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覺,覺生于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在成都市西北角有一座文殊院,有殿堂房舍一百九十余間。據(jù)說,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后毀于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xiàn),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始稱文殊院。 上面這幅由民國年間成都耆儒方鶴齋題寫的楹聯(lián)就懸掛于文殊院的楹間。該聯(lián)雖然只有三十個字,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啟發(fā)性,可以說是禪宗思想的高度概括,充滿禪意,別有趣味。 “見了便做”,說的是當下承擔。是自己該做的,該承當?shù)?,當仁不讓,不要猶猶豫豫,錯失機緣?!白隽吮惴畔隆保f的是做完了,就“放下”,不要掛礙于心,念念不忘,或是深怕自己做了好事別人不知道,或是對可能的結(jié)果惶恐不安?!傲肆擞泻尾涣恕保灰鲆皇铝艘皇?,不斷地了結(jié),就沒有什么可以耿耿于懷、牽掛于心的了。 “慧生于覺”,佛教中的“般若”的意譯為“慧”。大智慧從覺悟中產(chǎn)生,沒有“悟”就沒有“慧”,有“慧目”則能洞察世間的一切現(xiàn)象,有“慧光”則能了徹一切。“覺生于自在”,覺悟是從“自在”中產(chǎn)生的。自在是一種無拘無束的逍遙境界,既可指身體的不受羈絆束縛,又可指心靈的自由放逸。哲學上指不因他物的在場或不在場而自為的存在。佛教中,以心離煩惱之系縛,通達無礙為自在。自在生覺悟,覺悟生智慧。“生生還是無生”,說的是不斷地生出,其實還是歸于“無生”。從因果的角度看,有因就有果,機緣相生;但是從本體上看,沒有生滅,不生不滅,“色即是空”。 |
|
來自: 王君敏 > 《楹聯(lián)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