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nóng),號姜齋,世稱船山先生。衡陽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中鄉(xiāng)舉。清軍下湖南,與管嗣裘等于衡山起兵抗擊,事敗逃亡肇慶,任南明桂王政權(quán)行人司行人。因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又赴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落,式耜死,乃隱遁山林。從此,勤奮著述凡四十年。對天文、歷法、數(shù)學、輿地諸學均有研究,尤精經(jīng)史、文學。其主要貢獻是在哲學上總結(jié)和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的唯物主義。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黃書》、《讀通鑒論》等。鄧顯鶴等集刊為《船山遺書》。 |
【鄧桀】東晉長沙人。鄧騫子。晉太元二年(377),桓沖為荊州刺史,以厚禮聘為別駕。后因四肢有疾,不能朝拜,求去職,沖不允,并加優(yōu)恤,讓其臥床辦事。桀長于史學,著有《晉紀》一書,劉勰評價甚高。原書久佚,今流傳有清人湯球和陳運溶兩種輯本,分別見《廣雅叢書》和《麓山精舍叢書》。 |
【鄧顯鶴】(1777-1851)字子立,號湘皋,晚號南村老人。清新化縣人。嘉慶九年(1804)中鄉(xiāng)舉。任寧鄉(xiāng)訓導13年,引疾歸鄉(xiāng)。應聘主講邵陽濂溪書院。自幼吟詠,及壯,與同里歐陽鉻為詩友,文動一時。著有《湘皋詩存》、《南村草堂詩鈔》、《南村草堂文鈔》。勤于問獻考訂、編纂。收集前人詩文,編纂成《資江耄舊集》、《沅湘耄舊集》、《沅湘耄舊集續(xù)編》等;重刊明代周圣楷《楚寶》,并加增益考訂,刊成《楚寶增輯考異》和《外篇》;重訂《周子全書》、《圭齋集》,搜集??醴蛑z書。還編纂嘉慶《武岡周志》、道光《寶慶府志》。 |
【馮子振】(1257-1314) 字海栗,自號怪怪道人。原攸縣人,后遷居湘鄉(xiāng)。元初,曾任承事郎、集賢殿待制。博恰經(jīng)史、文思敏捷,下筆往往不能自休。所著《居庸賦》、《十八公賦》世稱杰作。揚州《漢壽亭祠碑記》,由蘇昌齡起句,馮子振脫草,趙孟眺書寫,后世譽為“三絕”。曾一時興發(fā),寫就梅花詩百首,后收入《四庫全書》,即著名的《梅花百詠》。 |
【齊已】(約860-940) 俗姓胡,名得生,字邇溈,晚年自號衡岳沙門。唐益陽人。家境貧寒,父母早逝,七歲即替大溈山寺放牛。性穎悟,常于牛背作小詩,寺僧以為奇,勸其出家。先居大溈山同慶寺,后棲衡山東林??釔凵剿麆?,遍游終南、華山和江南各地。以詩名于時,留下大量詩作,門人輯為《白蓮集》十卷,得八百十篇;又輯《白蓮編外集》十卷和詩論《風騷指格》一卷。 |
【李東陽】(1447-1516) 字賓之,號西涯。明茶陵人,十八歲登進士第,殿試二甲第一,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弘治年間,官至太子太保、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受顧命,輔翼武宗。時宦官劉瑾擅權(quán),引焦芳入閣,誣害直臣,東陽設計營救,不遺余力。劉瑾被誅后,宦官張永、谷大用等仍受重用,朝政腐敗日甚。正德七年(1512),辭官。從此深居簡出,以詩酒自娛。其詩文,典雅工麗,以他為首形成“茶陵詩派”。著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 |
