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存于河南濮陽市御井街西側的《回鑾碑》,又稱《契丹出境碑》。碑文系宋真宗的一首詩,由當時的宰相寇準書丹。該碑草體豎刻,分為三行,每行四句,字大如拳。《回鑾碑》作為一通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宋遼簽定和約,雙方從此化干戈為玉帛的特制詩碑。因簽約之地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陽市),春秋時稱“澶淵”,故此次和約又被稱為“澶淵之盟”。
該碑刻立時間應是北宋景德元年(1004(1004),契丹人在蕭太后率領下大舉南侵,直逼宋都汴京。朝中一片恐慌。以寇準為代表的主戰(zhàn)派和以王欽若、陳堯叟為代表的主逃派斗爭十分激烈。懦弱的宋真宗立場搖擺不定,幾次想退卻逃跑。宰相寇準一方面用“飲笑自如”來寬解宋真宗的畏懼,另一方面則堅決主張“帝幸澶州”。最后主戰(zhàn)派勝出,宋真宗開始“御駕親征”。當他登上澶州北城門樓時,宋軍群情振奮,隨后一舉乘勢擊敗遼兵。遼感到短期內擊敗宋軍無望,決定求和。經多次談判,達成協(xié)議。協(xié)議的主要內容是:雙方結成兄弟之邦;鑒于當時遼的實際執(zhí)政人是蕭太后,皇帝是遼圣宗,遼圣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蕭太后為叔母;宋朝每年以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作為“歲幣”向遼交納;遼確保不再騷擾宋朝邊境。這就是史書上所稱的“澶淵之盟”。盟約的訂立,使宋遼之間自此維持了長達百年的和平。
《回鑾碑》的碑文,就是宋真宗在班師回京途中寫下的。全詩如下:我為民憂切,戍車暫省方。旌旆明夏日,利器瑩秋霜。銳旅懷忠節(jié),群兇竄北荒。堅冰消巨浪,輕吹集嘉祥。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上天重助順,回旗躍龍驤。詩文的意思是說,自己懷著為民解憂的愿望御駕親征;討賊的大軍兵多將廣,武器精良;盡忠盡節(jié)的雄師勁旅,把敵人打得落荒北竄,如同堅冰壓倒巨浪,春風吹來吉祥;邊境和平,軍民安康;正義自有天相,凱旋之師浩浩蕩蕩。
對于“澶淵之戰(zhàn)”和雙方簽訂盟約的全過程,《宋史》中的《寇準傳》和《真宗紀》都有記載,而尤以《寇準傳》最為詳細。應該說,對于這段歷史,《宋史》確實體現(xiàn)了“實錄”精神。比如《寇準傳》,在記述這一事件全過程的同時,以文學的白描手法刻畫了宋真宗、寇準這兩個主要人物,使投降派與主戰(zhàn)派形成鮮明的對比:當聽到遼人南下逼近時,“帝大駭”;寇準要求真宗“幸澶州”鼓舞士氣,而“帝難之”;鑾駕走到南城,寇準要求過河,而真宗“不決”;當遼兵受挫“密奉書請盟”時,宋真宗馬上“將許之”。相反,身居宰相的寇準始終談笑自若。尤其在雙方相持的日子里,他終日“飲博,歌謔歡呼”。可見,無論北上親征的過程,還是盟約的簽訂,宋真宗的懦弱無能和妥協(xié)退讓都是一一貫之的。而寇準則表現(xiàn)出了胸中自有雄兵百萬的英勇氣概,盡管他最終未能改變盟約的屈辱性。另據(jù)《續(xù)資治通鑒》卷二十五記載,“澶淵之盟”簽訂后,宋真宗在行宮大宴群臣,而且“帝作回鑾詩,命近臣和”,表達了實現(xiàn)和平的喜悅心情。該詩后被勒石立于澶州城內,即今天我們見到的《回鑾碑》。盡管歷史的滄桑使該碑面目全非,只剩上半部,但他卻成為“澶淵之盟”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惟一物證。
皇帝志得意滿,而在此次征戰(zhàn)中立有大功的宰相寇準事后卻接連遭殃。由于為人過于耿直,寇準先后被貶為通州司馬、衡州司馬和雷州司戶參軍,最后抑郁而死。宋真宗到了晚年雖有所醒悟,臨終時說:只有寇準是可以依托的。遺憾的是,在宋真宗死后第二年,寇準就死了?,F(xiàn)在只有《回鑾碑》可作為他們君臣當年相得的佐證。
縱觀寇準的仕途,可謂跌宕坎坷、四起四落,最終被貶雷州,病死于當?shù)?。究其原因,有人?span style="text-indent: 28pt;">6個字來概括之:偏離“正”,過于“直”?!端问贰分姓f到寇準最多的就是“正直”二字。寇準的確“直”得令人佩服,但說他“正”,就要見仁見智了。
其一,氣焰凌人?!板Y之盟”的功績讓寇準的權力欲充分膨脹,使他能夠毫無顧忌地獨攬大權,肆無忌憚地插手丞相本無權過問的人事任免,更時常咄咄逼人地左右皇帝的決定。不僅如此,對朝中同僚亦是氣焰凌人??軠时毁H之后得以重回權力之巔,出任西府樞密正使,宰相王旦的力薦功不可沒。然而寇準根本不把這位早于他為相的同僚放在眼里,不僅不通力合作,還處處針鋒相對,一有機會就想方設法挑其毛病,上報皇帝。可王旦“宰相肚里能撐船”,認定寇準是個難得的人才。不僅沒有設計報復,反而多番在皇帝面前極力推薦,勸皇帝對寇準委以重任。相比之下,誰小人?誰君子?一目了然。
其二,太過較真??軠十吘共皇鞘ト耍x正道亦不足為奇。然其至死不改的倔強耿直,著實令人嘆惜。由于為人太過較真,在官場行走就難免處處樹敵。無論是對同僚,還是對皇帝,寇準較真起來卻絲毫不讓,非論出個是非對錯不可。一次殿上議事,寇準言辭過于激烈,宋太宗幾次打斷都無法阻止寇準的放肆狂言。一氣之下,猛然起身離去??軠室姞?,一步上前拉住宋太宗的衣角,硬是將其拉回坐下。幸好寇準爭得在理,免了一次殺身之禍。
然而,他并不是次次都在理、次次都走運的??軠实谝淮伪毁H,就起因于他與政敵的無理爭吵,互揭其短。一日寇準和溫仲舒騎馬并行,突然沖出個瘋子擋住去路,向寇準山呼萬歲。此事被寇準的政敵張遜得知后,派人向皇帝密告,揭發(fā)寇準有異心??軠室詼刂偈鏋樽C人,為自己辯護。由此在太宗面前引發(fā)了一場爭吵,使得太宗龍顏大怒,當下撤了張遜的職,同時也把寇準貶去了青州??軠首罱K被佞臣丁謂陷害,落得慘淡收場,溯其源頭便是他那句直白的諷刺:“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耶?”當年,寇準與丁謂關系親密,在一次宴會上,丁謂見寇準胡須上粘了些飯粒,便起身替他拂去。結果好心沒好報,反而遭來寇準一句冷言。丁謂由此記恨心中,借機整人,最終“大仇得報”,將寇準趕到了雷州,終結了其跌宕起伏的坎坷仕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