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還有一個清熱的方子非常實用,叫“大黃黃連瀉心湯”,由大黃、黃連兩味藥物組成。 “瀉心”就是瀉胃,就是清瀉胃熱。這個方子本是治療胃中因為有熱而發(fā)堵,吃了飯以后食物不往下走,堵得難受,還可見到燒心、吐酸水。特別是黃連,清胃熱的效果較優(yōu),經(jīng)常堵脹、燒心、嘈雜、泛酸的人,用黃連配上一點吳茱萸,一吃就好。這兩個藥物配伍在一起叫左金丸,是治療胃潰瘍、胃炎的常用藥,平常有上述胃病的人,自己即可以開上一些吃,兩個藥的比例是黃連6份,吳茱萸1份,實際運用中可使用黃連10克,吳茱萸3克。 大黃有瀉胃熱的作用,在這里不要求大黃通便,所以現(xiàn)在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時,不用后下大黃。張仲景那時對此方采用的煎煮方法是浸泡法,用沸水泡上5~10分鐘取汁服用,目的就是使大黃的藥效緩緩的作用于上,而不要下沉太快。 大黃黃連瀉心湯如果再加上黃芩,其清熱的效果更快,現(xiàn)在多用于人體上部有熱的病癥如面部發(fā)熱、痤瘡、牙齦腫痛、耳鳴、脫發(fā)、鼻衄等等。 本方加枇杷葉治療“燎面”:燎面又叫面熱,面部發(fā)熱如火燎、火烤,面部發(fā)紅,有的青年男女兼有痤瘡,多生于前額、面頰,此起彼伏。這種癥狀與飲食關系甚大,多是經(jīng)常食肉,非肉不飽,有個看痤瘡便秘的年輕女性患者告訴我,她每天必須吃一個肘子,否則好像沒有吃飽一樣,這樣的飲食習慣,不長痤瘡才怪!還有些人嗜食辛辣,吃什么都要加辣椒,巧克力不離口,這樣就很容易生熱上火,面生痤瘡。當然,不是所有的人不能吃辣椒,比如痰濕內盛的人,胃中濕氣大的人就可以吃些辣椒,只是要掌握一個度,吃什么東西都不可太過,過則傷人。 本方治燎面、痤瘡:大黃6克,黃連6克,黃芩10克,枇杷葉15克。水煎服用。 本方治脫發(fā):一般脫發(fā)可加川牛膝,加黃芩對脂溢性脫發(fā)效果好,這種脫發(fā)表現(xiàn)為洗頭時發(fā)落成綹,早晨起床時看到枕巾上布滿頭發(fā),伴有頭皮苦癢,從頭皮中滲出脂液,聞之發(fā)臭。可用大黃4克,黃連4克,黃芩4克,川牛膝6克,煮水頻服。 本方加白茅根治吐血,鼻衄。若伴面赤,心煩,口渴,小便短少,舌紅者,可用大黃6克,黃連6克,黃芩10克,白茅根30克。兒童有很多流鼻血的,有的發(fā)燒,有的不發(fā)燒,但大多還是肺熱所致,用本方治療有良效,用量可酌減。 |
|
來自: 昵稱15784698 > 《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