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作文備考:高考議論文對論據要學會分析 考場上,考生選用最多的文體是議論文,寫議論文使用最多的是例證法。然而,問題恰恰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多數考生多是羅列事例,結果所寫的作文有例無析。與此相對應的是閱卷老師評卷的關注點,除開頭與結尾外,對議論文,下一個關注點就是對例證的分析。請看閱卷老師的閱卷體會:滾動條掃過例證內容后,在例證敘述后分析部分停留時間最長;閱卷老師在最后評分時往往會回看,這時關注點還是分析部分??磥恚槕紙龅倪@一“考向”,就要學會,而且必須學會對論據的分析。 【佳作悟法】 佳作:(2012·上海優(yōu)秀作文) 抓住那微光 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點子,就像流星的微光一般,劃過思維的夜空。有的人將它們舍棄,任憑一顆顆流星劃出一次次的微光,卻不予理睬,一生便無所造詣。然而,有的人,卻緊緊抓住那微光,抓住了劃過思維天空的點子,堅持、努力,最終獲得了成功,被我們稱為天才。因此,我們也必須抓住那微光,抓住流星,抓住那些好點子。 本段尾句提出了中心論點。“因此”一詞表明提出方式是因果式。在“因”中,“然而”一詞又用了對比分析。 抓住那微光,就是抓住劃過思維的流星。很多偉大的作品,總會讓人覺得,其中似乎隱藏著和自己略同的想法,甚至自己也能達到這個水平,然而很多人卻未能成為偉人,因為沒有抓住微光,眼睜睜舍棄了它。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已夢想著奔月,而登月計劃卻拖延了千年,直至今日仍未實現。上世紀,當我們看到美國人率先登上月球時,我們甚至不禁驚嘆,那不是我們先想出來的嗎?是啊,這的確是我們先想出來的點子,可我們卻未能抓住它,任憑這顆流星一次次劃過我們的天空,卻最終被美國人率先摘得。舍棄微光,舍棄自己的金點子,最后就只能空余恨了。 我們凡人為什么成不了偉人?中國人的登月計劃為什么仍未實現?就是因為未抓住思維的流星。這里,使用了因果分析法。 抓住那微光,那是成功的鑰匙。成功就像藏在寶盒中的鉆石,堅硬的寶盒無論怎樣敲打都不能打開,然而劃過思維的流星往往就會像寶盒鑰匙一般,巧妙地幫我們取出鉆石。當看到軍閥科尼拐騙童軍時,一定有很多人想對此做點什么,而真正付諸實踐的,只有杰森·拉瑟爾。他發(fā)起了“科尼2010”活動,把科尼的丑行公之于天下,讓政府對其進行制裁?;蛟S這樣一個全球性的活動起初只是杰森腦中劃過的一顆流星,但他卻抓住了它,抓住了那微光,終于獲得了成功,同時也使自己的事業(yè)、人生更具價值。 杰森為何會成功?是因為他抓住了那“微光”。再次用因果分析法。 抓住那微光,不斷堅持,終將獲得成功。如今風靡全球的iPad,可謂是偉人喬布斯的大作,然而這大作的最初概念卻來自于微軟。是微軟最先提出了平板電腦這種設想,然而面對研發(fā)路途中的種種技術難題,他們退卻了。隨即喬布斯接下了這燙手的山芋,用他的執(zhí)著和毅力,攻克難關,終于把iPad推向了世界!我想,比爾·蓋茨現在一定非常郁悶,如果當時他也能堅持一下,抓住平板電腦理念這顆流星,那么這點微光定會成長為讓微軟光彩奪目的光輝!因此,抓住微光,并不斷堅持,意味著成功會真正到來,只有堅持抓住微光,拿出自己的意志力,才能讓微光照亮自己的人生。 喬布斯與蓋茨在“iPad”上,一個成功,一個退卻;一個抓住,堅持,一個放棄,半途而廢。兩相對比,很有說服力。 畫線句子使用了假設分析法,進一步強化了觀點。 然而,抓住那微光并不意味著要抓住每一顆流星,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一次只能抓住一顆。填報志愿時,很多同學想填這個專業(yè)又想填那個專業(yè),腦中就像流星雨一般,閃過無數條微光,最終弄得自己手足無措。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微光加以歸類,權衡輕重,做出合理的選擇。這就要求我們要抓住對自己最有吸引力的微光,抓住最讓自己滿意的想法,唯有這樣才能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 張聞天曾說過,生活的理想,是為了理想地生活。那么,我想說,此刻抓住眼前那微光,是為了自己能夠擁有一個充滿光輝的未來! “然而”,筆鋒一轉,回到辯證分析上來:抓住“微光”能成功在于“歸類”“選擇”。使自己的觀點更周全。 【亮點評析】 本文切中題意,思路清晰,邏輯嚴密,尤其對論據運用了多種方法分析,分析恰到好處。抓住與不抓住,影響成敗,這是因果分析、對比分析;倒數第二段的辯證分析以及中間的假設分析,都運用得很成功。