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惠公園的精華,就在于那幾處老祖宗遺存的小園子了 只是,3月底的機緣不巧,不少小園子都掛著橫幅說:抓緊修繕進度,確?!笆啦?.....;園子里頭,也是東一處西一處地搭滿腳手架,嚴重妨礙參觀 唉...... 錫惠公園 簡介2: 錫惠公園的精華部分,是文物名勝區(qū),有國家、省、市文物保護單位18處,占整個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的23%,薈萃了無錫地區(qū)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和品類齊全、頗具山麓園囿特色的風(fēng)景資源,時跨數(shù)千年,一直享有無錫“露天歷史博物館”的美譽。 區(qū)內(nèi)有明代二泉書院、碧山吟社、點易臺;有華孝子祠、錢王祠、顧憲成祠、李綱祠、張中丞廟;有惠山寺、龍光寺、忍草庵等佛教遺跡;還有玉皇殿;頭茅峰等道教仙蹤,是中國傳統(tǒng)儒、釋、道三種文化的聚集地和沉淀區(qū)。詩書禮樂,晨鐘暮鼓。泉流淙淙,松濤陣陣。古柯喬木遍布區(qū)內(nèi),鳥蟲魚獸,出沒林泉。名山、名泉、古園、古寺匯集,實為文化昌明、風(fēng)景優(yōu)美的首善之地。 “大哉王言,山為第一泉第二;巍然廟貌,祠為教孝寺教忠。”惠山寺門口的對聯(lián)確切地反映了錫惠名勝區(qū)的教諭作用。
【五】天下第二泉,想起了二泉映月,想起了阿炳... “惠山泉” 小介紹: “天下第二泉”,即惠山泉,又稱陸子泉。此泉開鑿于唐大歷元年至十二年(766~777年)。水質(zhì)甘香重滑。我國古代著名的茶道專家,唐朝人陸羽在他的《茶經(jīng)》中,稱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為天下第二泉。宋徽宗時,此水成為貢品。唐宋以后,一些著名的詩人常來此游歷,留下了許多盛贊此泉的詩句,從此,天下第二泉聞名天下。泉上有“天下第二泉”石刻,是清代吏部員外郎王澍所書。 此泉共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水質(zhì)最好,斟過杯口數(shù)毫米而茶水不溢。水色透明,甘??煽凇V谐胤叫?,筑有泉亭。下池長方形,鑿于宋代。 民間音樂家瞎子阿炳(華彥鈞),曾在此作《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曲調(diào)悠揚,如泣如訴,更使二泉美名遠播天下。 (請忽略PP里的 三池中的中池,有一只龍頭口“吐”泉水~~~ 瞎子阿炳和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國民間二胡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fēng)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shù)的獨特魅力。 這首曲子開始并無標(biāo)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后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lián)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fēng)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 瞎子阿炳經(jīng)常在二泉邊拉琴,創(chuàng)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jù)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為動人。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像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凄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fā)出凄厲欲絕的裊裊之音。”
【六】惠山寺,乾隆的匾額沒拍到... “惠山寺” 小介紹: 江南名剎之一,始建于南北朝。前身為南朝劉宋司徒右長史湛挺的“歷山草堂”。劉宋景平年,草堂改作僧舍,稱“華山精舍“。梁大同三年,華山精舍改為慧山寺。 清乾隆皇帝南巡幾次游惠山,于漪瀾堂品泉,休憩于秦園(即寄暢園)和竹爐山房,書寫了不少詩詞和匾額,并親書“惠山寺”匾額,香火旺盛。同治二年,李鴻章軍和太平軍激戰(zhàn)于惠山,惠山寺被毀,僅存寺門匾額,寺也被改為昭忠祠。 主要游覽點有唐宋經(jīng)幢、金剛殿、雪花橋、日月池和御碑亭等。 寺內(nèi)香火已聞,但寺側(cè)的園子很寂幽,一個人都沒......享受幽靜一刻
惠山寺的香火依舊旺: 門樓上,有精美的磚雕,鏤空手法,很棒!忍不住咔嚓兩張 放生池,有新石條修補過,紅燈綠蔭相映在睡蓮的池中,倒也很美!
