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用筆——五法
一曰“平” 古稱執(zhí)筆必貴懸腕,三指撮管,不高不低,指與腕平,腕與肘平,肘與臂平,全身之力,運(yùn)用于臂,由臂使指。用力平均,書法所謂“如錐畫沙”是也。起訖分明,筆筆送到,無柔弱處,才可為“平”?!捌健狈前鍖?shí)。如木削成,有波有折。其腕本平,筆之不平,因于得勢,耐堿生動。細(xì)瀔洪波,漩渦懸瀑,千變?nèi)f化,及澄凈時(shí),復(fù)平如鏡,水之常也。 用筆“如錐畫沙”者,“平”是也?!捌健狈前鍖?shí),畫山最忌圖經(jīng),是為古訓(xùn)所深戒。 勾勒用筆,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之形態(tài),折是筆之變化方向運(yùn)用此法,可使線條不板滯;不會應(yīng)用者,所畫線條即無變化,亦不能表現(xiàn)物體,此種線條之表現(xiàn)方法,實(shí)為東方用筆之上乘。例如畫樹、畫石、畫波濤、畫衣褶,非一波三折,即不足以盡其曲折變化之致。 “如錐畫沙”法,做此練習(xí),須逆鋒而上, 再很慢地轉(zhuǎn)筆下行,到畫的長短合適時(shí),再回鋒向上,所為“無垂不縮”就是這個(gè)意思。此亦由刻玉中悟得。如用樹枝在沙盤中畫,很難看到逆鋒回鋒,解釋亦失真了。 起訖分明,筆筆送到,無柔弱處,才可為“平”?!捌健狈前鍖?shí)?!胁ㄕ?,固不害其為平;筆有波折,更足顯其流動,一波三折……
二曰“圓” 畫筆勾勒,如字橫直。自左至右,勒與橫同,自右至左,勾與直同。起筆用鋒,收筆回轉(zhuǎn),篆
法起訖,首尾銜接,隸體更變,章草右轉(zhuǎn)。二王右收,勢取全圓,即同勾勒。書法無往不復(fù),無垂
不縮,所為“如這拆股”,“圓”法之也。日月星云,山川草木,圖只為形,本于自然。否則,僵
直枯燥,妄生圭角,率意縱橫,全無彎曲,乃是大病。 向左行者為勒,向右行者為勾。收筆謂之“蠶尾”,俗謂“筆根”。 “折釵股”,筆法線條要求婀娜中仍保持剛勁,渾圓潤麗,亦不能流于柔媚。舍剛健而言婀娜
,多失之柔媚,皆未足以語“圓”也。 用筆如“折釵股”者,“圓”是也,妄生圭角,則獰惡可憎。專事坎坷,尤險(xiǎn)怪生厭。點(diǎn)睛破
壁,著圣手之龍頭;吐氣成虹,寫靈光于佛頂。圓轉(zhuǎn)如意,纖巨咸宜。 董北苑寫江南山,純用圓筆中鋒勾勒皴皺,遂為南宗開山之祖。其上者取法箍篆行草,或磊磊
落落如莼葉菜條,純?nèi)巫匀?,“圓”之至矣。否則,寸之直,皆成瑕疵。累月之功,事事涂飾,目
獷悍為才氣,每冒于浮囂。 筆法圓勁,純由篆隸得來。
三曰“留” 筆有回顧,上下映帶,凝神靜慮,不徐不疾。善射者盤馬彎弓,引而不發(fā),善書者筆欲向右,
勢先逆左,筆欲向左,勢必逆右。算術(shù)中之“積點(diǎn)成線”,即書法如“屋漏痕”也。用筆側(cè)鋒,成
鋸齒形;用筆中鋒,成劍脊形。李后主作金錯(cuò)刀書,善用顫筆。顏魯公書透紙背,停筆遲滯,是其
“留”也。不澀則險(xiǎn)勁之狀無由而生,太流則便成浮滑。筆貴遒勁,書畫皆然。 筆意貴“留”。似礙流走。不知用筆之法,最忌泛浮,浮乃輕乎不遒,滑乃柔軟無勁。 古之畫者,多用牙竹擱臂,亦稱閣秘。右手運(yùn)筆,恒以左手扶之。勢欲向左,抗之使右;勢欲
