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背菜
別名 紅番莧、紅毛番、紅背菜、紅菜、葉下紅、紅玉菜、血皮菜、當(dāng)歸菜、觀音菜、木耳菜 來源 為菊科土三七屬植物紫背菜Gynura bicolor (Roxb.) DC.,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帶肉質(zhì)。根粗狀。莖直立,高0.5-1米,多分枝,帶紫色,有細(xì)棱,嫩莖被微毛,后變無毛。葉互生,莖下部葉有柄,上部葉無柄,葉片橢圓形或卵形,長6-10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下延,邊緣有粗齒,有時下部有一對淺裂片,上面綠色,被微毛,下面紫紅色,無毛。10-12月開花,頭狀花序直徑1.5-2厘米,在莖頂作傘房狀疏散排列,花序梗遠(yuǎn)高于莖頂,總苞筒狀,革質(zhì),二層,外層近條形,小苞片狀,長僅為內(nèi)層的1/3-1/2,內(nèi)層條形,邊緣膜質(zhì),花黃色,全為管狀兩性花,花藥基部鈍,先端有附片,花柱分枝,具長鉆形有毛的附器。瘦果矩圓形,扁,有縱線條,被微毛,冠毛白色,絹毛狀。 生境與分布 生于平原及低山區(qū)陰濕處,或家種于園圃。分布于浙江、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因富含水質(zhì),難以曬干,多鮮用。 性味功能 甘、辛、涼。涼血止血,清熱消腫。 主治用法 咳血,血崩,痛經(jīng),血?dú)馔?,支氣管炎,盆腔炎,中暑,阿米巴痢疾,外用治?chuàng)傷出血,潰瘍久不收口,疔瘡癰腫,甲溝炎。用量15-30克(鮮品60-12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用干葉研末敷患處。 參考配方 1.咳血,支氣管炎,中暑:鮮紫背菜全草60-120克,水煎服。 2.阿米巴痢疾:鮮紫背菜全草60-120克,酸筍或酸筍水適量煎服。 3.痛經(jīng):鮮紫背菜全草60-120克,加酒炒制,水煎,飯前服。 4.盆腔炎:紫背菜嫩葉30克,湖廣草15克,水煎服。 5.腎盂腎炎腰痛:鮮紫背菜60克,黃毛耳草、仙鶴草各15克,水煎服。 6.疔瘡癰腫:鮮紫背菜適量,加少許食鹽或白糖,同搗爛,外敷患處。 7.甲溝炎:鮮紫背菜適量,搗爛加白酒少許,外敷患處。 8.創(chuàng)傷處血:鮮紫背葉全草搗爛外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