中肯、恰當地分析,而不是單純地堆砌事例,是該文考場成功的因素之一。 【技法指要 選好論據材料后,要對其進行恰當的分析。論據分析是挖掘議論深度的重要手段。恰當的分析能揭示出論據與論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能使論據和論點成為有機的統(tǒng)一體。議論文是分析說理的文章,如果不進行恰當的分析,就不能把論點闡述得深刻透徹,文章就會缺乏說服力。那么,如何恰當地分析論據呢? 1.因果分析 對于陳述原因或結果的語段,可進行因果分析。若論據陳述的是原因,則可以推測其結果;若論據陳述的是結果,我們可以探究其產生的原因。從因果關系的角度對論據材料加以剖析,找出材料和觀點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來證明論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如: 正確面對磨難才能成就人生。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總免不了要經受大大小小的磨難,能經受磨難才能成就精彩的人生。司馬遷遭受腐刑,卻能于恥辱中寫成《史記》,那是因為他有堅定如山的信念、剛毅如鐵的意志,堅持自己的志向,才能成為一代“史圣”;一代體操王子李寧淚灑漢城黯然退出體壇后,卻又另辟天地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事業(yè),讓李寧牌系列運動用品風靡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那是因為他懂得承受失敗,勇于迎接新的挑戰(zhàn),才能在失敗中開拓出一條新路;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能在磨難下創(chuàng)造出不朽的交響曲,撼人心靈,那是因為他不屈服于命運的打壓,頑強抗拒厄運,才譜寫出了人類的心靈之歌??梢?,面對磨難,只有勇敢頑強,堅持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前方才會是艷陽天。 這是由果溯因的語段,作者在敘述事例之后,用“那是因為”分析了司馬遷、李寧、貝多芬在磨難中做出非凡成就的原因,增強了說理的力度,把論點闡述得充分而透徹。對材料原因的挖掘,突顯了論據的作用,從而證明了“正確面對磨難才能成就人生”這一論點。 事物的因果關系多種多樣: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一果一因、一果多因、多果多因。運用因果分析法,要注意將原因與結果的關系講清楚,不要遺漏,也不要主觀臆斷,而要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 2.假設分析 對陳述事物或生活現象的語段,可從事物或現象的反面作假設分析。如果所舉的是正面例子,就要從反面來假設分析;如果所舉的是反面例子,就要從正面進行假設論證。這樣做可以彌補真實事件的不足,啟發(fā)讀者思考,從而深刻地揭示出材料和觀點的內在聯(lián)系,證明原論點的正確性。如: 堅持就是勝利。堅持往往能創(chuàng)造奇跡,許多勝利就是在堅持中取得的。歐立希為發(fā)明一種新藥,堅持進行試驗,失敗了,總結教訓再干,一直試驗了606次才獲得成功,研制出了以試驗次數命名的新藥“606”。試想,如果在他試驗了605次后失去信心,那么,他也會功虧一簣,功敗垂成;同樣,也絕不會有“606”的誕生。正因為他堅持下去了,所以,他最終獲得了勝利??梢?,堅持往往是實現夙愿的強心劑,是高揚人生風帆的浩蕩東風。 文中用“如果……那么……”進行假設分析,對事例從反面加以剖析,推出了“堅持就是勝利”這個令人信服的結論,證明了論點的正確性。同時也彌補了反面真實事件的不足,啟發(fā)讀者深思。 3.對比分析 對便于對比的語段,可進行對比分析。對比分析是舉出兩個具有可比性的事例,比較其異同或高下,展示對方的優(yōu)劣差異,造成反差,讓人們從比較中明辨是非,表達愛憎,突出觀點,從而揭示出論據所敘材料的意義,發(fā)揮事例的論證作用。如: 勤奮出成績。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話一點不假。2004年的夏天,當希臘足球隊隊長扎格拉基思舉起歐洲杯的時候,全世界都震驚了。本來只是歐洲三流球隊的希臘隊卻連連打敗法國、捷克、葡萄牙這樣的傳統(tǒng)強隊,從而登上歐洲之巔,一夜間“烏鴉變鳳凰”。然而,又有誰知道,為了這勝利,希臘人比別人多付出了多少汗水。