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漳州市(非實驗區(qū))
三.閱讀下面一則文言文,完成11—16題。(18分) 敵未滅,何以為家? 飛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訪①,迎歸。母有痼疾,藥餌必親②。母卒,水漿不入口者三日。家無姬侍,吳玠素服飛,愿與交歡③,飾④名姝遺⑤之。飛曰:“主上宵旰⑥,豈大將安樂時?”卻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飲,帝戒之曰:“卿異時到河朔,乃可飲。”遂絕不飲。帝初為飛營第⑦,飛辭曰:“敵未滅,何以家為?” (《續(xù)資治通鑒》) 【注釋】①求訪:尋找。②藥餌(ěr)必親:一定親自給母親喂藥。③交歡:結友。④飾:打扮。⑤遺(wèi):送給。⑥宵旰(gàn ):即宵衣吁食,天不亮起床,天黑才吃飯,形容終日操勞國事。⑦營第:建造住宅。.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 吳玠素服飛( ) (2)遣人求訪( ) (3) 愿與交歡( ) (4) 玠益敬服( ) 12.與下面例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帝戒之 A.吾欲之南海 B.久之,目似瞑 C.燕雀安知鴻鴿之志哉 D.康肅笑而遣之 1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敵未滅,何以家為? 譯文: 14.你認為“少豪飲”這一情節(jié)是否有損岳飛的形象?說說你的理由。 答: 15.你對岳飛了解多少,試舉兩例有關他的典故或名言。 答: 16.讀了這則故事,你有什么收獲? 答: 三、(18分) 11(一)一向、向來(2)派(3)希望(4)更加 12. D 13敵人還沒有被消滅,憑什么要成家立業(yè)呢?(或:敵人還沒有被消滅,要家干什么呢?) 14沒有影響。因為這更能體現(xiàn)他知錯就改的可貴品質(zhì)。(或回答:有影響。理由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15示例:典故:精忠報國;訓練岳家軍;屈死風波亭等。 名言: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滿江紅》里的詩句。 16示例:學習岳飛孝敬、自律、知錯就改、以天下為己任(精忠報國)的品格。 評分意見:第11題4分。答對l處給1分。第12題2分。 第13題2分,直譯、愈譯均可。第14題3分,觀點1分,理由2分。 第15題4分,答對1個典故或?qū)懮絣句名言給2分。 第16題3分,答對其中1點給2分,答對其中2點給3分,答案念思對即可給分。
福建省廈門市2005年中考“五校聯(lián)招”統(tǒng)一考試語文試卷
[二]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完成10-13題。(15分) [甲]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乙]任末①年十四,負笈②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③,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④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常以凈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BR> (節(jié)選自王嘉《拾遺記》) [注] ①任末:東漢新繁人,字叔本,少習《齊詩》,學識淵博,游京師,教授十年。 ②笈:書籍。 ③庵:茅草小屋。 ④麻蒿:植物名稱,點燃后可照明。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6分) (1)媵人持湯沃灌 ( )(2)同舍生皆被綺繡( )(3)腰白玉之環(huán)( ) (4)削荊為筆 ( )(5)觀書有會意處 ( )(6)題其衣裳( ) 11.選出與“以衾擁覆”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 )。(2分) A、俯身傾耳以請 B、常以凈衣易之 C、以記其事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2.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譯文: (2)人若不學,則何以成? 譯文: 13.王嘉認為:“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保阗澩目捶▎??為什么?(3分)
答:
[二]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完成10-13題。(15分) 10.(1)湯 :熱水 (2)被:通“披”,穿 (3)腰:腰佩 (4)為:做成 (5)會意:對書中內(nèi)容有所領悟 (6)題:寫 (6分,每題1分) 11.B(2分) 12.(1)(我)因為內(nèi)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指讀書),(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2分) (2)人如果不學習,那么(他)憑什么取得成就呢?(2分) 13.要求觀點明確,積極有益,言之有理。酌情給分。(3分)
2005年福建省泉州市(非省級課改實驗區(qū))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語文試題
(一)閱讀《愛蓮說》,完成7—11題(16分)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子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7.下列各組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陶淵明獨愛菊 無獨有偶 B. 香遠益清 精益求精 C. 陶后鮮有聞 屢見不鮮 D. 宜乎眾矣 因地制宜 8.解釋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①水陸草木之花 ( ) 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 ) ③可愛者甚蕃 ( ) ④濯清漣而不妖 ( ) 9.翻譯句子。(4分) ①蓮,花之君子者也。 譯: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譯: 10.理解填空。(3分) 陶淵明獨愛菊,表明他__________的生活態(tài)度;世人甚愛牡丹,表明世人____________的生活態(tài)度;周敦頤獨愛蓮,表明他___________的生活態(tài)度。 11.你喜歡哪種花?請簡要說明喜歡的原因。(3分) 答:
