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031)國家博物館-盧浮宮館藏文物展(一)

單元一:地中海世界—自然與文化背景
地中海是一片幾乎封閉的海域,它介于亞、非、歐三大洲之間,被稱為“陸地中間之海”。西端通過直布羅陀(Gibraltar)海峽與大西洋溝通,最窄處僅13公里。東北部以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蛊蒸斔购{連接黑海。東南部經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與紅海溝通。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附屬其的大西洋卻是年輕的海洋。
地中海周邊群山綿延,山巒將沿海平原與內陸隔開。這種地理特性決定了“小型城邦”的組織形式,以及意大利和希臘所在的兩個半島在歷史上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地中海地區(qū)氣候獨特,南部干旱,北部濕潤,適宜種植松樹、橡樹和橄欖樹等;夏季干燥炎熱、冬季溫和的氣候,使地中海地區(qū)成為小麥、葡萄酒和橄欖油的消費與種植區(qū)。
地中海地區(qū)島嶼眾多,海岸線蜿蜒曲折,海上交通成為連接各個島 嶼的紐帶,同時也為農產品的交換提供了可能。然而,猛烈的暴風雨使船舶的航行困難重重,它們只能在白天行駛。正是以一連串的島嶼為依托,船舶才得以從危機 四伏的地中海的一側駛抵另一側,顯示了地中海地區(qū)島嶼的重要性。
地中海中的大島嶼有馬霍卡(Majorca)島、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克里特島、塞浦路斯島和羅得島。海域中的南歐三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科西嘉島等島嶼,將地中海分成若干個小海區(qū):利古利亞海、第勒尼安海、亞得里亞海、伊奧尼亞海、愛琴海等。
單元二:最初的地中海—早期的交流
【公元前兩千年至前一千年】
在古代,地中海的海上交通掌握在希臘人、腓尼基( 今黎巴嫩) 人等極少數(shù)擁有艦隊的民族手中,其他民族僅能在當?shù)貜氖露掏竞_\或沿海岸進行劫掠。希臘人和腓尼基人到西方采購他們稀缺的鐵和錫,同時出口自己生產的物品。因此,在交流中,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居民并不擁有同等地位。
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幾個曾經孕育了重大技術革命(養(yǎng)殖、冶煉、文字等)的大帝國多是依托著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等河流而形成的文明。直至公元前2 1 世紀中期,為控制通往安納托利亞半島和陸路通道的敘利亞海域,這些國家才將目光轉向地中海。古代神話和藝術作品見證了地中海相鄰民族之間的相互認識,其中不乏偏見。
公元前2000 年,東方國家的王宮中興起的豪華藝術在希臘傳播開來。公元前1000 年,玻璃、字母等重要發(fā)明在地中海東岸地區(qū)(今黎巴嫩、敘利亞)出現(xiàn)。同樣是在這一地區(qū),猶太人創(chuàng)造了“一神教”。此外,經過本土化的東方與埃及的神祇也在希臘和羅馬人中逐漸傳播。


- 裝飾有大海和花朵圖案的高足杯 公元前1300-前1250年 彩陶 希臘羅德島

- 刻有圖特摩斯三世徽章的梨形平口罐 直耳壺 公元前1457-前1425年 方解石 埃及或敘利亞

- 仿克里特島的錐形瓶 單耳小瓶 公元前1500-前1400年 方解石 埃及或敘利亞

- 刻有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名字的水瓶 公元前1279-前1213年 方解石 埃及或敘利亞
- 帶足酒杯 公元前1500—1400年 方解石 埃及或敘利亞

- 繪有馬車和人物的雙耳尊 公元前1300-公元前1200 陶器 塞浦路斯


- 飾有哈托爾頭像的脂粉勺 約公元前1100—前700年 石 埃及
哈托爾意為“荷魯斯的家”,是埃及法老出生和成長之地。哈托爾女神象征著王權的誕生,而且是鞏固王權的保護神。她是古埃及最重要和最受歡迎的女神之一,擁有眾多的屬性,如愛神、歡樂、愉悅、音樂、舞蹈和美麗女神,還是女士、孩子、分娩的守護神。

- 阿卡德語楔形文字泥板 公元前1400—前1300年 黏土 埃及
公元前3200 年,文字在美索不達米亞出現(xiàn)。這種文字用尖筆刻在黏土上,呈楔形,被稱為楔形文字,最初用于記賬,之后出現(xiàn)在詩歌和外交信件中。
公元前1100 年,同樣是在東方,今天黎巴嫩境內,出現(xiàn)了由22 個字母組成的腓尼基字母表,是26個英文字母的前身,現(xiàn)在的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等,都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
這幅泥板是巴勒斯坦王子蘇瓦爾達塔寫給埃及法老的信,發(fā)現(xiàn)于埃及的阿瑪爾納,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大量以阿卡德語寫成的泥板文獻,被稱為阿瑪爾納書信。阿瑪爾納位于中埃及,該城曾是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阿美諾菲斯三世阿肯那頓的臨時首都。1887年,人們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350 幅泥板,上邊記錄著阿美諾菲斯三世和四世的檔案。這些泥板文獻是公元前1385年至公元前1355 年間埃及法老與當時西亞各國國王之間的往來書信,向人們展示了公元前14 世紀的世界形勢和敘利亞與巴勒斯坦地區(qū)的征戰(zhàn)。

- 三圣人塑像 公元前1300—前1200年 彩陶 希臘邁錫尼
塑像為兩個女人托舉一個孩子。這種三人組合形式在邁錫尼陶器制作中并不常見,根據(jù)邁錫尼兒童墳墓遺址中出土的類似陶俑判斷,此物可能是用來陪伴和保護年輕死者的神圣三人組。
邁錫尼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東北部,曾是希臘大陸最重要的城市,統(tǒng)治著愛琴海南部的廣大地區(qū)。邁錫尼的繁榮與地中海的環(huán)形航線有著極大的關系,這條環(huán)形航線是從敘利亞、巴勒斯坦到塞浦路斯,然后進入愛琴海,西航至西西里島、撒丁島,然后回到北非和埃及,因而邁錫尼文化是地中海各地文化交流的成果。在《荷馬史詩》中,邁錫尼是英雄的故鄉(xiāng)。在那個時代,邁錫尼人控制了愛琴海的海上霸權,征服了克里特島,還遠征小亞細亞的特洛伊。

- 葡萄串狀的項鏈墜 公元前1300-前1200年 模鑄陶釉 敘利亞





- 女子手捧淺盆形象的脂粉勺 約公元前700-前650年 多用木,象牙,石,骨雕成 在埃及、黎巴嫩腓尼基、希臘羅德島等地多有發(fā)現(xiàn)


- 雙耳尖底瓶 公元前700-前600年 塞浦路斯 伊達里昂
貯存運輸橄欖油、酒的日常用品,壁上有腓尼基語的銘文,地中海周邊常見這種尖底瓶。

- 納發(fā)頓神半身像 公元前800-前500年 石或彩釉 塞浦路斯
大約在9千年以前,塞浦路斯島就已經有人類生活。公元前12世紀,希臘人開始移居塞島,后曾被埃及、波斯等國征服。公元前30年并入羅馬帝國;公元330年至1191年歸屬拜占庭帝國;此后在十字軍東征時代塞浦路斯先后被法國人和威尼斯人占領;1571—1878年由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tǒng)治;1878年土耳其將塞浦路斯租讓給英國,1925年成為英“直轄殖民地”。1960年8月16日宣布獨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