當托蒂還在鏡頭前展示他的新球鞋時,希臘人早已開始了訓練;當齊達內和亨利在酒吧喝酒時,希臘人已坐在錄像機前,研究下個對手;當貝克漢姆為拍廣告而擺pose時,希臘人已在健身房開始了他們的力量訓練……如此說來,勤奮能成就事業(yè),推動社會發(fā)展。 作者選用了“希臘足球隊”與那些“傳統(tǒng)強隊”進行比較,在鮮明的對比中闡明了“勤奮”“懈怠”及其相應的結果,從而讓人們懂得了“勤奮出成績”的道理。 4.辯證分析 對列舉的事例有所褒貶的語段,可用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分析。這樣可使說理更全面、更深刻,避免孤立地絕對地看問題。 例如“佳作悟法”中《抓住那微光》倒數第二段文字,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在寫作中,辯證分析在對主體觀點論述之后,多使用“固然”“當然”“誠然”等詞語領起。 辯證分析是對論據的深層次認識。使用好它,會讓論證更加合理、嚴密而有深度,使觀點無懈可擊。 【實戰(zhàn)演練】 1.根據下面兩則材料,聯(lián)系實際生活,用因果分析法寫一段評論。 材料一 從重慶沿長江而下,過了忠縣,可見一孤峰屹立北岸。峰頂上有一塔,其景甚奇,這就是石寶寨。這里流傳著一個故事:據說,塔內本有一洞,稱“流米洞”,每日有米自動從洞中流出,供和尚們坐享。終有一個和尚不知好歹,偷偷將洞口鑿大,圖謀多撈一把米上街換錢。不料天不從人愿,從此,那洞竟粒米不出了。 材料二 《左傳》里有一個故事:有一個人硬是向子罕獻上一塊玉。說治玉的人認為這是寶物,而子罕卻說:“你以此玉為寶,而我則以不貪為寶。你硬要把它送給我,不是使我們兩人都失掉了各自的寶物嗎?”最終沒有收下那人的玉。 答案 例文 貪從何來?康德說:“貪是人類內心對外界事物無止境的欲望?!币粋€“無止境”,道出了貪者的心理源頭。對某些事物的追求,是人們正常的內心需要,正如饑餓者渴望能夠飽餐一頓,貧窮者渴望得到一筆錢財一樣,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倘若一個饑餓者在享受了一頓飽餐之后,還想要一座銀山;貧窮者在得到一筆錢財之后,還想要一座金山,這便是“貪”了,因為他的希求超出了一定的限度而變成無休止的欲望了。 點撥:議論文要以理服人,言之有據,不但要說清“是這樣”,更要說清“為什么是這樣”。不要只是去扣大帽子。特別是指出問題的嚴重性、危害性時更應該注意這一點。比如,寫《隨地亂扔要不得》這篇作文,有同學說:“隨地亂扔對嗎?當然不對!隨地亂扔的行為很不文明,發(fā)展下去,就會墮落成為犯罪分子。”這話就說得過分了。 2.閱讀下文,從議論文分析方法的角度對右欄提出的問題作出批注。 習慣之后 習慣真是一種可怕的東西。當我們的思想習慣于簡單快捷的閱讀,那么思想將不再深邃;當我們的眼光習慣于低劣庸俗的作品,那么我們的眼光將不再遼遠;當我們習慣于在有限的生命里無限制地揮霍時光,那么我們的生命將不再變得有價值、有意義! 更可怕的是,當我們習慣之后,那些錯的、丑陋的、偏執(zhí)的,一切的一切都將成為一種不可變更的習慣,駐守于我們的靈魂深處,直至將我們侵蝕為一具沒有思想的軀殼。 現在的我們已習慣于被動閱讀而不是主動去讀,我們習慣于“百家講壇”的趣味,習慣于“于丹解讀”的精妙,習慣于《唐之韻》的聲畫;而那些古代學人皓首窮經寫就的晦澀艱深而又深藏精髓的古籍名著卻鮮人問津,已被塵封。為什么?因為前者簡單、簡捷、簡便,無須向后者那樣需要我們一個字一個字地去啃,去品,去琢,去磨。我們已然像剛出生的嬰幼兒等待著大人幫我們咀嚼過研磨過的軟細飯菜。連牙齒都不再需要。試想,如若全世界都只剩下這樣的“嬰孩”,那該是怎樣的一種災難?一個健康的人,必定是自我渴求成長,而不是被人抱大;一個偉大的作家必然是博古,方能通今;一個偉大的民族必要延承傳統(tǒng),方能開創(chuàng)。如果我們一味地習慣于簡單的攝取,那么那些一脈相承的東西終究會有干涸的一天! (1)針對畫線句子所列舉的例子,作者使用了哪些分析方法進入深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使用因果分析法對產生現象的原因作分析;其次,用“試想”“如果”等詞語領起假設分析,從反面揭示其危害。 現在的我們已習慣于欣賞那些末流的作品,習慣于那些嘩眾取寵、“雷聲大雨點小”更讓人遺憾的是最優(yōu)秀的作品還沒有寫出來?!边@樣的現狀恐怕是我們的眼光已習慣于低劣庸俗的作品之后的畸形產物吧。你讀過王道乾先生的作品嗎?也許很多人連聽都沒聽說過,這并不讓人意外。因為我們的耳中充斥著郭敬明、韓寒的聲音,我們的手中捧著的是網絡書籍,我們眼中看的是各種電子產品。