【七】寄暢園 & Copy不走樣的北京諧趣園 北京的皇家園子“頤和園”里頭有個“諧趣園”,就是抄襲的無錫寄暢園喔, “寄暢園” 小介紹1: 該名園有近五百年的歷史。在元朝時為二僧房,名“南隱”、“謳寓”。明正德年間,當(dāng)時兵部尚書秦金(為宋代秦觀秦少游后裔)罷官后,回鄉(xiāng)將此處開辟為園,名“風(fēng)谷行窩”,初創(chuàng)之時園景簡樸而有野趣。到了明代萬歷年間,此園已茺蕪不堪。 他的后代間任右副都御史兼巡撫湖廣的秦耀,在萬歷二十年被革職回鄉(xiāng)后,寄情于山水之間,先后花了7年時間重新設(shè)計改造,得20景,到萬歷二十七年,舊園換了新貌。因秦耀十分欣賞王羲之寫的“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清冷澗下瀨,歷落松竹林。”這首《答許椽》詩,要以澗瀨之清白,松竹之高潔自況,不以處平易冷落而懼悔,故把此園改名為“寄暢園”。 到了清代順治十四年(1657),秦氏后裔秦德藻,專門請了在造園方面名垂青史的張南垣設(shè)計改造(張是清代最有成就的造園疊石藝術(shù)家,事跡被列入《清史稿》),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張鉽負責(zé)施工,在園內(nèi)精心疊石,延山引水,點綴園景,并讓名泉之水彎彎曲曲流入園中。通過這次存精刪蕪,仔細改造,寄暢園更趨完美,名聲也更大,四面八方的詩人墨客、社會名流到無錫,必一游為快,甚至在園中徘徊題詠,留連忘返。
“寄暢園” 小介紹2: 康熙、乾隆兩朝帝王對寄暢園更是十分垂青,在一百年間,他們祖孫倆分別六下江南,每次必到此園游覽。康熙帝特地為寄暢園題寫了“山色溪光”、“松風(fēng)水月”。乾隆帝為寄暢園專門寫了20來首贊美的詩篇和匾聯(lián)。他認為“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且“愛其幽致”,真是“清泉白石是仙境”。因此特地命如意館宮廷畫師把寄暢園秀麗景色描繪成圖,帶回京城,不惜耗費巨資下旨,在北京萬壽山麓按照寄暢園圖專門造了一個園林,取名“惠山園”,就是目前在頤和園中的“諧趣園”。至今,“寄暢”、“諧趣”兩座名園,一南一北互相輝映。小小的寄暢園受到這兩位帝王的如此厚愛,這在我國園林史上是少有的。
看得出來嗎?下面這幅長廊框進來了錫山龍山塔,就是中國園林中很厲害的“借景”造園手法喔 這個view也是典型的借景手法: “寄暢園” 小介紹3: 寄暢園造園藝術(shù)的主要特色是: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山水之勝,在園內(nèi)采用借景、綴山、引泉、理水,使只有15畝的園地,經(jīng)過精心布局,收納了錫山、惠山秀麗景色,使?jié)M園青山綠水,朱欄曲檻,清泉幽谷,野趣橫生,因而具有古樸、幽靜、清曠、疏朗的獨特風(fēng)格。 數(shù)百年前一代名家張南垣精湛的造園藝術(shù),以完整的實物保存在江南的,現(xiàn)在只有寄暢園了。寄暢園與惠山九峰、錫山龍光塔連成一片,也成為園林建筑中借景手法的成功范例。
【八】惠山大門,江南第一山~~~ 最后俺們從惠山側(cè)的古華山門走出來了 上書“江南第一山”
to be continued 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