問題出不同的側面,從而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規(guī)律。人的思維不是單線思維,直來直去,而是從不同價值取向看一個問題,運用不同思維模型考察問題。比如走進一家超市,饑餓者看到的是美味的食物;藝術家看到的是色彩、款式和布置;小偷看到的是別人口袋里的錢包。而能夠跳出圈外看問題,是一種自我反思精神,需要將原來思維中一切概念放下,換位思考。 積累豐富的經(jīng)驗。孩子看一個人,首先就問“好人還是壞蛋”,大人思考一個人,考慮的問題很多,對這個人的主觀評價;從品德上、財富上、知識上、健康上、行為習慣上等等獲得一系列評測結果,然后能猜測其可能的言行。生活閱歷越豐富,看問題角度越豐富,因此最終能夠提高分析能力和客觀評價能力的是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 認識到世界存在著無限可能。我們不要輕易說“不可能”?,F(xiàn)在認為不可能,是因為我們?nèi)鄙俦匾膶崿F(xiàn)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很多過去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因此說一件事可能是容易的,說不可能,很可能就錯了。西游記中的很多幻想正在成為現(xiàn)實,千里眼、順風耳,在作者當時是不可能的,而現(xiàn)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視頻電話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嫦娥奔月在古代只是夢想,是絕無可能的,現(xiàn)在運用航天技術居然可能了;絕癥就是治不好的,現(xiàn)在很多絕癥治好了;長生不老是過去連皇帝也做不到的事,說不定哪天我們就做到了;穿越星際空間、超越光速,現(xiàn)在認為不可能的,將來是否可能?不要輕易說“不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