右者,掣之使左。
四曰“重” “重”非重濁,亦非重滯。米虎兒“筆力能扛鼎”,王麓臺“筆下金剛杵”。點(diǎn)必如“高山墜
石”,努必如“弩發(fā)萬鈞”。金,至重也,而取其柔;鐵,至重也,而取其秀。要必舉重若輕。雖
細(xì)亦重,而后能天馬行空,神龍變化,不至有笨伯癡肥之誚。善脫渾者,含剛勁于婀娜,化板滯為
輕靈。倪云林,惲南田畫筆如不著紙,成水上漂,其實(shí)粗而不惡,肥而能潤,元?dú)饬芾?,大力包舉
,斯之謂也。
用筆“重”,要像“枯藤”、“墜石”。 用筆之法,有云如“枯藤”、“墜石”者,藤無枝葉,石本崢嶸,其狀可想。況乎虺形屈曲,
非同轉(zhuǎn)拂之條;虎蹲雄奇,忽躍層巖之麓?!爸亍庇趾稳缫??然重易多濁,濁則混淆不清,粗則頑
笨難轉(zhuǎn)。善用筆者,何取乎此?要知世間最重之物,莫如金與鐵也。言用筆者,當(dāng)知如金之重而取
其柔,如鐵之重而取其秀。 “金剛杵”法當(dāng)化為“繞指柔”,方不流于枯硬。若全無筆力,雖細(xì)謹(jǐn)不足觀矣。
五曰“變” 李陽冰論篆書云:“點(diǎn)不變謂之布棋,畫不變謂之布算?!比c(diǎn)水的點(diǎn)為水,下四點(diǎn)水為火,
必有左右回顧,上下呼應(yīng)之勢而成自然,故山水之環(huán)抱,樹石之交互,人物之傾向,形狀萬變,互
相回顧,莫不有情。于融洽求分明,有繁簡無淆雜。知白守黑,推陳出新。如歲序之有四時(shí),泉流
之出眾壑,運(yùn)行無已,而不易其賞。道形而上,藝成而下,藝雖萬變而道不變,其以此也。 筆法成功,皆由平日研求金石、碑帖、文詞、法書而出。畫有大家,有名家。大家落筆,寥寥
無幾。名家數(shù)十百筆,庸史不能得其一筆,而大名家絕無庸史之筆亂雜其中,有斷然者。所謂大家
,無一筆弱筆是也。
總述: 練習(xí)諸法,成一筆畫。一筆如此,千萬筆無不如此,一筆之中,起用盤旋之勢。落下筆鋒,鋒
有八個(gè)方向。落紙之后,雖一小點(diǎn),運(yùn)以全身之力,決不放松,譬如獅子搏兔,亦用全力。筆在紙
上,常視為昆吾刀切玉,鋒利無比,非良工心苦,不能淺雕深刻??v筆所成,圓轉(zhuǎn)如意。筆中一波
三折,成為飛白。飛白之處,細(xì)或如沙,粗活如石。黃山谷論宋畫皴法,“如蟲蝕木,自然成文”
。飛白自然,純在筆力。力有不足,間或飛白,成敗絮形,即是弱筆,切不可取。收筆提起向上回
轉(zhuǎn),書法謂之“蠶尾”,又稱“硬斷”。筆有順逆,法用循環(huán),起承轉(zhuǎn)合,始成一筆。由一筆起,
積千萬筆仍是一筆。古有“一筆書”,宋晉之時(shí),宗炳作“一筆畫”。古詩“浩浩汗汗一筆耕”。
畫千萬筆,一氣而成,雖極變化,筆法如一,謂之一筆畫。法備氣至,乃合成家。古云“宋人千筆
萬筆,無筆不簡;元人三筆兩筆,無筆不繁”。簡則其法不加多,繁則其法不減少。繁固難,簡則
更難。知繁與簡,在筆法尤在筆力。離于法,無以盡用筆之妙;拘泥于法,亦不能全用筆之神。得
兔忘蹄,得魚忘筌。深明乎法之中,超軼乎法之外,是必多讀古人論畫之書,多見名人真跡。朝夕
熟習(xí),寒暑無間,學(xué)之有成。而后遍游名山大川,以極其變,發(fā)古人所未發(fā),為庸史不能為。筆法
既嫻,可研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