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壓迫部位的不同,頸椎病在西醫(yī)臨床中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和混合型頸椎病(見下表)。頸型頸椎病可能為其他型頸椎病的前驅表現;混合型頸椎病具備兩種或兩種以上頸椎病臨床癥狀和體征者。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發(fā)病率最高,占60%(見下圖)。 在中醫(yī)學里,頸椎病屬于“項強”、“血痹”、“眩暈”等范疇。中醫(yī)認為頸椎病是由于積勞傷頸、外感于邪、內損肝腎所致,肝腎不足為本虛,攣急麻痹,肝陽上亢為標實,治法以補為主,以通為用。補則益氣養(yǎng)血,培補肝腎,筋骨得以濡養(yǎng) ;通法有二,風寒濕沉浮經絡者以疏風通絡為主,肝陽上亢、上擾清竅者治宜滋陰潛陽,遵以降為通的原則。 頸椎病的中醫(yī)分型大概有下面三種 : 1.痹證型 :經云 :“風、寒、濕三氣雜之為痹?!毙皻饩奂?,乘虛侵襲,聚于局部,阻滯氣機、痹阻經絡,氣血營衛(wèi)不和則痛 。臨床上以頸、肩上肢或胸背疼痛, 兼見麻木為主癥。 2.眩暈型:“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髓者皆屬于腦”、“腎主骨生髓充于腦”。肝腎不足腦髓失于充養(yǎng), 或陰虛不能承制亢陽導致肝陽上亢,或是氣虛下陷,清陽不升都可導致眩暈耳鳴。臨床多見發(fā)作性眩暈、頭痛甚至猝倒,也可伴見耳鳴耳聾,面色蒼白,腰酸腿軟。 3.痿躄型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jié)也?!备文I不足,氣血兩虛,推行無力而生滯成瘀。臨床多見肩背刺痛,肢體沉重,腰膝酸軟,乏力,下肢痙攣,尿頻便難,舌淡暗或可見瘀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