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的人生觀
據(jù)《莊子》《讓王》述:善卷曰,“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font>《天運》中說:“以逍遙之虛;逍遙,無為也?!?/font>
可見,逍遙之意,是欲心意自得,而重在“無為”;人不能逍遙,病在“有為”。起所為之事,又是功、名、己,因此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一個人,如果能達到“無名”“無功”“無己”的境地,自然就無為了,自然就逍遙了。 《莊子》書中用來表達“逍遙”概念的一個最常見的詞語是“游”。莊子所說的“游”,通常都是指精神上、心靈上的“游”,也就是莊子所說的“游心”。如《德充符》中“游心之乎德之和”,《應(yīng)帝王》中“游心于淡”,《田子方》中“游心于物之初”《則陽》中“游心于無窮”等。莊子說要“游”于“無窮”“無待”“無何有之鄉(xiāng)”等等,這里所謂的“無”都是相對于“有”而言的,是對“有”的否定。 首先,莊子的“游”要脫離仁義道德而“游”?!洞笞趲煛氛f:
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 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許由曰:“而奚來為軹?夫堯既已黑京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游夫遙蕩恣睢轉(zhuǎn)徙之途乎?” 其次,是擺脫功名利祿而“游”。
《秋水》中說: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于涂中?!?/font>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font> 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游無朕。(《應(yīng)帝王》) 夫赫胥氏之時,名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馬蹄》)
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凡若不系其舟,虛而遨游者也!(《列御寇》)
其四,是要遠離人類社會而“游”。《大宗師》篇借仲尼之口評價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等人說:
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nèi)者也。外內(nèi)不相及?!朔角遗c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茫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 其五,是要擺脫“我”而“游”。要像《齊物論》中南郭子綦那樣,進入“今者吾喪我”的境界,也即《逍遙游》所謂“至人無己”的境界。 逍遙游人生觀的消極說
莊子消極厭世,對人生采取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逍遙游”幻想擺脫一切外物和肉體的束縛,追求一種個人精神上絕對自由的境界。、
《中國文學史》上說:莊子的哲學思想基本上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消極面?!粷M于現(xiàn)實,又無法反抗它,于是不得不走隱居的遺失道路,一方面議君相,譏儒墨,甘貧賤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齊萬物,一死生,泯是非得喪,以追求內(nèi)心的調(diào)和、精神的勝利而自我麻醉。他認為“物不勝天”,認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他是一個悲觀絕望的厭世主義者?!f子的處世態(tài)度就是玩世不恭,隨俗沉浮,“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他好象非常膽怯害怕,常說“無用之用”才是大用。……這一切都充分表現(xiàn)一個沒落階級的思想觀點。
這基本上是以否定的口吻,批判的眼光消極的筆調(diào)來評價莊子的哲學思想的。他們認為,“莊子對生活的態(tài)度是消極的,對自由的追求卻是積極的”“莊子的人生哲學最終失去了與不合理現(xiàn)實進行抗爭的積極意義,從理論乃至行動上導致人們逃避現(xiàn)實拋棄社會責任甚至瓦解人們的生存意志,使人在沉重的壓迫下,安于現(xiàn)狀,放棄抗爭,有明顯的庸人哲學味道?!?/p>
莊子的哲學思想表面看來,確實給人以逃避現(xiàn)實,冷漠無情,不思進取,與世敷衍的消極感,然而和他終極意義上認為“無為是為了有為”“無用乃是大用”一樣,消極是為了積極。 從認識論的意義上說,人的認識皆有所“蔽”。。因此“無己”和“忘我”也是有意義的,一個人只有擺脫了“己”“我”的的蔽障,克服一己之偏見,才能“得道”,才能看見“真”,才能真正進入逍遙游的境界。借助于“道”可以走出封閉,到達未知領(lǐng)域,通達他者心靈,從而使“小我”通達“大我”,“同于大通”。
自由的本質(zhì)就是不斷的突破,奔向未知。所以莊子的自由觀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奔向未知世界的沖動。 |
|
來自: 雨林修養(yǎng)館 > 《感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