【李宏皋】(?-951) 五代長沙人。楚王馬殷時,為宏道(今道縣)令。遷都統(tǒng)掌書記。馬希范置天策府,為十八學士之首,授尚書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后晉天福五年(940),馬希范戰(zhàn)敗彭士愁,鑄立銅柱為盟,宏皋受命撰《復溪州銅柱記》,鐫刻于柱上。天福十二年,希范死,諸弟爭立。宏皋等擁立馬希廣。后周廣順元年(951),馬希萼攻陷長沙,奪取王位,希廣遇害,宏皋亦被殺。 |
【吳八月】(1729-1796) 又名世寧。清乾州廳(今吉首市)平隴人。苗族。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與貴州松桃廳石柳鄧、永綏廳石三保、鳳凰廳吳天半等先后起事,并合兵于永綏雅酋首戰(zhàn)告捷,攻克乾州廳城,圍攻鳳凰廳城,直搗麻陽、辰溪、瀘溪等縣。被各路義軍共推為“吳王”。義軍多次重創(chuàng)清軍。十一月,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擒。次年三月,慘遭殺害。 |
【懷素】(725-785) 號藏真,俗姓錢。唐長沙人。幼年出家,工書法,以“狂草”名世。性豪放、嗜酒,每于酒酣興發(fā),遇寺壁里墻、衣裳器皿,無所不書,時人稱為“醉僧”。前人評其狂草繼承張旭而有所發(fā)展,“以狂繼顛”,并稱“顛張醉素”,影響后世甚大。 |
【古朗】(218-272) 字義先。東漢耒陽縣人。初在本郡任職,后遷劉陽令,有惠政。旋遷廣州督軍校尉,拜五官郎中,遷大中正。隨軍平交州兵亂,以功升九真太守,卒于任。耒陽有《吳九真太守谷朗碑》,為我國著名碑刻之一,已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
【張九鉞】(1721-1803) 字度西,號紫峴。清湘潭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舉人,屢試禮部不第,后以通明榜進士分發(fā)江西,歷任峽江、南昌及廣東始興等縣知縣。后以捕盜不利落職。工詩文。湖廣總督畢沅重其名,延至節(jié)署,集名流飲酒賦詩,當席授筆為長歌,四座嘆服。著有《陶園詩集》、《歷代詩話》、《晉南隨筆》等。并主纂峽江、偃師、永寧、鞏縣四部縣志。 |
【張仲景】(約150-219) 名機。河南南陽人。東漢名醫(yī)。獻帝建安元年至九年(196-204)官長沙太守。時國內(nèi)疫病流行,死人很多(曹丕稱“昔年疾疫,親故多罹其災”)。張仲景在長沙堅持坐堂行醫(yī),全活甚眾。他精研漢以前古代醫(yī)學理論,廣泛收集有效方劑,參證自身的診療實踐,著成《傷寒雜病論》(即今之《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為我國古代醫(yī)學經(jīng)典之一。對湖南境內(nèi)醫(yī)藥的發(fā)展,影響大且深遠。省內(nèi)歷代醫(yī)家服膺其書并有箋疏、闡述著作者,多達數(shù)十種。長時期里,湖南各地醫(yī)師收徒弟,都必行“拜仲景先師禮”。長沙有張仲景祠,遺址在今湖南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內(nèi)。 |
【張宜尊】字少伯。清澧州(今澧縣)人。約清中葉在世。工詩文,善畫山水。其畫好用皴法,以枯淡為特色。游學京師,聲名頗著。嘉慶間官巢縣拓皋巡檢,升鳳陽知縣,歷遷全椒、含山、休寧等縣。在任講究農(nóng)田水利,關(guān)心民間疾苦,尤樂與諸生講解詩詞書畫。曾種松十萬株于巢湖之上,稱萬松園,結(jié)茅舍以居。陶澍贈詩云:“市隱廬江稱小吏,畫師摩詰是前身”。 |
