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克斯:魔幻與現(xiàn)實結合的人生
人生亦魔幻
今年的3月6日,87歲的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墨西哥城和他的家人、朋友一起慶祝自己的生日。當天他穿了一身西裝,胸前別一朵黃玫瑰,走出家門,向門外的記者和攝影師們問好。他接受了為他準備的生日蛋糕,與大家一道哼起了墨西哥傳統(tǒng)的生日小曲《拉斯馬尼亞斯塔斯》。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在公眾前露面。一個多月以后,這位在世界文壇掀起拉美魔幻現(xiàn)實主義颶風的一代文豪,卻永遠地去了另一個世界。
1927年3月6日,加西亞·馬爾克斯出生在哥倫比亞的小鎮(zhèn)阿拉卡塔卡。
8歲前,馬爾克斯一直居住在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是上校,曾兩次參加哥倫比亞內戰(zhàn),指揮過著名的“千日戰(zhàn)爭”。外祖父曾經帶幼時的馬爾克斯去“聯(lián)合水果公司”的店鋪里看冰,曾經對“香蕉公司屠殺事件”沉默不語,也曾經對馬爾克斯說“你無法想像一個死人有多么重”,這些故事后來都出現(xiàn)在了《百年孤獨》、《枯枝敗葉》等小說里。而他的外祖母是一個勤勞的農婦,對拉美傳統(tǒng)神話故事非常熟悉,會把房間里出現(xiàn)的一切描述得滿是鬼魂、幽靈和妖魔。17歲那年,馬爾克斯讀到卡夫卡的《變形記》,看到主人公格里高爾一早醒來居然變成一只巨大的甲蟲,他心想:“我外祖母不也這么講故事的嗎?”事實上,正是馬爾克斯童年置身其中的現(xiàn)實生活,一點點搭建起他筆下天馬行空的魔幻世界。
1940年,馬爾克斯遷居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7年后進入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并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
1958年,馬爾克斯結婚,次年有了第一個兒子。1960年,馬爾克斯任古巴拉丁通訊社記者。1961年至1967年,他移居墨西哥,從事文學、新聞和電影工作,之后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歐洲,繼續(xù)其文學創(chuàng)作。1975年,他為抗議智利政變舉行文學“罷工”,擱筆5年。1982年,馬爾克斯獲諾貝爾文學獎,并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
1999年,72歲的他被檢查出淋巴癌。前年,他已罹患老年癡呆,基本停止了寫作。
像木匠一樣寫作
1967年出版的《百年孤獨》是馬爾克斯影響力最大的作品,曾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在全球賣出超過3000萬冊。然而,馬爾克斯本人卻在在1973年的某次訪談中說:“假使《百年孤獨》不是我寫的,我也不會去讀它。我不看暢銷書?!?/p>
馬爾克斯說,當年他的西班牙語出版商說打算給《百年孤獨》印8000冊,他目瞪口呆,因為之前他的其他書的銷量還從來沒有超過700冊,他寫完第一部小說《枯枝敗葉》后,花了7年時間才找到愿意出版它的人。但是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百年孤獨》的8000冊一周就賣完了。他當時連郵費都沒有,只郵了半部書稿過去,后來出版社預支給他稿費改善了他的生活?,F(xiàn)在這本書紅遍了世界。
在他的小說里,第二受歡迎的恐怕就是《霍亂時期的愛情》。
值得一提的是,馬爾克斯是記者出身的作家,他曾經服務哥倫比亞的《觀察者報》。正如他自己所說,“從真正的事實中去發(fā)現(xiàn)可能性,是記者和小說家的工作,也是先知的工作?!碑敃r他每日強制要求自己像木匠那樣工作,以常人難以想像的拼搏精神,和誓當“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作家”的強烈愿望,拼命寫作。
據說,馬爾克斯寫完《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后,在一個沒有暖氣的房間里,一邊凍得發(fā)抖,一邊修改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肺覍懥?遍,它是我所有的作品里最無懈可擊的,可以面對任何敵人。”
在1982年集結成冊的馬爾克斯談話錄《番石榴飄香》中,他曾說,精選素材有可能加工提煉出番石榴的香味。這是一個極富拉丁美洲神韻的比喻:番石榴是拉丁美洲一種常綠灌木,果實呈球形或者卵形,香味濃郁,但果肉粗糙,制作果汁、果醬非常鮮美。文學作品的加工亦是如此。作家只要植根于現(xiàn)實的土壤,善于從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沙里淘金,精心加工,定能讓作品散發(fā)濃郁的芬芳。
而他自己心目中最成功的小說,是絕對自由的小說,“是以其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深入現(xiàn)實的力量讓讀者憂慮不安的小說”?!叭绻軌虬熏F(xiàn)實翻轉過來,讓讀者看到另一面的情形,那就更好了?!?/p>
馬爾克斯的朋友們
1957年春天,30歲的馬爾克斯在巴黎圣米歇爾大街上與妻子散步時,偶遇當時剛滿59歲、同為記者出身、早已經名滿天下的海明威。馬爾克斯一眼就認出了他,但內心糾結于是否該上前搭話,以及自己蹩腳的英文。最終馬爾克斯并沒有上前,而只是隔著馬路大喊了一聲“Maestro (大師)!”海明威意識到是在喊他后,揚起了手臂,用似乎有些孩子氣的西班牙語回應道:“Adioooos,amigo(再見,朋友)?!边@是兩位大師唯一的一次交集。
馬爾克斯跟聶魯達也是好朋友,他是這樣描述好朋友的:“內心深處,他是個孩子。一個慷慨大方的好孩子。他是這樣孩子氣,以至買了很多玩具,如電動火車等,當他想得到一樣東西時——例如要求其他朋友去看他——他會在電話里抽泣,好像要痛哭流涕一樣,這樣,朋友就會乘坐第一班飛機趕去看他……”有個關于馬爾克斯和聶魯達的段子:當聶魯達被記者問對于《百年孤獨》的看法時,聶魯達從容不迫地說:“這是繼堂吉訶德之后,寫得最好的西班牙語小說。”但是他當時根本沒有看過《百年孤獨》。回到賓館后,聶魯達對妻子說:“你得給我把這本書找出來,我剛才惹大事了!”讀完之后,聶魯達沒有修正對《百年孤獨》的看法。
拉美文壇的另一位巨匠級人物、同屬“拉美文學爆炸”領軍人物的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也曾經是馬爾克斯的至交。然而,1976年2月的一天,在墨西哥城的一家電影院里,馬爾克斯在一群前來參加研討會的文化名流中發(fā)現(xiàn)了多年未曾見面的好友略薩,他高興地叫了聲“馬里奧”,便伸出雙臂向老友奔去。面對迎面而來的馬爾克斯,略薩矯健地掄起胳膊,一記重拳正中對方的面門,馬爾克斯應聲倒地,鮮血從鼻孔中奔涌而出。略薩的這一拳結束了兩位著名作家間的友誼,從此兩人反目,30多年形同陌路。
據說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本來是要給略薩和馬爾克斯共同頒獎,因為兩人鬧出了眾所周知的矛盾,委員會擔心一個都不出席引發(fā)尷尬,就給了馬爾克斯……28年后,諾貝爾獎才回到略薩身邊。結果宣布后,馬爾克斯特意發(fā)布了一條推特說:“cuentas iguales”——“現(xiàn)在我們打平了!”
?。ㄕ?錢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