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倫忌憚林沖武藝高強,一旦識破了他的“廬山真面目”,這梁山上第一把交椅恐怕就難以坐下去了。所以,他想方設法要送走林沖。后來楊志來了,王倫雖然動了一點兒小心思,想留下楊志來限制林沖,可是楊志沒有留下也從來沒有答應留下,一切條件沒變,林沖竟然被留了下來。這事情傳得沸沸揚揚,不用說就在水泊里打魚的阮氏兄弟想去“哪怕是過一天這樣的日子”而不敢想,就是遠在二龍山的林沖徒弟曹正也知道這件事情。是什么原因讓王倫改變了主意,最后留下林沖了呢? 林沖上梁山,先來到了朱貴的酒店。他這個人是在京城里長大,到滄州服刑時間不長,可以說是根本就沒有江湖經驗,所以就一個勁兒地打聽梁山泊,喝多了酒,又寫下了詩,把自己的身份意圖暴露了個明白。虧得這個朱貴是梁山上的情報官,聽說過林沖的事情,又知道了是柴大官人介紹,就發(fā)了一只響箭,要了一只船,上岸后引林沖來到聚義廳上。 林沖是拿著柴進書信來的,這個柴大官人可不是一般人,王倫應舉落第不得意的時候,柴進資助過他。這可是王倫人生最低沉的時候,所以說,這柴進對王倫有恩。因為這層關系,王倫是一邊看著信,一邊問著柴進的近況。就在這問答之間,王倫猛然間尋思道:“我卻是一個不及第的秀才,……又沒十分本事,……他是東京禁軍教頭,必然好武藝。倘若被他識破我們手段,他須強占,我們如何迎敵?”因此打定主意,不收留林沖。至于柴進臉面上好不好看,“忘了日前之恩,如今也顧他不得?!庇谑墙杩谏秸?、糧食缺少、還沒有房屋,就要把林沖打發(fā)走。林沖趕緊搬出柴進,再表忠心,結果是毫無用處。朱貴不知道王倫是什么心思,人是他送上來的,趕緊的給林沖講情。山寨糧食少,可以借;房子少,可以蓋;至于說山寨小,林沖是來出力的,不是白吃飯的。杜遷、宋萬也跟著一起說。手下一共三個頭領,全都給林沖講情,王倫沒有了理由,只好說不知林沖的底細,假如他是來探虛實的,我們怎么辦?也難怪王倫名落孫山,找了這么一個蹩腳的理由拒絕人家,實在是既沒有水平又不合常理。林沖便說,我都是一個犯了死罪的人了,還有什么相懷疑的。王倫沒有了招數,只好搬出梁山的“山規(guī)”,要林沖把一個“投名狀”來。時間限定三天。 投名狀就是殺一個人,表明你是真心入伙,從此以山寨為家,再也不會三心二意。林沖已經沒有了去處,答應下來。俗話說,人要是倒霉,喝口涼水也塞牙,林沖兩天竟然沒有遇到過一個單身客人。王倫這回有了理由:“若明日再無,不必相見了,便請挪步下山,投別處去?!?/p> 第三天,好不容易遇見了一個人,還沒有等到林沖下手,那個人扔下擔子,一溜煙兒跑了個無影無蹤。接下來引出了楊志,兩人打斗了三十個回合不分勝敗。本來這事是要分出一個勝負的,可是王倫看到,把他倆止住了。這是王倫動了心思,他要留下楊志,與林沖作敵。 楊志一門心思要回東京一趟,用這擔子不知道是怎么弄來的財物去走門子打點,好使自己官復原職,于是堅持要走。楊志最終并沒有留下來,林沖所截財物也還給了他。也就是說,林沖并沒有拿到投名狀,也沒有這一擔財物的見面禮,作敵的人還是沒有,一切條件和他剛上山的時候并沒有變化,王倫為什么會留下林沖呢? 根據王倫對高俅的了解,他知道楊志不會官復原職,混不下去了,還會來找他。 王倫曾經到京城趕考應舉,近距離地聽說過高俅的為人。他清楚地知道,“高俅這廝安得不是好人”,現在又掌握著兵權,如何肯容楊志?因此得出一個結論:憑楊志這點兒財物,能不被追究責任就不錯了,想恢復原職,不可能。假如真是這樣,楊志一旦混不下去,財物又沒有了,楊志會回來的。他自信,憑他發(fā)還楊志財物這般“大方義氣”,置酒款待相迎相送這般熱情,混不下去的楊志沒道理不回來。