王道乾先生是一位優(yōu)秀的譯著家,之所以不說是一位優(yōu)秀的作家,是因為在當前的文藝界,我覺得一位優(yōu)秀的譯著家更讓人敬重。當我們依舊沉迷于浮華喧囂的文字之時,他已將別國的優(yōu)秀文字駕馭在手中,他譯的是藝術而非文字。如果我們習慣于以一種商業(yè)的繁雜來對待文化藝術,那我們看到的都只能是殘渣! (2)在本段中,作者是如何把“我們”習慣于末流作品與很陌生的王道乾先生的作品放在一起分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有意把這兩者放在一起對比分析。重點是分析王道乾先生的譯著。其間,又使用了因果分析和假設分析。 現今的我們已習慣于以一種無限度的奢侈在有限的生命里揮霍?!肮俣?、“富二代”們如此,他們拿著父輩的榮耀肆意享受看似精彩實則荒蕪至極的人生;多數進入大學的學子們亦如此,大一戀愛,大二泡吧,大三插科打諢,直至四年的黃金歲月行至盡頭,才發(fā)現自己腦袋空空,心里惶惶,人才市場上沒法展現自己的一技之長,社會天地里難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此習慣下去,恐怕當我們回首往事時,我們會因自己的碌碌無為而悔恨,會為自己荒廢了一生而羞愧! (3)畫線句子使用了什么分析方法?有何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該句使用了假設分析法,假設“我們”習慣下去的可怕后果,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了這種習慣之后的危害性。從而讓“我們”翻然悔悟,為下段的結論作了鋪墊。 所以,我想,我們應該有這樣一種意識,習慣之后造就的是一種人生,應當是一種褪去了膚淺空虛之后的人生,一種遠離了低劣庸俗的人生,一種摒棄了荒蕪虛浮的人生! 當然,有些同學會誤以為,會思考、有思想就是會批判。這是一種膚淺的看法,一味地只會批判,不會建設,算不得有思想。至于一些學生的寫作所呈現的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是沒有思想的表現。真正的有思想,應該是講出的道理不偏激,不沖動,符合正確的價值觀。 (4)該段是否可以不要?它實際上使用的是哪種分析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該段對于論證來說十分必要。它是針對同學中一些錯誤觀點的剖析。在正反比較中使自己的觀點更正確、更鮮明,從而使觀點無懈可擊。它實際上使用的是辯證分析法,用聯(lián)系的觀點來分析問題。 總評 議論文全部的尊嚴在于思想。該文思想有深度,很有理性思想能力。這些固然是建立在知識廣博的基礎之上,但更與作者純熟地綜合地使用因果分析、對比分析、假設分析、辯證分析密不可分。由此可見,議論文的思想之美并不神秘! 3.閱讀下面這則材料,按要求寫一篇文章。 如果你去印度,你會發(fā)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里的公路特別破舊,最好的路都趕不上我們的二級公路。但只要你沿著公路走,每隔數公里你就會發(fā)現一座華麗的教堂,其華麗程度難以用語言來形容。一位旅行者問當地的居民:“你們這里教堂如此華麗,公路卻如此破舊,你們就不能把那些建教堂的錢用來修公路嗎?”居民答道:“路是通向財富的,不重要;教堂是通向神的,很重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含意,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寫成議論文。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 【寫作指導】 本題材料完全采用客觀敘述方式,沒有對材料的意蘊和傾向作出任何提示,審題難度較大。學生要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就必須認真分析旅行者和印度居民的對話,辯證地看待信仰和財富的關系。如能辯證統(tǒng)一地提出既要堅守信仰又要積極創(chuàng)造財富的觀點,可以視為最佳立意。學生只要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言之成理即可。比如,著眼于信仰與財富的關系,可以強調在物欲橫流的現實中堅守精神家園的主張;也可以主張摒棄虛無的追求,自主創(chuàng)造現實的幸福。再比如,著眼于信仰的內涵與形式的關系,可以側重論述內涵的重要,而否定華麗的形式。 |
|
來自: xiehongda54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