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堂跟診日記(66--70 ) 12-06-10 周口店人 這時,董xx看老師治療肝郁脾滯的病人,木香動輒用到三四十克,非常不解。董xx他在老師旁邊,也跟老師號脈,我在一邊抄方,這時正看到第十五個病人。老師說,有病則病受,肝郁脾滯,用木香、陳皮是順氣為主,而青皮則是偏于破氣,所以木香重用,治療腸積并不傷人。想到董xx他上午還跟老師學脈,那時老師摸完一個中焦郁滯的病人,董xx他摸過后,突然跳了起來,興奮地說,哈哈!老師說,病人身上有痰濕積滯,雞矢藤能把腸中積滯化散。 任之堂跟診日記(71--75 ) 12-06-10 周口店人 那這腎中之痰又當如何?治下焦腎中之痰,老師叫我們開張錫純的理痰湯。所以說張錫純這首理痰湯,立法思路是深遠而廣泛的,從痰的最深層根源上立法,把痰理順,故名理痰湯。老師用這理痰湯還有他靈活的變通,因為老師摸他小腸脈郁得很,單靠柏子仁、黑芝麻,要推通他小腸還不夠力,于是老師加入火麻仁、豬甲,這樣腸道排痰之力,便增加不少。以前還沒跟老師臨床時,以為二陳湯是治痰之通劑,不知理痰湯能從痰的最深層次上立法。 任之堂跟診日記(76--80 ) 12-06-10 周口店人 老師用枇杷葉、竹茹,把肺氣、胃氣往下降。對這位老師話療,也讓我們再次想通很多道理,我們常對楊晶、吉鈴她們說,來老師這里的人,大都是需要改邪歸正的,我們也是來老師這里改邪歸正的,吉鈴、楊晶她們在笑。老師的道悟也在很多日用生活中參透的,比如老師寫的《萬病從根治》這部書,現(xiàn)在在臺灣也有繁體字版上市了。我們來老師這兒兩個月左右,經(jīng)常都看到老師從網(wǎng)上購了一批又一批的書回來,老師往往一出手,就是十幾本幾十本。 任之堂跟診日記三(1):作者 曾培杰 陳創(chuàng)濤 12-08-09 清茶清清 跟老師同畢業(yè)的,有六十人一個班,最后真正干醫(yī)的只有十來人,而像老師這樣出來,干個體體現(xiàn)傳統(tǒng)中醫(yī)特色的,除了老師外,再也找不到一個。老師是用升降來立法的,病人整體脈勢都是上越的,單用丹梔逍遙散還是飄了些,所以老師加入竹茹、半夏、川牛膝,降胃氣的同時也引火下行。陽明胃經(jīng)不降,單純疏肝清火是清不下的,所以老師斷病人有反酸打呃胃氣上逆的現(xiàn)象,故用竹茹半夏降胃氣,用川牛膝把心火引下來,暖腎與命門。 任之堂跟診日記三(2):作者 曾培杰 陳創(chuàng)濤 12-08-10 清茶清清 一個是瘀血在子宮,用少腹逐瘀湯,一個是瘀血在咽喉,用會厭逐瘀湯,會厭就死指咽喉部。又有一個病人,也是從瘀血角度論治的,這個病人聲帶不好十幾年,說出來的話,既沙啞又干澀,而且病人說她的咽喉一直都很癢。久病不治必尋到瘀血,瘀血的脈一般是偏于澀滯的,瘀于下焦,就用少腹逐瘀湯,瘀于中焦,用血府逐瘀湯,瘀于上焦,頭部的用通竅活血湯,咽喉部的,用會厭逐瘀湯。若病人陽氣不足的話,瘀血濕推不動的,所以老師加入: 任之堂跟診日記三(3):作者 曾培杰 陳創(chuàng)濤 12-08-15 清茶清清 連病人寸口脈周圍都是牛皮癬,老師毫不猶豫地替病人搭上脈。老師問他什么時候病發(fā)的。老師一出手開就是七付藥,這病人吃完七付藥后來復診時,身上高起紅腫的牛皮癬,退回收下去了,留下一些斑跡。老師說,腸道不通,脾陽不足,于是叫我們開通腸六藥,先通他腸道。最近老師把通腸六藥跟羌活獨活這組風藥運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通腸六藥,是把腸道積濁往下排,羌活獨活這組風藥,把身體的清陽之氣往上宣發(fā),達到升陽而祛濕的效果。 任之堂跟診日記三(4):作者 曾培杰 陳創(chuàng)濤 12-09-02 清茶清清 我們看老師畫的臟腑循環(huán)圖里面,心火就分為兩個方向,一個就是在上焦直接平行到肺中去暖肺,另外一個就是心火直接降到中焦來暖胃。第五點,心火能夠下移于胃,通過胃的腐熟,在下降去溫暖腎水,腎水就不會過寒,這就是心腎通過中焦胃來相交。老師又說,腎陽虛的時候,那腎水是寒的,我們看腎水從左邊上升到肝,這股陰寒的腎水,它到肝部就會寒凝肝經(jīng)。這時,用上這些降肺胃之氣的藥,讓心熱、肺熱,能從三焦膀胱下腎,以溫暖腎陽。 任之堂跟診日記三(5):作者 曾培杰 陳創(chuàng)濤 12-09-07 清茶清清 在老師這里,如果是小孩上學,或者是買好火車票趕火車的,又或者老年人身體疾病比較重的,老師都會先幫他們看。老師又看了他的舌頭,說試試看吧,于是對我們說,這病人脈上越洪大,整個氣血都往上吊,上實下虛,所以腿腳無力,痹痛,他整體身體是處于夏天狀態(tài),我們用藥,要讓他身體進入秋天狀態(tài),把氣血往下收。既然這個病人那么遠來找老師,那可不是一般地容易治,其實大部分千里求醫(yī)的病人,那些病都沒那么簡單。 任之堂跟診日記三(6):作者 曾培杰 陳創(chuàng)濤 12-09-17 清茶清清 老師跟阿發(fā)說,你要把這個笑容一直保持下去,學中醫(yī)未必出來一定要在第一線上看病,學中醫(yī)有好多事可以干,治病只是其中一件。腎主腰腳,所以走路沉重,心陽布氣于背,所以背部涼。老師說,中醫(yī)就是調(diào)這股氣,這股氣只要能流通順暢,再弱的人他也能夠活得很長。老師說,像這種濕停在中下焦,腹痛便溏的病人,看她舌苔又水滑,這時正好用風藥。人體清陽之氣,長期郁在下焦,肚子就會經(jīng)常不舒服,臉色也難看,大便也成不了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