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紹: ![]() 為什么有時養(yǎng)的花卉總不開花? 養(yǎng)花者經常遇到應該開花的花卉卻總也不開花的情況,其常見原因有: (1)光照不適宜:光照過強或不足,光照時間過長或過短都會影響花芽分化。因為花卉由于產地不同,生態(tài)習性各異,對光照和溫度的需求均不一樣。在培育花卉時,不了解和掌握該花卉所要求的生態(tài)條件和生長習性,未能采取相應措施,想讓它開花也就難了。即使是耐陰的春蘭、珠蘭、文竹、君子蘭等,都必須得到適度的光照,才能形成花芽。冬春季開花的山茶、杜鵑、瑞香、香雪蘭、水仙花等,入秋后如得不到光照,花芽也難形成。而一品紅、秋菊、蟹爪蘭等短日照花卉,在開花前約40~70天需要每天有12小時以上連續(xù)黑暗才能形成花芽,否則就難開花。 ![]() (2)溫度不適宜:溫度對花芽的分化、形成也具有決定性。如郁金香、風信子及部分多肉植物,其花芽分化需要一個低溫階段(春化階段),需在4℃左右的溫度下放置約4~6個星期,如果始終如一的提供10℃以上的溫度,花芽就不會形成,自然會影響開花了。二年生草花幼苗也需經過一段時期的低溫春化階段,爾后進入生殖生長階段,才能孕蕾開花。 ![]() 此外,氣溫在35℃以上而沒有遮陰降溫,氣溫太低而沒有防寒,都有可能不開花。一般到了冬季需要休眠的花卉,溫度不能高過5℃。溫度太高,會影響它們休眠,致使養(yǎng)分消耗過多,翌年便不能開花,也瘦小柔弱,易于凋敗。 (3)水肥不當:花卉生長期間,水肥過量易引起枝葉徒長而使花、果實缺乏養(yǎng)分,影響花芽形成。特別是梅花、蘭花和紫藤等一些花卉,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需要一段相對干旱的階段(在枝葉抽生生長完成后月4個星期),以有利于花芽分化。 有時施肥過量也不能開花,所謂“肥過量”乃指氮肥多,磷鉀肥不足。在花芽分化以前和開花期多施一些磷、鉀肥,以促進花芽分化和完成開花過程。冬春季開花的花卉,在夏秋季就要側重追施磷鉀肥,例如腐熟的雞鴨糞、魚腥水、骨粉等,或磷酸二氫鉀稀釋液。 ![]() (4)花盆過大:許多盆花如吊蘭、君子蘭等,在根系生長密集時容易形成花芽并開花。如果把它們種在過大的盆里,往往會出現(xiàn)枝葉生長旺盛,就是不開花的現(xiàn)象。 (5)年久未修剪:枝條長的紊亂,不但影響通風透光和美觀,而且由于生有許多不必要的枝條,消耗了大量養(yǎng)料,影響花芽形成。進行打頂摘心,剪去徒長枝、內膛枝和病枯枝等,有利于花芽的形成。 此外,土壤含堿量過高、病蟲侵襲、通風不良等等,都是影響花芽形成,造成不開花或少開花的原因,需要通過加強日常管理予以解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