后來事情的發(fā)展也正是如此,高俅果然不用楊志,楊志也只有變賣祖?zhèn)鞯膶毜蹲鳛楸P纏尋找出路。后來,楊志失了生辰綱,也曾經想到過上梁山,只是覺得有失面子,才沒好意思來。 像王倫這種讀過幾天書的人,雖說是讀得不精,沒有什么大見識,但也不是什么白癡,對于楊志回東京的結局是能夠料到的。他的根本問題,不在于見識,而在于器量,這是他不能容人,最終為人所不容的原因所在。 王倫要讓林沖知道,他這人見多識廣,楊志等人這般名氣也對我客客氣氣。 楊志和林沖再打斗下去會是一個什么結果,很難預料,林沖不會落下風是肯定的。但是有一點,在門第觀念的時代,即便是楊志武藝稍微差一點,憑著祖上的名氣,楊志在王倫的梁山上肯定不會落下風。所以,楊志在通報姓名的時候,首先說的是,“灑家是三代將門之后,五侯楊令公之孫”,之后才說自己的姓名曾經的官職。為了制約林沖,王倫把楊志請上山。為了讓王倫放還自己,楊志也是對王倫客客氣氣,自始至終都沒有說出“賊寇”之類的字眼兒。在這過程當中,王倫還有一句話,說是數年前在東京應舉時就聽說了楊志的大名。但是,林沖也在東京,名頭應該也不小,王倫卻沒有這般說,為什么?王倫就是在有意抬高楊志的地位,壓制林沖。同時也讓林沖知道,像楊志這般有名氣的將門之后都對我這般客氣,你林沖即便是留下來,也不要對我的地位產生非分之想。所以,后來晁蓋上山,王倫才敢罵林沖“畜生”,“反失上下”。假如沒有楊志經過梁山這一插曲,讓王倫來上這么一番擺活,林沖能不能留在梁山,那就不好說了。 王倫已經把林沖折騰的夠了,他還曾有失言。 為了留住楊志,王倫指著林沖對楊志說:“這個兄弟,他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如今也新到這里。”王倫在這里說的是兄弟,不是像對楊志一樣稱呼“楊制使”,這等于承認了林沖已經是梁山上的人。后來楊志沒有留下,實際上,這等于王倫有所失言。盡管如此,既然已經把話說出來了,有點兒覆水難收之嫌,這時候再反悔,王倫覺得自己有失身份。也就是說,梁山泊盡管都是些草莽英雄,但有兩個人不這樣認為,一個是宋江,另一個就是這個王倫,他們把自己看作是主子,是山寨之王。三代“首領”,這兩代都不是靠本領坐在第一把交椅的。宋江的事情在此不說,王倫卻的確有這種思想。比如說,《水滸傳》里的山頭一般是誰武藝高強誰就是山寨老大,假如我打不過你,我就讓你來做老大。同樣,我下山打不過人家,就請老大出面擺平;老大也擺不平,咱們一起請人家來當老大。不過,人家的老大、老二都是真正的兄弟,只有“長幼”之分,不是主次關系,老大說話好使,老二也有第二位的“自主權”。梁山上的王倫不是這樣,他不僅是老大,他還是“首領”,其他人都是“頭領”。雖然也是稱兄道弟,但兄弟們只有服從的份兒,沒有參與決策的份兒。所以,無論是林沖上山,還是晁蓋等人上山,其他頭領都沒有說話的份兒,或者是提出了建議,也根本不起絲毫作用。從他訓斥林沖的話當中可以看出,他是“上”,其他頭領都是“下”。正統社會稱呼皇帝為“今上”,已經脫離了官府管轄的梁山泊,王倫把自己說成是“上”,不是很明白他把自己看作是什么人嗎?既然他是主子,那么,不管是失言還是說錯了話,都得為自己的話兌現。更何況,他已經把林沖折騰的足夠了,他認為林沖可能已經知道誰是主子誰是臣下了,在這種情況下,林沖留下來了。 但是,梁山泊這個山頭不是世外桃源,他可以是一個獨立王國。既然如此,你要是想當這個主子,必須要有足夠的本錢,否則,你就當不成這個王,不管他是賊王還是草頭王!晁蓋沒有這個本錢,他當得這個首領如同傀儡。王倫更沒有這個本錢,他只能被殺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