【歐陽詢】(557-?) 字信本。唐潭州長沙縣人。歐陽頠之孫。隋時,官太常博士。入唐后累遷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高祖武德五年(622),應詔主持編撰《藝文類聚》,七年成書。詢精于書法,各體均有造詣,而獨以正書為書家圭皋,世稱“歐體”。所著《三十六法》,總結(jié)正書書法結(jié)構(gòu)各種特點,為我國書法美學理論的寶貴遺產(chǎn)。 |
【周敦頤】(1017-1073) 字茂叔,世稱濂溪先生。宋道州營道縣(今道縣)人。以蔭受任洪洲分寧縣主簿,后調(diào)南安軍司理參軍,移桂陽令。治績甚著,累遷轉(zhuǎn)運判官。以疾求知南康軍,路經(jīng)廬山,喜其風景,遂家廬山蓮花峰下。敦頤為一代儒學大師,其哲學思想對后世影響甚大。程顥、程頤曾受學于敦頤。朱熹稱為理學之開祖。傳世著作有<<太極圖說>>和<<通書>>40篇。后人又輯有<<周子全書>>。 |
【陶澍】(1778一1839) 字子霖,號云汀。清安化縣人。嘉慶七年(1802)進士,授編修,先后任監(jiān)察御史,戶部、吏部給事中,川東道,山西、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道光年間,官至兩江總督,兼江蘇巡撫、兩淮鹽政,任內(nèi),督辦海運,剔除鹽政積弊,設義倉以救荒年,疏浚吳湘江、瀏河以宣泄太湖諸水。以勞成疾,病逝于兩江節(jié)署,贈太子太保銜,溢文毅。著有《印心石屋詩文集》、《奏議》、《蜀輶日記》等。并主修道光《安徽通志》和《洞庭湖志》。 |
【黃蓋】字公覆。三國零陵郡泉陵縣(今永州市)人。幼時家貧,打柴負薪之余,常誦讀經(jīng)史,研習兵法。后舉孝廉,辟公府職。東漢未年,孫堅起兵江南,黃蓋往從。屢經(jīng)征戰(zhàn),拜為別部司馬。堅死后又從孫策、孫權(quán)。建安十三年(208),隨都督周瑜迎戰(zhàn)曹操于赤壁。建議火攻,并獻“苦肉計”詐降曹操。結(jié)果火燒曹軍連環(huán)戰(zhàn)船,獲大勝。以功升武鋒中郎將。后為郡守,平定“武陵蠻”,加偏將軍。 |
【彭翼南】(1536~1567)字晉卿,號馮江。明永順土司。嘉靖三十三年(1554),襲永順軍民宣慰使職。三十四年五月,奉調(diào)與其祖父致仕宣慰使明輔、保靖宣慰使彭藎臣,統(tǒng)土兵入援江浙,抗擊倭寇。永、保士兵同廣西“狼兵”會合圍攻,于王江徑大敗倭寇。三十五年八月,與保靖、容美等司士兵會合,又全殲徐海所部倭寇于沈家莊。戰(zhàn)后,以功敕賜三品服,授昭毅將軍 。 |
【蔣琬】(?~246)字公琰。三國湘鄉(xiāng)縣人。赤壁戰(zhàn)后,隨劉備入蜀,任縣令。劉備稱漢中王,升為尚書郎。建興六年(228),諸葛亮率軍伐魏,琬奉命與丞相長史張裔共同留守后方,處理政務。后代張裔為丞相長史,加撫軍將軍。亮每率兵南征北戰(zhàn),均得琬籌集糧草兵員,以相供應。后主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卒于軍中,據(jù)其生前密奏,劉禪升琬為尚書令,主持朝政。琬為政,遵諸葛亮遺風,明察善斷,循法治國,不喜阿順,不聽讒毀,群臣悅服。延熙九年(246)卒于涪縣。 |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耒陽人。明帝末年入宮充宦官,中歷小黃門。和帝時,初為中常侍,后任尚方令,主宮廷御用器物制造。組織一批能工巧匠,研制紙張。元興元年(105)獲得成功。元初元年(114),受封為龍亭侯,食邑三百戶。所造紙張人稱“蔡侯紙”。后世因此將蔡倫傳為我國造紙術(shù)的發(fā)明人。因曾參與害死安帝祖母宋貴人,永寧二年(121)三月,安帝親政,追究其罪責,被迫自殺。 | |