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圖片大全之--蛇莓(蛇泡草)
別名 蛇泡草、蛇盤草、蛇果草、龍吐珠、寶珠草、三匹風(fēng)、三葉莓、地楊梅、三爪風(fēng)、三爪龍、三角虎、紅頂果 來源 為薔薇科蛇莓屬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長匍匐莖,長可達(dá)1米,全體被白色絹毛。三出復(fù)葉基生或互生,有長柄,柄長5-8厘米,基部有兩枚廣披針形托葉,小葉菱狀卵形,長1.5-3厘米,寬1.2-2厘米,先端鈍,基部寬楔形,邊緣具鈍圓齒牙,兩面散生柔毛或上面近無毛。春末開花,花單生于葉腋,花梗甚長,可達(dá)5.5厘米,花萼兩輪,內(nèi)輪萼片5,較小,廣披針形,外輪萼片較寬,先端3淺裂,花冠黃色,直徑約1.2-1.8厘米,花瓣5,寬倒卵形,先端微凹,雄蕊多數(shù)。瘦果小,扁圓形,多數(shù),生在膨大球形花托上,聚合成卵狀球形的聚合果,直徑約1厘米,紅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草叢、田邊及路旁。分布于陜西、甘肅、寧夏、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采收。 藥理作用 抑菌試驗:本品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白喉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甘、酸、寒,有小毒。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主治用法 感冒發(fā)熱,咳嗽,小兒高熱驚風(fēng),咽喉腫痛,白喉,黃疸型肝炎,細(xì)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月經(jīng)過多,外用治腮腺炎,毒蛇咬傷,眼結(jié)膜炎,疔瘡腫毒,帶狀皰疹,濕疹。也可試治癌癥。用量10-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外敷。并可殺滅孑孓、蠅蛆。 參考配方 1.白喉:鮮蛇莓全草搗成泥狀,加2倍重量冷開水浸泡4-6小時,過濾成浸劑,可加白糖調(diào)味,每日服4次,3歲以下首次服50毫升,以后20-30毫升,3-5歲首次80毫升,以后40-50毫升,6-10歲首次100毫升,以后60毫升,10歲以上首次150毫升,以后100毫升。 2.急性細(xì)菌性痢疾:鮮蛇含全草60-120克,水煎服。 3.殺滅孑孓:用5%蛇莓全草浸液殺滅孑孓,48小時即可生效。 4.黃藤及鱗砒中毒:蛇莓(去果實)60克,生綠豆60克,同搗爛,冷開水泡,絞汁服。 5.膿泡瘡、潰爛流黃水:蛇莓60克,豬瘦肉100克,煮熟,吃肉雞湯。另用蛇莓草焙干研末,麻油調(diào)成30%軟膏,涂患處。 6.蛇咬傷:蛇莓60克,青木香30克,搗爛敷患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