(一)(16分) 7、(2分)B 8、(4分。每空1分)①的 ②卻、可是 ③多 ④洗滌 9、(4分。每句2分)①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②我只喜愛蓮花,它從淤泥中長出卻不受沾染。 10、(3分。每空1分)追求隱逸 貪慕富貴 不慕名利(潔身自好)(意思對即可) 11、(3分?;?分,理由2分)略
2005年莆田市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試卷語文(非課改區(qū))
(一)閱讀下文,完成8-11題。(18分) 荔枝圖序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8.解釋下面加點詞。(3分) (1)華如橘,春榮 榮: (2)色香味盡去矣 去:
(3)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 圖: 9.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3分) 答: 10.作為荔枝產(chǎn)地的人們,你覺得上文有哪些地方對荔枝的描述不是很確切。請指出兩處加以說明。(6分) 答: 11.從下面鏈接資料中,你或許能找到莆田被譽為“荔城”的某些緣由,請概括說明之。(6分) 答:
鏈接資料一: 蔡襄(1012~1067年,北宋天圣九年舉進士)在其《荔枝譜》中云:“宋公荔枝……世傳其樹已三百歲,舊屬王氏。黃巢過莆,士兵欲砍為薪。王氏媼抱樹號泣,愿與樹偕死。巢憐之,遂不伐?!边@棵“宋公荔枝”,俗稱宋家香,至今尚存,并被列為文物保護古樹。 鏈接資料二: 古時莆田,還有荔枝風俗,如:“稱婦人艷麗者,必曰似一品紅狀元香。其肌體稱瑩潔者,則曰似擘后荔枝。稱豐滿者,則曰似焦核荔枝?!薄胺灿H戚及兒童相過問者,必贈以狀元香數(shù)枚,蓋取狀元第一之義也。”更有人取荔子“懸之帷帳窗屏間,閉戶垂帷,歷久方啟。啟時,則滿室皆作荔枝香矣”。 (《閩小記》)
8.(3分) (1)開花 (2)去掉(沒了)?。?)畫 (每小題各1分) 9.(3分) 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10.(6分) 如:①“葉如桂”:桂花的葉小,如果說的是色似,那又何止桂葉,而要說狀似,那與荔枝的葉就并不一樣了?!、凇皻と缂t繒”: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枝殼卻是粗糙的?!、邸澳と缱辖嫛?,紫為紅和藍合成的顏色,荔枝的膜卻并非全紫,而是乳白中透紫的。 (答出兩處即可。每處3分,能指出不很明確處1分,說明2分。) 11.(6分) ①從“鏈接資料一”可以推斷,“宋公荔枝”植于蔡襄撰譜之前300年,約與楊貴妃同時。可見莆田的荔枝種植,早在唐時就有了。 ②從“鏈接資料二”可知,莆田荔枝,色香味俱全,而且融入莆田民俗文化之中,自古以來博得人們的喜愛。 (上述要點大意對即可。每點各3分。)
2005年福州市非課改實驗區(qū)初中畢業(yè)會考、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語文試卷
(一)閱讀《為學》選段,完成6—9題。(16分) 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备徽咴唬骸拔釘?shù)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6、用“/”標示下面語句朗讀的語意停頓,每句標一處。(2分) (1)人 之 為 學 有 難 易 乎 (2)僧 富 者 不 能 至 而 貧 者 至 焉 7、解釋加點詞的意思。(6分) (1)貧者語于富者曰( )(2)吾欲之南海( ) (3)猶未能也( ) (4)貧者自南海還( ) (5)西蜀之去南海( )(6)蜀鄙之僧( ) 8、富和尚兩次問“子何恃而往”,但是語氣不同,前者含有 的意味,后者含有 的意味。(4分) 9、上文通過 這件事,說明了 的道理。(4分) (二)翻譯下面畫線的句子。(4分) 1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保ā队薰粕健罚?BR> 11、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隆中對》)
二、6、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7、告訴 去、往 還、尚且 回來 距離 邊境 8、懷疑 嘲笑 9、富和尚不能到達南海而窮和尚卻能到達 事在人為(有志者事竟成) 10、你太不聰明了。 11、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
2005年福建省寧德市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語文試題(非課改試驗區(qū))
下列兩則文言文,完成17—21題。(17分) 樂羊子妻 河南樂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于野,而遠尋師學。 一年歸來,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此織生自蠶繭,成于機杼。一絲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月。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yè),遂七年不返。 文征明習字 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①,書遂大進。平生于書,未嘗茍且②?;虼鹑撕嗚舰?,少④不當意,必再三易之而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注釋:①率:標準。 ②茍且:馬虎草率。 ③簡杞:書信。 ④少:稍微。 17、解釋下列加點詞。(4分) ⑴遂七年不返。返:______________ ⑵妻跪問其故。故:______________ ⑶必再三易之而不厭。易;________ ⑷故愈老而愈益精妙。益:___________ 18、用“ / ”標示下句的句中停頓。(最多標兩處,2分) 廉 者 不 受 嗟 來 之 食。 19、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4分) ⑴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請用現(xiàn)代漢語簡要概述《文征明習字》一文的大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兩篇短文都告訴人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此外,《樂羊子妻》一文還告訴人們要做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4分)
五、閱讀下列兩則文言文,完成17—21題。(17分) 17、(4分)每小題1分。⑴返:返回、回家、回來 ⑵故:原因、緣由 ⑶易:改變、改寫 ⑷益:更加 18、(2分)下列兩種斷法都可得滿分,其余不給分。 廉者/ 不受嗟來之食 或 廉者 / 不受 / 嗟來之食 19、(4分)每小題2分。譯出主要意思、語言通順即可。 ⑴我聽說有志氣的人不喝盜泉的水。 ⑵您積累學問,應當每天學到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 20、(3分)內(nèi)容正確,語言通順即給滿分。不足者酌情扣分。 示例:文征明堅持認真書寫,越到老年,書法水平越高。 21、(4分)每年2分,意對即可。 示例: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等; 拾金不昧、不貪錢財、為人正直等。
