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 魚 禮
陳有清
2006年秋,為推廣海貍養(yǎng)殖,我從浙江的泰順來到福建的周寧。這是福建省東北部一個寧靜而古老的小城,雖然新建的高樓大廈顯示出許多現(xiàn)代化的氣派,尤其是滿目的店牌廣告與多姿多彩的霓紅燈架,向外來游客展示著他的商業(yè)繁榮,但那老街上竹木搭建的老屋,斑剝的楹聯(lián)及用物店中竹篾做的涼帽、篾絲編的各式小籃……無不隱隱透示著一種民間特有的民俗氣息。 夜來無事,街上轉悠,與幾位“土著”的老者聊聊,詢鄉(xiāng)問俗,無意間得知一個有趣的奇聞。 城西十多里,有座小山村叫浦源村,村中有條不長的溪流,五彎六曲,緩緩地穿村而過。在這段寬只不過一丈多,長約一里左右的溪水中,生活著上萬條色彩鮮艷的大大小小的鯉魚。魚本是怕人的,可這里的鯉魚不一樣,每當村民蹲在溪邊洗衣洗菜時,魚兒就成群結隊的在他們面前游來游去,有時還咬住漂洗的衣服或叼走幾片菜葉,很像頑皮的孩子。有人在溪邊拍拍手,鯉魚便搖頭擺尾游過來,向上跳躍,跟人要吃的。如果伸手摸摸魚背,魚兒也不會離開,像小貓小狗那樣溫順。這里,人不傷魚,魚不怕人,呈顯出一派人魚和諧的天然樂趣。 據(jù)說,早在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曾任朝奉大夫的鄭尚公從河南開封舉家南遷,走到福建吳厝底這個地方,見山青水秀,氣候濕潤,便定居下來。他們于近傍小溪下游,筑壩攔水,以作飲用和灌溉,為防上游有人投毒,特于水中養(yǎng)上鯉魚。傳至八世,溪中錦鱗成群,為了保護這些與村民生死共存的鯉魚,族長訂下嚴厲族規(guī),不準垂釣,不準抓捕,不準傷害。至鄭氏十世時,族長于溪旁的一對鴛鴦樹下,挖一大洞,將溪中自然死亡的鯉魚撈起葬于洞中,由此,洞便稱為“魚塚”,雅稱“魚陵”。葬魚的儀式,也由簡而繁,逐步演變成一種隆重的“葬魚習俗”。 先是送葬,由一年輕人身著孝服,手托送葬的魚盤,盤中放著將入葬的鯉魚。真正領隊的,是一位須發(fā)皆白的老人。他身后緊跟著一隊身著古服的長者,大家滿面悲哀,神情凝重,緩緩地走向魚塚。 到得魚塚,老者從年輕人手上接過魚盤,鄭重地擺上祭臺,又點燃香燭,陳放供品。 葬禮開始,在一位司儀主持下,由老者敬香、斟酒。 接著,由一德高望重者朗聲宣讀祭文“天不假壽,水府而亡。人非草木,情焉能忘。銜悲忍痛,葬爾仙鄉(xiāng)……” 祭文讀畢,鞭炮大作,眾人燒紙,跪拜,在一片悲戚聲中,方告結束。 儀式雖不失迷信成份,但使得魚人合一的和諧之風,得以發(fā)揚光大,得以歷久相傳,實為一樁難得的好事。據(jù)近年得知,此地已開辟成旅游觀景,并由地方政府,以“中國之最”申報了吉尼斯世界記錄。
這種禮俗,不僅中國有,外國也有。據(jù)了解,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每年都要為魚舉行一次葬禮。儀式開始之前,市民將魚裝在小棺材里,乘著靈車,到選定的墓地,隆重下葬。那里的市民認為,對魚舉行葬禮,是對魚類、對海洋的一種敬重。上帝有知,可以保佑到大西洋、到地中海去捕撈的漁民能平平安安,能捕到更多更大的魚。
|
|
來自: 雙月樓書齋 > 《魚趣(千奇百怪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