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羈旅詩《楓橋夜泊》,讓楓橋從此名揚天下。四月,江南最美的季節(jié),我們踏著春天的節(jié)奏,終于來到這魂牽夢縈的地方....... 走過寒山寺,那繚繞不絕縈系千年的鐘聲隔墻傳來,綿長而悠遠(yuǎn),雄厚而恢弘。我的血流突然加快,也許因為期待的太久,也許因為杰在召喚,那深厚的文化積淀牽引著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腳步。 楓橋,我來了!在這安靜的真容里感受水鎮(zhèn)古橋的旖旎風(fēng)光,看著橋下的蘇州河緩緩地流過,那份感動模糊了我的視線,不變的楓橋,凝重而莊嚴(yán),仿佛在講述古老的故事,傳誦不朽的經(jīng)典,那一段段石板泛出清幽幽的光,仿佛在訴說千年滄桑,映著裊裊婷婷伊人晃動的衣袂。
楓橋在寒山寺北,距山門僅百步之遙。這是一座橫跨于古運河上的單孔石拱橋。優(yōu)美而古樸的造型、獨特的地理位置讓人嘆為觀止。難怪明代高啟曾有詩云“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可見楓橋的別具一格、獨樹一幟。 當(dāng)歷史的潮風(fēng)掠過了一個又一個朝代,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張繼和他的詩卻永遠(yuǎn)鐫刻在人們的記憶里,歷久彌新。據(jù)說楓橋的始建年代已無法考證,如今的遺存重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橋長39.6米,寬5.27米,跨度10米,其東堍與鐵嶺關(guān)相連,成為蘇州城西的重要水陸軍事要塞。
我喜歡蘇州,那鐘靈毓秀之地有我的親人,我的夢想。蘇州的溫情、蘇州的精致、蘇州的典雅、蘇州的詩意,潛藏在我的心底縈繞不去,那被《馬可波羅游記》譽為“東方威尼斯”的水都、水城、水鄉(xiāng),鉤沉歲月中最快樂的回味。我喜歡蘇州,不僅僅因為那里有平淡疏朗的拙政園、清幽古樸的滄浪亭、也不僅僅因為玄妙而聞名的觀前街,悠悠流過千年的蘇州河,那是因為河上有座沉寂不語的楓橋。佇立在楓橋上,欣賞身旁的流水、小船和粉墻黛瓦的人家,慢慢體味著這水鄉(xiāng)的風(fēng)韻,體味詩中絕妙的意境。有人說,解讀蘇州從楓橋開始,直到現(xiàn)在,我才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深刻涵義。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那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又是怎樣的一種鄉(xiāng)愁?有一種感動在瞬間,當(dāng)我在那楓橋上喁喁獨行,有一幅畫面早已在我腦海中定格。天氣晴好,如果在雨天,一定會多了幾許嫵媚和委婉、美麗和精致。好期待這樣一幅畫面,楓橋之夜,細(xì)雨如灑,一葉小舟在蘇州河的燈影里、踏歌而來。風(fēng)如音雨如詩鐘如琴,那雨那風(fēng)那魚火,已成古風(fēng),惟獨那懾人心魂的鐘聲依然在回響,雨中的若蘭,身穿乳白色的旗袍,撐著一把紅色油紙傘,在千年古寺的鐘聲里,把靈魂幻化成快樂的醉意打撈起逝去的歲月.......
我喜歡楓橋,迷戀水鄉(xiāng)。水鄉(xiāng)的浪漫安安靜靜,不事張揚,這里每一個標(biāo)志性建筑很有分寸地表示了自己的存在,在人們的追憶里傳達出全新的價值與內(nèi)涵。江南水鄉(xiāng)積淀了千年悠悠人文,承載了滄桑歷史。水鄉(xiāng)之美早已滲透在青石板下面,青磚黛瓦的縫隙里,飄逸在漁歌唱晚的夕陽中,彌漫在幽雅的風(fēng)情里。常常會有這樣的震顫,仿佛聽到一個被塵封久遠(yuǎn)年代的呼喚,靜靜流淌的歷史牽引我去追尋逝去的時光,破譯她曾經(jīng)的滄桑與輝煌!沒有人可以否認(rèn),張繼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連他自己也不可能想到,古今中外,因為一首詩,讓一座橋成為一個象征,一個經(jīng)典,一個永恒,楓橋是唯一。 張繼把悠悠鄉(xiāng)愁,化成雋永不朽的《楓橋夜泊》,讓人們永遠(yuǎn)記住了一個落魄而善感的才子,一個秋冷而霜高的季節(jié),一個寂寞而憂傷的夜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