2005年福建省莆田市(課改區(qū))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語文試卷
(一)品讀《詩經(jīng)·關雎》的詩句,完成第7題。(5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參照相關鏈接,簡析《關雎》的意境美。(5分) 答: ●相關鏈接: O“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經(jīng)》主要的表現(xiàn)手法?!百x”是鋪陳的意思,對事物直接陳述?!氨取本褪潜扔鳎员宋锉却宋??!芭d”就是聯(lián)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這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要方法,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至深至遠的影響。 O意境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对娊?jīng)》中的許多詩歌都采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描寫,描繪出一個個優(yōu)美的意境。 (二)閱讀《馬說》,完成8-10題。(10分)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8.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答: 9.翻譯下面兩個句子。(4分)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譯文: (2)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譯文: 10.你認為應當怎樣對待人才?請聯(lián)系現(xiàn)實說一說自己的看法。(3分) 答:
(一)(5分) 7.《關雎》從觸動情懷的景物寫起,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那成雙成對的雎鳩在沙洲上嬉鬧戲逐,華羽流光,聲音婉轉(zhuǎn)。聽著它們悅耳的叫聲,不禁引發(fā)了年輕人的聯(lián)想,撥動了心中愛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賦中見興,景中見情,意境優(yōu)美。 (宜綜合評分。參考評分點:點出寫景句與寫情句,2分;意境分析具體,2分;表述恰當,1分。) (二)(10分) 8.(3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9. (4分)(1)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2)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每句各2分。大意對即可,如第(2)句譯為“真的沒有馬嗎?是不知道馬啊”就應給2分。) 10. (3分)(開放性題目,考生只要說出自己的理解,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2005年福建省廈門市初中畢業(yè)和高中階段各類學校招生考試語文試題
閱讀甲、乙兩則文言文,完成17—21題(16分) [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骸胺侨嗽眨∨c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乙]昔吳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逼鹪唬骸按?。”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③?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注釋]①[吳起]戰(zhàn)國時著名的軍事家。②[俟]等待。③[歟yú]句末語氣詞。 17.給下列加點字注音:(2分) ①尊君在不?( ) ②諾,期返而食。( ) 1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4分) ①陳太丘與友期行 ( ) ②相委而去( ) ③故人來,方與之食( )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 19.根據(jù)語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期日/中 B.對/子罵父 C.下車/引之 D.故人至/暮不來 20.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①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譯文:
②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譯文: 21.讀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對“守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請結合文段內(nèi)容談談你對“守信”的看法。(4分)
答:
[三]閱讀甲、乙兩則文言文,完成17—21題(16分) 17.① fǒu ② shí (2分,各1分) 18.①約定 ②丟下,舍棄 ③才 ④害怕,擔心 (4分,各1分) 19.C (2分) 20.(4分,各2分) ①正午已過(朋友)還沒來,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個朋友才來。 ②有一回吳起出門,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飯。 21.(4分)答題要點:可從正面說,可從反面說??删蚚甲]段來談,可就[乙]段來談,也可兩段聯(lián)系起來談。 基本看法1分,結合文段適當展開2分,整體語言表達1分。 例如:守信,是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軍信服……不守信之人,則連七歲小兒都瞧不起他…… [補充說明]若出現(xiàn):贊同做人是該守信,但對吳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質(zhì)疑者,可給2分。//若出現(xiàn):脫離文段內(nèi)容泛泛而談的,有扣守信者,最多給2分;沒扣守信者不給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