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明清前《靜夜思》刊本:床前看月光 舉頭看山月

李白的《靜夜思》
前幾年,馬未都就李白的詩《靜夜思》里的那張床,提出了新的說法,說詩中的那張床并不是現(xiàn)在我們理解的睡覺的床,而是馬扎,是北方可折疊的小板凳,也叫胡床。
馬未都認為,我們躺在床上是沒有辦法舉頭和低頭的,我們頂多探個頭,看看床底下。如果你對建筑史有了解的話,就知道唐代的建筑門窗非常小,門是板門,不透光。宋代以后才出現(xiàn)隔扇門。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床的含義是供人躺在上面睡覺的家具。在《說文》里卻是這樣解釋的:床,安身之坐者。在古代,床是供人坐臥的器具,與今天只用作睡臥不同。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揚之水則持與馬未都不同的看法,她認為:唐代是低型家具與高型家具并行,也是跪坐、盤腿坐與垂足坐并行的時代,唐代家具中最為特殊的就是“床”,當時床的概念很寬泛,凡上有面板、下有足撐,不論置物、坐人,或用來睡臥,當時都稱作床,比如茶床,食床,禪床等。然而如此含義眾多的“床”中,卻不包括胡床。
河南信陽戰(zhàn)國墓出土的床,長度2.12米,沿周邊有圍欄,兩側留有上下口,床面為活動屜板。這是我們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床形實物?!度龂尽な駮りP羽傳》:先主(劉備)與二人(指關羽、張飛)寢則同床。此處的“床”顯然是指臥具?!度龂尽肥浅鲎晕鲿x時候陳壽的手筆??梢娢鲿x仍是以床為臥睡用具。
“出則連轡馳,寢則對榻床(《祭退之》張籍)”。什么是榻,就是長而較矮的床。唐代倒是“榻”和“床”相互滲透的年代。唐代人的居屋是否像馬未都說的那樣“門是板門,不透光”。我們大致可以從唐代詩人張籍的詩:“涼風繞砌起,斜影入床前(《病中寄白學士拾遺》張籍)”,看到風影入屋的,說得更為具體的是白居易的詩:獨向檐下眠,覺來半床月。由此可見,馬未都的說法未免過于武斷了。
對詩的解釋,其實沒有通達的或一成不變的解釋,因時因人而有歧異。有鑒于此,注釋者常常權衡眾說,選取自認為最貼切、最能反映原意的那一種說法,介紹給讀者。所以,漢人董仲舒就有“詩無達詁”的說法。
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在明清以前的刊本與現(xiàn)在的版本是不一樣的,第一句的“床前明月光”,明清前的選本和全唐詩是“床前看月光”?,F(xiàn)在的第三句“舉頭望明月”,明清以前的刊本是“舉頭看山月”。也就是李白的這首詩在流傳的過程中,也是有所變化的;這正如古人的睡具、民居一樣,都在一個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說到詩中“床前明月光”的床就是胡床,這立論的根據(jù)還是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